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入学装备变迁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各大高校纷纷开学,大一新生的装备引人关注。从多年前的粮票、棉被到现在的手机、电脑,各个阶段的装备都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不仅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更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深刻变迁。
  学生论坛
  新开始的真正含义
  刘同学
   “广州离江门很近,我也只带了高中时就在用的物品。”刘同学的家在江门,并没有特意备什么用具,只是把平常的生活用品拿到广州继续使用。“如果有什么特殊的话,那应该是乐高了。上大学后我给自己买了乐高积木,大概两三百元。这是我从小的爱好,但是后来不再玩了。高中毕业后收拾旧物,看到了小时候的积木,于是很想上大学把这个爱好重新捡起。”
  开学迎新变化快
  李丽华
   我已经大三,每到开学季都会参与迎新活动。除了带新生们熟悉环境、报到缴费外,还得帮忙安顿行李。记得两年前我来学校的时候还是大包小包好几个,装着被子、衣服鞋子、日用品、书籍之类,一路转车折腾都想丢掉它们。看看周围同学,也差不多一样的情形,有的女生甚至比我东西还多一倍。
   这两年迎新活动中,我发现学弟学妹们的行李越来越少,一个拉杆箱、一个背包,成了标配。拉杆箱里多是衣服、电脑和iPad,背包里则是钱、银行卡、证件等需要随身携带的物品。他们说,现在买东西这么方便,有钱就行,何必样样从家里带。
  不是每个用“新六样”的孩子
  都该被批判
  西西
   我今年刚上大一,看看手头的装备,似乎是个标准的被批判对象:电脑、手机、平板、数碼相机、蓝牙耳机、智能手表。可是拥有这些哪有那么可怕?终于考上理想的大学,爸妈家人在经济能力范围内送了我礼物,这纯属私事,有啥可批判的?可能有人要说你自己赚钱了吗,就这么奢侈?可是我自己没赚钱,就应该吃糠咽菜吗?什么逻辑?我家里有这个经济实力,我愿意用,亲戚朋友也愿意送我,为什么就不能用?我又没逼着爸妈砸锅卖铁。虽然父母现在付出了这么多,但我相信自己通过好好学习会带来翻倍的收益。我觉得只要这样,钱就花得值!
  断舍离对新生的重要性
  陈陈
   如果可以,买个大点的箱子,箱到用时方恨小啊!还记得我上学期大学开学的时候,采购真的是亲力亲为,连衣架都是从家里买了带过去……好在那次爸爸开车送我去的。大大小小的十二个包,其中包括棉被两坨,行李箱,日用品若干,吉他,其他的不记得了,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在学校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自己,爸爸妈妈奶奶和一个欢迎新生的学长,像一串逃难的人,在路上艰难行走……
  过来人语
  18年的巨变
  树心
   我是2001年上的大学,当时我家条件算不错的了,上学时带了一个舅舅送的大皮箱,里面装满了家人给买的新衣服,一大包行李,里面有妈妈亲手给做的被褥、买的床垫(因为怕学校发的质量不好)。最贵重的,就是爸爸送给我的一部三星最新款手机,我还记得它是翻盖、蓝屏的,珠光白,小巧精致,当时要两三千元,属于相当贵重的物品了。当时用手机的人不像现在这么多,也不会一直捧在手里玩,一般就是买张电话卡,课余时间给亲人朋友打电话报个平安。当时电脑也不普及,尤其是刚开学的时候,几乎没人有电脑。老师上课不会像现在一样照着PPT讲,也不会要求大家交电子版论文。第一学期绝大部分期末论文都是用手写的,就算有电子版的,也是大家手写出来,再拿到复印社去打印,存在软盘里。
   另外,还有一部SONY的磁带随身听陪伴着我,一台电子词典,一台用胶卷的傻瓜相机——时至今日,这些功能已经集成在一部手机里了。这些就构成了我的开学装备。现在听来老掉牙,其实这中间仅仅隔了13年!
  寒碜的寝室,珍贵的友情
  王雪晴
   1993年,读了一年“高四”之后,我终于考上了一所大学。开学那天,我拎着一个小皮箱,背着一床厚厚的棉被,就去报到了。身边唯一的现代化装备是新买的一台小收音机,15元。
   到了寝室一看,“小伙伴们”都是一个寒碜样。地上除了几只热水瓶没别的,干净简洁得很。住在我对面的一位同学,带来了一把吉他,算是寝室里的一件“高大上”物品。本以为这位同学有弹唱特长,闲时也能让大家欣赏一下艺术,谁知他竟是个“菜鸟”,每天“1234567”地练习着,锻炼我们的耳朵和耐心。
   不像现在的大学生,一进寝室就“power on”,左边电脑,右边手机,不理近在咫尺的室友,非要和远在天涯的网友谈人生。我们那时在寝室里大多是四人一组,扑克大战。打完了扑克,又到操场上组队打球。大家的友谊也在战斗中成长。到了晚上,我们就是卧谈会,天南地北地神聊。有时太晚了,某位同学说睡吧睡吧,但刚停了一会儿,一位同学重开话题,于是又叽叽喳喳……
   现在想起来,我们的大学生活虽然“不现代”,但满满的都是友情。
  难忘我的大学装备
  吴宝平
   1989年,我考上了一所师范学院,这意味着从此吃上商品粮,成为国家干部。一家人都很兴奋,倾全力为我置办上学行李。
   妈妈为我置办了一床新被褥,又领着我赶集买了一身新衣服、一双布鞋和一双球鞋。那时交通不发达,虽然学校离我家只有几十公里,但回趟家也不容易,所以妈妈还是让我把秋衣、秋裤、毛衣、毛裤都带上了。记得我最贵重的行李是大姨送我的皮箱,深红色,长50厘米宽30厘米高6厘米,不大,但装得下我所有衣服。这个皮箱记得是32元钱,现在还放在我家衣橱上面。我平日爱听收音机,心疼我独自离家在外,爸爸节衣缩食给我买了一个小收音机,18块钱。这个小收音机陪伴了我整个大学时代,充实了我的生活,我用它和舍友一起听新闻,听小说,听音乐排行榜。
   从我们家到学校所在城市可以坐公共汽车,车费也不贵。不过在我开学前,爸爸的一个朋友正好开车路过该市,答应让我们搭车。于是我们坐着人家的车离开家。到了那个城市,司机要从一个路口继续朝北走,而学校在东边,我们只能搬行李下车。然后爸爸扛上我沉重的铺盖卷,我拎着皮箱,背着一个大包,还拎着一个网兜,就这样走了好几里地,终于到了学校。    那时,我们没有学费,每月还有生活补助,粗粮票、细粮票、菜金,饭量不太大的话,足够吃了。妈妈怕我不够吃的,还让我带了20斤粮票。最大一笔开销是入学时交的80元钱的书费和生活用品费。学校统一管理,床单、被罩、牙缸牙刷、脸盆、暖壶,都是学校统一发的。
   我在这里度过了充实快乐的大学生活。据妈妈说,我读大学的花费总共不到1000元。
  带着希望和梦想上大学
  杨慧慧
   我是2009年离开家去远方上大学的。记得当时我只带了很少的行李,其中包括一部不到500元的手机和两部词典,一部《新华词典》,一部《牛津词典》,因为我觉得词典是学习的必需品。虽然我的装备很简陋,在同学当中显得有些落伍,但是,当时的我是带着对知识的深切渴望、对梦想的美好憧憬迈入大学校门的。此后四年,我也一直在为实现梦想努力着,度过了充实而快乐的时光。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学新生的入学装备一直在不断“升级”,但我觉得除此之外,每一位大学新生在入学前都应该先“装备”一下自己的大脑,认真地思考一下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如何才能让自己更好地度过大学时光,让自己成长、成才。看得见的装备是有价的,而希望和梦想是无价之宝。我想,如果青年学子们都能带着希望和梦想上大学,那么他们的大学时光肯定会过得很有意义。所以,大学新生们,梦想才是最重要的装备,带着梦想上路吧!
  老师观点
  莫被入学装备“绑架”
  祝建波
   不知从何时起,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成了大学新生的标配,花费过万还仅仅是个一般水平。这对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当然不算什么,但对许多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很多家长表示,大学还真有点“上不起”。
   孩子上大学难免花钱置办必要的装备,随着经济发展和家庭条件的改善,入学装备升级换代也在情理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攀比心理和家长对孩子的有求必应,正在导致入学装备的档次节节攀升,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消费。这不仅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给校园风气、孩子成长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因此,家长在为上大学的孩子购买数码产品时,建议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只有真正用得着的,才予以考虑;只要功能足够,以价格便宜为选择标准。同时,每个家庭还应当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按照自己的家庭能力和消费需要量力而行;把握消费的出发点,不为天花乱坠的广告迷惑,不受花样繁多的营销手段诱惑。唯有如此,才能不被攀比之风“绑架”。
   事實上,我认为目前高校的设备完全可以满足孩子求知的需要。一些高校要求大一新生不带电脑到学校,其原因就在于各种电子设备对学生来说更多的还是娱乐作用,大学生还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课堂上,多阅读、多思考。
其他文献
作为曾经挑专业挑学校挑得眼花缭乱的研究生,想想自己的亲身经历,也眼见过身边同学各种掉坑里:有的在理想的大学如鱼得水,有的因为选错了专业而苦苦改行。  一所华东“211”和西北“985”该如何选择?一所“211”高校的王牌专业和“985”高校的一般专业又该如何选择?  作为曾经挑专业挑学校挑得眼花缭乱的研究生,想想自己的亲身经历,也眼见过身边同学各种掉坑里:有的在理想的大学如鱼得水,有的因为选错了专
家里有亲戚从中国来旅游,纽约这站我作地陪。这个活儿原本不难,在过去的18年里,我已经不只一次扮演过这个角色,接待过好几位亲戚、朋友,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不管是来开会的,来旅游的,来培训的,来考察的,到了纽约,左不过都是按图索骥,大都会博物馆、联合国、自由女神像、华尔街这些举世闻名的景点匆匆走上一圈,咔嚓咔嚓拍些照片,再到唐人街的中餐馆吃一顿似是而非的中国饭,大家就都心满意足,而我也算得上仁至义
探望我的高三英语老师的打算, 已经搁置很久了。  这位老师姓刘, 又被称为s u p e r m a n。他只是任课老师。印象中, 他总是站在讲台前,憨憨地一边摸着肚子, 一边讲课。嗓音洪亮,不疾不徐,总是可以让气氛马上轻松愉悦起来。发现我们不像样的地方,他总是佯装叹一口气,随即三言两语,点到为止。他教英语很有一套,抽丝剥茧, 各个击破, 即便英语基础不好, 掌握他的方法,提升立竿见影。  高中毕
你来迟了整整十年,   但你還是让我高兴。   坐得离我近一些吧,   睁开你快活的眼睛:   瞧,这蓝色的笔记本——   上面的诗是我童年的冲动。   对不起,我曾悲哀地生活,   很少因为太阳而欢欣。   对不起,对不起,为了你,   我遇到了太多的人。
民间有一句歇后语,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好奇,风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啥会两头受气呢?  风箱由木箱、风匣杆、手柄、风板、风匣嘴、进风口、出风口、燕尾翅等部件组成。家用的风箱比较小,外形为长方体,一般为上好的木材制作,轻便、耐磨、结实。至于说老鼠钻到风箱里,跑到哪头都会被风吹,那不是受气么!  农村的男孩子,从小到大基本上不用进灶房学做饭。但是,不外出干活的话,一定要坐在灶
有人说,写文章只该顺其自然,不要在一字一語的小节上太多留意,只要通体看来没有错,即使带着些小毛病也没关系。如果留意了那些小节,医治了那些小毛病,那就像个规矩人似的,四平八稳,无可非议,然而也只成个规矩人,缺乏活力,少有生气。文章的活力和生气全仗信笔挥洒,没有拘忌,才能表现出来。你下笔,多所拘忌,就把这些东西赶得一干二净了。  这个话当然有道理,可是不能一概而论。至少学习写作的人不该把这个话作为根据
丙寅三月十八日丁丑 晴。风浪犹大。未初,至法国海口马赛。  进口四壁洋楼高八九层,皆白色。炮台石累,极固。大小轮船,依次列数十只。下船乘小舟登岸,入接客厅。明等乘车行十余里,至店名“笛路埃得拉佩”。其内铺设以及帘幕床榻、饮食器皿,无不整洁。四面石楼七层,中置玻璃照棚。西面一门,内有石梯,宽五尺许,形如螺蛳,盘绕而上,外立铁阑,上铺花毡。住屋数百间,上下皆有煤气灯出于壁上,笼以玻璃罩,如花朵然。外国
戚继光·书法戚继光·行草书诗轴戚继光像戚继光·行草書局部明代·戚継光  戚继光(1528-1588年),字元散,号南塘,卒谥武毅,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幼时家贫,但他年小志大,读书努力,通晓儒经史籍。1544年他继承祖上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地区的倭寇,确保了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功
燈光已黯淡,月亮  西沉,作别夜空  退向海,我们得以返回自身  清算孤寂。如果时间  允许,我们或许可以期望的转变是  离去。忍受了时间的  损耗,却没留下我们时光的记忆。  持刃之手或馈赠之手  皆不足以致充实。形式从未属于  我们,我们的心灵之美,质疑  天堂。一次,远离海岸,  我看见一群乌鸦与风对抗。  徒劳挣扎,再来,要触地了,  它们拍打翅膀对抗比它们  更伟大的力量。我们所有人  
学完《琵琶行》有一道考试题,问“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这两句诗说明了什么?记得标准答案好像是“反映了诗人不能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只追求阳春白雪,对下里巴人鄙视嘲讽的资产阶级做派”。老师念完答案后大笑说:可去它的吧!   学杜牧的《阿房宫赋》,其中最有名的是最后一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老师评价: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韵。咱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