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教学中我们应做到“教学对象不同,运用媒体不同;教材不同,媒体组合不同;教学环节不同,媒体运用时机不同;重难点不同,运用媒体的种类、时间、次数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整合,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诗情画意,真正走进诗词中。
关键词:激趣;词韵;词境;词情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85-1
如何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现结合《清平乐 村居》一课的教学谈谈我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体会。
一、音乐激趣,走近宋词
教学媒体都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其使用效果肯定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如何通过情境的创设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保障?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欲望。
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早早打开电脑,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课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新学堂歌《村居》,活泼轻快的音乐回荡在整个教室,而画面显现的是蓝蓝的天空上无数的风筝,碧绿的垂柳旁活泼的孩童,与诗句内容相得益彰,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铃声响了,我站在讲台前扫视了一下教室,只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注视着我。此刻,我饱含激情地开始讲解:“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
作曲家给这首诗配上曲子来演唱,显得特别好听。其实啊,古时候有专门用来配曲演唱的诗,那就是词。”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关于词的相关资料“清平乐,是词牌名……”并引导:“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读课题。”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持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并尽量使孩子们的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范读引路,感知词韵
古诗词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学生对古诗朗读的节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词”接触得不多,我们就要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其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练读,做到字字响亮、字正腔圆;接下来通过课件显示,找出每一句最后一个字“小、草、好、媪……”,学生很快发现“ao”韵;接着指导学生放慢速度,自由练习,感受词上下两片的特点;最后听配乐诗朗诵,伴着悠远轻柔的古筝曲《出水莲》,学生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画面,耳中听到的是充满情感的朗诵。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也会产生一种想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再次练读时都特别认真。他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当我我悄悄地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时,我发现学生们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学习古诗词,要欣赏领悟诗的意境才能更好地走进去,用心体会。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此时,课件呈现的是与诗句内容相符的画面,借助于这样的显示,同学们能很好的初步理解词意,感受诗句的语言美。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古诗的语言精美、凝炼,极具蕴藉。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语言,从而使学生进入诗中描写的意境。在初步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接下来,我让学生用心细细品读每一句诗:“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读出他的心绪,读出他的感动,读出它的向往。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
(三)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此时课件上是一个大大的“醉”字。再联系诗句“醉里吴音相媚好”中的“醉”字,学生更能好好地体会诗中翁媪的心理感受:他们不仅仅是喝酒醉了,更是被幸福的日子陶醉了。此时我再让学生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学生们看着一幅幅画面,仿如身临其境,亦能和诗人一样沉浸其中。再一次的配乐朗诵已经是孩子们不由自主的背诵,那种发自内心的投入让人不由得和他们一起轻轻地走进那样一所小村庄,感受古诗词的诗情画意。
四、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古诗教学中,我们还要注重进行课外拓展,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学习已近尾声,我这样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这时我们的课件显示的一段文字“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论文才,他可与大文豪苏轼一争高下;论武功,他完全可与一代名将岳飞元帅一较高低。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但他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指名学生读完这段话,孩子们已经明白了作者的心情。在战乱中看到的这一幕清净是多么难得啊!这样的练习让孩子们能更好地自由发挥,在感受古诗的诗情画意中真正走进词句中,走进作者的心中。
关键词:激趣;词韵;词境;词情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85-1
如何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现结合《清平乐 村居》一课的教学谈谈我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体会。
一、音乐激趣,走近宋词
教学媒体都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其使用效果肯定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如何通过情境的创设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保障?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欲望。
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早早打开电脑,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课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新学堂歌《村居》,活泼轻快的音乐回荡在整个教室,而画面显现的是蓝蓝的天空上无数的风筝,碧绿的垂柳旁活泼的孩童,与诗句内容相得益彰,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铃声响了,我站在讲台前扫视了一下教室,只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注视着我。此刻,我饱含激情地开始讲解:“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
作曲家给这首诗配上曲子来演唱,显得特别好听。其实啊,古时候有专门用来配曲演唱的诗,那就是词。”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关于词的相关资料“清平乐,是词牌名……”并引导:“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读课题。”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持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并尽量使孩子们的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范读引路,感知词韵
古诗词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学生对古诗朗读的节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词”接触得不多,我们就要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其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练读,做到字字响亮、字正腔圆;接下来通过课件显示,找出每一句最后一个字“小、草、好、媪……”,学生很快发现“ao”韵;接着指导学生放慢速度,自由练习,感受词上下两片的特点;最后听配乐诗朗诵,伴着悠远轻柔的古筝曲《出水莲》,学生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画面,耳中听到的是充满情感的朗诵。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也会产生一种想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再次练读时都特别认真。他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当我我悄悄地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时,我发现学生们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学习古诗词,要欣赏领悟诗的意境才能更好地走进去,用心体会。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此时,课件呈现的是与诗句内容相符的画面,借助于这样的显示,同学们能很好的初步理解词意,感受诗句的语言美。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古诗的语言精美、凝炼,极具蕴藉。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语言,从而使学生进入诗中描写的意境。在初步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接下来,我让学生用心细细品读每一句诗:“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读出他的心绪,读出他的感动,读出它的向往。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
(三)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此时课件上是一个大大的“醉”字。再联系诗句“醉里吴音相媚好”中的“醉”字,学生更能好好地体会诗中翁媪的心理感受:他们不仅仅是喝酒醉了,更是被幸福的日子陶醉了。此时我再让学生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学生们看着一幅幅画面,仿如身临其境,亦能和诗人一样沉浸其中。再一次的配乐朗诵已经是孩子们不由自主的背诵,那种发自内心的投入让人不由得和他们一起轻轻地走进那样一所小村庄,感受古诗词的诗情画意。
四、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古诗教学中,我们还要注重进行课外拓展,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学习已近尾声,我这样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这时我们的课件显示的一段文字“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论文才,他可与大文豪苏轼一争高下;论武功,他完全可与一代名将岳飞元帅一较高低。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但他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指名学生读完这段话,孩子们已经明白了作者的心情。在战乱中看到的这一幕清净是多么难得啊!这样的练习让孩子们能更好地自由发挥,在感受古诗的诗情画意中真正走进词句中,走进作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