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学科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初中生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本文主要就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学科整合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学科整合
1、引言
近些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忽略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生除了听就是埋在书本里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整个课堂教学也失去了活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及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的趋势日益加强也成为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热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推动历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让学生更加容易靠近历史,清楚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使学生易学历史、乐学历史。同时也给历史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与挑战。
面对信息社会到来所造成的强烈冲击,《历史与社会》的学科整合也应在汹涌而来的信息技术的浪潮中走在时代的潮头。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历史与社会》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用科学模拟的方法将《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抽象的概念直观地表达出来,把体现本质的现象从复杂繁琐的历史表象中提炼出来,把难以观察、掌握的历史发展规律综合体现出来,从而有助于学生用直观感知过去的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意识,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师生共同完成《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实践。本文主要就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学科整合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2、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整合存在的问题
2.1课程教学整合目标分散、不明确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许多教师把信息技术运用到了教学课堂上,本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结果却出人意料。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这对于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整合是很不好的,因为片面追求的形象性、生动性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从课堂的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声音的千奇百怪等方面,从而达不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更谈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究其原因,是信息技术游离在教学目标之外了,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不能水乳交融,信息技术仅仅为使用而使用。
2.2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不恰当
目前,教与学的关系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堂容量太大”、“拖堂现象明显”、“媒体使用不当”、“老师讲的多”、“与学生的互动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把《历史与社会》课的所有内容、所有教学环节都纳入其制作的课件之中,甚至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本应由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做出反应的也由计算机代劳了,从而造成了整堂课都由多媒体霸占的局面。学生只是随着教师手按鼠标一步一步地进行下去,有的问题来不及思考又看到了新的一幅画面,学生失去了积极思考的余地,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他们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也会造成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计算机的奴隶的局面。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没有了。教学过程不是由教师主导,而是由机器主宰了。这种情况是背离素质教育的。
2.3课堂容量太大,甚至超出范围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教授《历史与社会》课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过多的情况。由于运用多媒体历史课件,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多不必要的板书、语言等省去了。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的知识及相关信息,正是多媒体这种传授知识的快速性使得一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而不管学生理解还是不理解,也不管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结果学生吃的过多,造成“胃胀”、“消化不良”。这些情况应该尽量避免。其实,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一个限度,我们既要最大可能的利用这个限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3、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学科整合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与《历史与社会》学科整合,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3.1合理安排课堂内容,控制教课速度
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采的人机交谈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讲课时应注意电脑课件演示的速度和时间控制的问题。因为,有的学生反映电脑课件演示的速度太快了,有些课本没有的需要记下来的课外知识或学习方法,学生做笔记时来不及写;在课件设计时应注意留足给学生记笔记和思考问题的时间,但又要注意课件演示的时间控制问题,不要影响教学的进度。
3.2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整合的关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学科的教学时间里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学生主体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动体”,而非“受动体”,正如有的人说“你可以把马牵扯到河边,但你永远无法强迫马饮水”。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与学这对矛盾体中,学是矛盾体的主要方面,而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状态才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内因。因此,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在设计学科“整合”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必须转到学生是如何“学”这方面来。也就是说,整个课件中的教学思路、设计、环节,都是围绕着学生是如何来“学”而进行的,一切都要符合学生学习特征,注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通过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主题为线索的教育方向。
3.3提高对整合目标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整合,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时间里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历史与社会》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历史与社会》学科问题。因而,教师在备课时,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优化教学设计,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毫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实施中,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将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4、结束语
随着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普及,会有更多的问题被发现,我们应该在看到其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早作预防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积极探索,努力研究,扬长避短,以推动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健康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必将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而这种改变才刚刚开始,但它的发展速度却比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都要迅速。对此,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教育将以怎样的形态迎接这种挑战,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代梅.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整合的思考.
[2] 秦政权.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3] 史奎红.浅谈牧区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学科整合
1、引言
近些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忽略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生除了听就是埋在书本里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整个课堂教学也失去了活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及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的趋势日益加强也成为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热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推动历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让学生更加容易靠近历史,清楚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使学生易学历史、乐学历史。同时也给历史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与挑战。
面对信息社会到来所造成的强烈冲击,《历史与社会》的学科整合也应在汹涌而来的信息技术的浪潮中走在时代的潮头。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历史与社会》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用科学模拟的方法将《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抽象的概念直观地表达出来,把体现本质的现象从复杂繁琐的历史表象中提炼出来,把难以观察、掌握的历史发展规律综合体现出来,从而有助于学生用直观感知过去的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意识,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师生共同完成《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实践。本文主要就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学科整合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2、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整合存在的问题
2.1课程教学整合目标分散、不明确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许多教师把信息技术运用到了教学课堂上,本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结果却出人意料。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这对于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整合是很不好的,因为片面追求的形象性、生动性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从课堂的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声音的千奇百怪等方面,从而达不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更谈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究其原因,是信息技术游离在教学目标之外了,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不能水乳交融,信息技术仅仅为使用而使用。
2.2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不恰当
目前,教与学的关系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堂容量太大”、“拖堂现象明显”、“媒体使用不当”、“老师讲的多”、“与学生的互动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把《历史与社会》课的所有内容、所有教学环节都纳入其制作的课件之中,甚至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本应由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做出反应的也由计算机代劳了,从而造成了整堂课都由多媒体霸占的局面。学生只是随着教师手按鼠标一步一步地进行下去,有的问题来不及思考又看到了新的一幅画面,学生失去了积极思考的余地,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他们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也会造成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计算机的奴隶的局面。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没有了。教学过程不是由教师主导,而是由机器主宰了。这种情况是背离素质教育的。
2.3课堂容量太大,甚至超出范围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教授《历史与社会》课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过多的情况。由于运用多媒体历史课件,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多不必要的板书、语言等省去了。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的知识及相关信息,正是多媒体这种传授知识的快速性使得一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而不管学生理解还是不理解,也不管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结果学生吃的过多,造成“胃胀”、“消化不良”。这些情况应该尽量避免。其实,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一个限度,我们既要最大可能的利用这个限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3、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学科整合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与《历史与社会》学科整合,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3.1合理安排课堂内容,控制教课速度
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采的人机交谈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讲课时应注意电脑课件演示的速度和时间控制的问题。因为,有的学生反映电脑课件演示的速度太快了,有些课本没有的需要记下来的课外知识或学习方法,学生做笔记时来不及写;在课件设计时应注意留足给学生记笔记和思考问题的时间,但又要注意课件演示的时间控制问题,不要影响教学的进度。
3.2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整合的关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学科的教学时间里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学生主体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动体”,而非“受动体”,正如有的人说“你可以把马牵扯到河边,但你永远无法强迫马饮水”。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与学这对矛盾体中,学是矛盾体的主要方面,而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状态才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内因。因此,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在设计学科“整合”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必须转到学生是如何“学”这方面来。也就是说,整个课件中的教学思路、设计、环节,都是围绕着学生是如何来“学”而进行的,一切都要符合学生学习特征,注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通过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主题为线索的教育方向。
3.3提高对整合目标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整合,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时间里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历史与社会》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历史与社会》学科问题。因而,教师在备课时,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优化教学设计,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毫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实施中,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将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4、结束语
随着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普及,会有更多的问题被发现,我们应该在看到其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早作预防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积极探索,努力研究,扬长避短,以推动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健康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必将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而这种改变才刚刚开始,但它的发展速度却比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都要迅速。对此,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教育将以怎样的形态迎接这种挑战,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代梅.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整合的思考.
[2] 秦政权.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3] 史奎红.浅谈牧区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