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ngda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逐步演变成教师的一种自我能力的展示:“阅读”成了教师的“讲读”,学生的“精读”成了老师的“精讲”,多数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走,多数学生习惯于“智力顺从”式的单极课堂教学结构,习惯于让老师牵着,自己跟在后面盲目地“赶路”。其实质是以教师的思想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教师的思维方式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会消磨殆尽。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学生重复别人的发言,重复教科书上的结论,重复教师的话语。这种思维的惰性将使学生的创造天赋窒息,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其必然结果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长期滞后。
  在课堂上,教师居高临下,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自己的下属。教师怎么要求,学生就必须怎么去做。教师俨然工厂的师傅,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室里坐着的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是按照老师的标准被加工的产品。课堂上没有对话,只有无条件的服从;只有死的知识灌输和接受,没有活的思想的碰撞和生成。比如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教《秋游景山》一课时,问学生:哪个词语最能概括故宫的特点?学生回答:“雄伟的故宫”、“伟大的故宫”,老师都说是错的。叫了好多个学生,最后有一个学生回答出老师所期望的书上所写的:“庄严”的故宫。老师才如释重负地把这个词语写下去。还有的老师,常常局限于教学参考书,把一些可以有多种分段方法的课文“定死”为一种标准答案,考试中的阅读也是如此。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支配下,教师死教,学生死学,整个语文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学生成了牺牲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表达了语文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精神与要求,即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是是阅读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阅读教学应体现学生自读自悟,鼓励探究性、创造性、个性化阅读。
  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同学生的阅读个性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独特的心理特征。
  大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加强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勤做读书笔记,在条件允许的地方,要鼓励学生上网阅读。同时,我们还要加大课堂内的阅读量,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尽可能补充新信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阅读。
  鼓励学生多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在阅读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
  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口味不同,阅读材料不可单一化,我们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和创造,形成独到见解,提高阅读水平。
  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课程,语文阅读内容应与现时代的生活和儿童生活相一致,而现在这一点存在脱节现象,这客观上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做更多的工作,及时对阅读内容进行更新和灵活处理,保证阅读经验与儿童经验的一致性。
  从过去的“一言堂”,到现在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性化阅读”,确实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但是,我们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否则就容易矫枉过正。钱梦龙老师在某师范大学的一次讲话中曾举了一个例子:“有的学生读了《背影》后其他什么也没有发现,就发现了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当即有位大学老师指教我说‘学生能够发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有什么不好!’这就有点荒唐的味道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有的学生提出愚公实在太迂腐了,移山不如搬家;也有学生提出鹬和蚌的故事失实,因为鹬的嘴被蚌夹着时它们怎么可能说话;读《木兰诗》提出女权意识;读《卖柑者言》联系廉政建设;讲到林觉民舍弃小家为人民献身时,竟让有人批评他不懂得爱情;读《最后一课》,有人认为韩麦尔是一个不务正业,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老师;学习《勇气》有学生说美国伞兵是一个怕死鬼,因为他的自私害死了法国一对善良无辜的农村夫妇。...... 这样的“个性化”就让人觉得啼笑皆非了。
  为了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多元化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以及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搞好“个性化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我们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第一,必须将“个性化阅读”置于“三维目标”之下,尤其是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核心,逐步养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志趣,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进行辩证的分析、引导、梳理和扬弃。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千万不能这也好,那也对,误导学生的“个性化”。
  第二,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要让学生明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只能是“哈姆雷特”,而不是“保尔.可察金”或其他什么人。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主体“哈姆雷特”,将他“读懂”。
  第三,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质量。所谓问题意识即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有意识的根据自身的体验、感受进行深入思考、联想与探究,提出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尤其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更应以提高问题质量,提高感悟能力、欣赏水平和思维的深刻性为核心,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始终。
其他文献
心理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心理暗示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和气氛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能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达到
[摘 要]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英语课程改革在实验中不断深化。在新课改中,人们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外语教育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外语工具,而是为了使他们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创新;英语教育符合信息时代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发展,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和意志。  [关键词]英语 教学 素质培养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真正地把
[摘 要]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所以,学生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创新,既是学习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初中语文课堂较为显著的特点之一。而生本教育,恰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平台,给学生的思维创造了驰骋的空间,使学生由原来被动性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这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习惯的养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所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呼唤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