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农村人口教育现状及规范化对策

来源 :人口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lloonMan_Ag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近几年,烟合农村广泛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工作发展迅速,成效十分显著。 一、阵地建设首当其冲,内部设施基本达标。烟台市农村人口教育的基本建设呈现出边上马边整鞍,建设与巩固,发展与提高并举的特点。在基本建设中,阵地建设难度最大。一是农村这“家”那“室”太多,由于缺乏统一协调,从党到群,从上到下,各个部门,方方面面,都抓过自己的阵地,妇女之家,民兵之家,老干部活动室,党员活动室等等,不下十几个。二是由于缺乏经常性的有吸引力的活动,社会效益不佳,致使“家”、“室”荒
其他文献
<正> 1986年以来,我国年出生人数再次出现了增多的势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各种场合广泛议论作我国第三次出生高峰的到来。但在许多讲话、文件、文章表述形式上更多的人使用了“生育高峰”。这一提法模糊了当前的人口形势,若以此为出发点,将会导出不同的决策和措施。为了正确认识目前我国人口的发展势态,查瑞传老师在《人口研究》1991年第3期发表了“我国第三次出生高峰不是一次生育高峰”,肯定了这是
<正> 近年来我国人口的迁移趋势,一改过去由沿海向内地迁移的模式,而逆转为内地向沿海迁移。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人多地少矛盾十分尖锐,80年代出生人口年均在110万以上,然而,省际间人口迁移不但没有减轻新增人口带来的压力,反而自1973年起,连续19年差进,累计净迁入115万人,相当于1954—1972年压缩江苏人口净迁出的84%。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
<正>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所王文武在来稿中对陈独秀的人口思想进行了探讨。作者指出,在我国陈独秀是最早运用唯物辩证法对马尔萨斯人口论进行批判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在人口与国力的问题上,陈独秀针对“人多者似有一日之长,生殖不繁,国力必缩”的观点,指出一国人口多并不等于其国力就强,如果生产的增加不能超过人口的增长,其国力不但不能增强,反而人满为患;如果一
<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城乡之间人口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这种人口交流对中国的人口控制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利大还是弊大呢?目前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城乡人口交流总的看来对人口控制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目前普遍认为的流动人口对人口控制不利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因此,对人口控制来说,应该鼓励城乡人口交流,同时,可以
<正> 厦门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也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与全国一样,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外来迁移人口不断增加,人口的流量急增,流速加快,流向更广,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推动社会经济更加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 我们认为流动人口与外来暂住人口存在异同。首先,两者均是属于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是无带户籍的一种迁移。其次,不同的是流动人口应包括
<正> 一、引言 在我国近二十年的计划生育工作中,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始终是推动计划生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在全国广泛开展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就是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的一种新形式。它用科学、易懂的知识启发并引导群众,使他们逐渐转变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生育观念,切实提高对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法规、避孕节育、优生优育优教等知识的理能与接受能力。从而推动计划生育工作逐渐
<正> 对生育进行分析,可用的方法和指标有许多种,孩次递进比方法是揭示生育水平变化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该方法提出已有40年,并获得了某些发展。但它依据的思想原则是什么,它和传统生育分析有何异同,以及其发展过程又是怎样?下文就此进行一些介绍和评述。
<正>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计划生育工作质量评估方法问题日益成为计生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近年来各级各地计生部门对此作了不少大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作者就地、县级计划生育工作质量评估的有关问题特作如下探讨。 一、计划生育工作质量评估的地位与作用
<正> 在商品经济活跃,人口流动频繁的城乡市场贸易区,如何做好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最近考察了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这是目前东南亚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它拥有14570多名坐贾经商人员和每夭4~5万的交易性流动人口;在坐贾经商人员中有育龄妇女7100多人,占总人数的48.73%,其中90%以上是农民。过去这里一度成为逃避计划生育的“防空洞”和“避风港”。为了堵住超生漏洞,加强流动人口计
<正> 一 理论背景 在人口转变中,就出生率、死亡率转变而言,国内的研究通常都以“阶段论”作为背景,这包括布莱克(C.P.Blacker)的五阶段论,汤普逊(W.S.Thompson)和诺特斯坦(F.W.Notestein)的三阶段论。而这里我们将以寇尔(A.J.Coale)的划分作为研究的理论背景。50年代,寇尔和胡佛(E.M.Hoover)根据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发展情况,并综合了各家的特点,认为人口转变大致经历五个阶段:①原始极(Pri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