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8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进行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第12、24、48周的肝功能、HCV-RNA及HCV-Ab,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HCV-RNA在治疗12、24、48周时的转阴率分别为18.2%、36.4%、79.5%,ALT复常率在治疗12、24、48周时分别为40.9%、72.7%、95.5%,早期应答率90.9%,完全应答率86.4%,持续应答率79.5%,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确切。
关键词 聚乙二醇干扰素 利巴韦林 慢性丙型肝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63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丙型肝炎病毒(HCV)在全世界约有1.7亿感染人群,而且每年新增病例可达4万例以上[1]。对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和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88例的疗效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5月收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88例,男48例,女40例,年龄29~67岁,平均36.9岁。所有患者抗HCV、HCV-RNA阳性,排除HAV、HBV、HDV、HEV和HIV感染,无合并免疫性肝病、遗传性肝病、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溶血性贫血和恶性肿瘤,无酗酒、吸毒史,无精神病家族史。8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44例,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对照组44例,采用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研究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180μg,皮下注射,1次/周,利巴韦林0.5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后,静脉缓慢滴注,1次/日,连用15天后,改口服,1次/日,治疗48周。对照组采用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普通干扰素500万U,皮下注射,3次/周,利巴韦林0.5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后,静脉缓慢滴注,1次/日,连用15天后,改口服,1次/日,治疗48周。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24、48周的肝功能、HCV-RNA及HCV-Ab,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疗效判定标准:生化学应答,ALT复常率。病毒学应答,治疗12周时血清ALT正常,血清HCV-RNA阴性为早期应答;治疗结束时血清ALT正常,血清HCV-RNA阴性为完全应答;治疗结束时血清ALT正常,血清HCV-RNA滴度下降21μg为部分应答;治疗结束时血清ALT正常,血清HCV-RNA滴度下降无变化为无效;治疗结束时24周时血清ALT正常,血清HCV-RNA阴性为持续应答。
统计学处理: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X.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HCV-RNA及HCV-Ab变化比较,见表1。
生化学应答,见表2。
病毒学应答,见表3。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所有患者都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一般发生在治疗1~4周,患者可耐受。此外研究组有2例出现脱发,3例白细胞下降,3例血小板下降。对照组有5例出现脱发,8例白细胞下降,12例血小板下降。停药后均回升至治疗前水平。
讨 论
抗病毒治疗是HCV感染后治疗的关键。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已成为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的标准治疗方法[2]。聚乙二醇干扰素是干扰素与蛋白修饰剂聚乙二醇结合而成,可使其免受蛋白酶的水解,从而提高干扰索的生物活性。聚乙二醇干扰素具有适用范围广、疗效好、持续时间长、治疗方法简单、患者依从性好等特点,是目前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公认的有效药物[3]。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能够明显抑制病毒复制,减轻体内HCV-RNA负荷,恢复肝功能,得到持久的病毒应答率,是最有效治疗HCV的方法之一。
临床研究观察显示,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及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症状均有不同的改善,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HCV-RNA、HCV-Ab、生化学应答及病毒学应答均优于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故可将其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买买提·艾则孜.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及前景[J].医学信息,2010,10(1):3007-3008.
2 魏来.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优化与发展[J].传染病信息,2009,22(4):196-199.
3 姜恩平,范霓.应用干扰素治疗肝炎研究进展[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2):184-188.
关键词 聚乙二醇干扰素 利巴韦林 慢性丙型肝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63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丙型肝炎病毒(HCV)在全世界约有1.7亿感染人群,而且每年新增病例可达4万例以上[1]。对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和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88例的疗效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5月收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88例,男48例,女40例,年龄29~67岁,平均36.9岁。所有患者抗HCV、HCV-RNA阳性,排除HAV、HBV、HDV、HEV和HIV感染,无合并免疫性肝病、遗传性肝病、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溶血性贫血和恶性肿瘤,无酗酒、吸毒史,无精神病家族史。8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44例,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对照组44例,采用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研究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180μg,皮下注射,1次/周,利巴韦林0.5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后,静脉缓慢滴注,1次/日,连用15天后,改口服,1次/日,治疗48周。对照组采用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普通干扰素500万U,皮下注射,3次/周,利巴韦林0.5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后,静脉缓慢滴注,1次/日,连用15天后,改口服,1次/日,治疗48周。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24、48周的肝功能、HCV-RNA及HCV-Ab,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疗效判定标准:生化学应答,ALT复常率。病毒学应答,治疗12周时血清ALT正常,血清HCV-RNA阴性为早期应答;治疗结束时血清ALT正常,血清HCV-RNA阴性为完全应答;治疗结束时血清ALT正常,血清HCV-RNA滴度下降21μg为部分应答;治疗结束时血清ALT正常,血清HCV-RNA滴度下降无变化为无效;治疗结束时24周时血清ALT正常,血清HCV-RNA阴性为持续应答。
统计学处理: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X.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HCV-RNA及HCV-Ab变化比较,见表1。
生化学应答,见表2。
病毒学应答,见表3。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所有患者都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一般发生在治疗1~4周,患者可耐受。此外研究组有2例出现脱发,3例白细胞下降,3例血小板下降。对照组有5例出现脱发,8例白细胞下降,12例血小板下降。停药后均回升至治疗前水平。
讨 论
抗病毒治疗是HCV感染后治疗的关键。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已成为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的标准治疗方法[2]。聚乙二醇干扰素是干扰素与蛋白修饰剂聚乙二醇结合而成,可使其免受蛋白酶的水解,从而提高干扰索的生物活性。聚乙二醇干扰素具有适用范围广、疗效好、持续时间长、治疗方法简单、患者依从性好等特点,是目前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公认的有效药物[3]。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能够明显抑制病毒复制,减轻体内HCV-RNA负荷,恢复肝功能,得到持久的病毒应答率,是最有效治疗HCV的方法之一。
临床研究观察显示,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及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症状均有不同的改善,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HCV-RNA、HCV-Ab、生化学应答及病毒学应答均优于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故可将其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买买提·艾则孜.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及前景[J].医学信息,2010,10(1):3007-3008.
2 魏来.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优化与发展[J].传染病信息,2009,22(4):196-199.
3 姜恩平,范霓.应用干扰素治疗肝炎研究进展[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2):18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