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抛弃了古诗文的读书,如同割断了与古人的血脉相连,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古诗文中不仅有作文的试金石,更有写作的金钥匙。读书的厚度决定了写作的高度。因此,读得精妙,方可写得独到。笔者在古诗文教学中,为了让自己的课堂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陶情冶性的快乐,总结出“八步”读书法。
  关键词:中学 古诗 诵读法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最具有灵性和想象力,具有空灵感和意境美,这使得古典诗词非吟诵涵咏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吟诵涵咏可以创造令人陶醉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情景,促进师生对话,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笔者在诗文教学中,以让自己的课堂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陶情冶性的快乐为目标,总结出以下八个古诗词诵读法:
  一、教師“导读”
  读书重在培养“语感”,语感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对此一无所知。那么何谓语感呢?比如说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你认为谁胜了?当然是中国队。中国队大胜美国队呢?还是中国队胜。但是美国人不这么认为,他们会说,为什么总是你们中国队胜,这不公平!再比如说过去没钱买华为,现在没钱买华为。这两句的意思你听得明白吗?如果有了语感,相信这些都不是问题。
  因此,语感能够让我们理解一些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是对语言和文字敏锐地观察和捕捉能力。这样给学生一讲,他们就会在快乐中明白了语感的重要性。那么语感是怎么来的呢?唯有读书。寿镜吾先生扯着嗓子喊的一句“读书”,竟然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无意间也道出了古人读书之法。古人的死读书,并非让我们读死书,死去方可活来。因此,五柳先生的下一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才是读书的诀窍。
  读书如水,写作是舟,水涨才能船高。读书与写作乃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断不可将其割裂。笔者告知学生,其实我们每人都有一口水缸,我们每个人都是挑水工。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有的人水缸里的水越来越多,有的人水缸里的水变质,还有的人水缸里空空如也。不要再去无谓地抱怨自己不会作文了,唯有把自己的知识之缸注满,那时便会有奇迹出现,倒进去多少,便会流出来多少,而且那水清澈无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届时,你写作时便会文思泉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
  二、学生“问读”
  用心者可能会问,为什么我跟某同学一样地努力,他现在作文很好了,而我依然不见起色?这时,为师者断不可拿什么个人天资、悟性之语去搪塞学生,这会让他信心尽失。其实,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来做呢?笔者会这样来开导学生:老师告诉过你我们每个人有一口水缸,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秘密没告诉你,那就是我们的水缸是有大小之别的。有的人水缸小,容易被注满,写作见效就快,但那样的水缸容量不够,写出来的文章深度自然不足。我们的水缸因为太大,自然费时费力一些。但一旦注满,功德自不可限量。届时,你写出的文章定会洋洋洒洒,既有高度,又有深度,乃大家之风范。这是做学问的一种境界,只有历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学生便有会更有勇气和力量把这个事情做下去。成功的道路上并不拥挤,做任何事情,我们凭借的或是兴趣,或是毅力,兴趣固然是最好的老师,但有时毅力也可转化为兴趣。所以气可鼓而不可泄。
  三、教师“范读”
  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熏陶。其实,很多的情感指导、技巧技法,大多隔靴搔痒,只是滑行于文字表面,并没有真正指向语言咀嚼,没有突出语言的魅力,所以学生也必然是诵而无味、念而无趣、读而无获。文言文朗读教学,教师要着眼于文本语言的咀嚼、品味,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含英咀华”。
  因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依托文字得以表达,所以“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读者要通过语言文字,来给作者的情感把把脉;透过语言文字,把握住作者思想情感的律动。思其所思,感其所感,悟其所悟,与之产生心灵谐振,情感共鸣。
  四、学生“齐读”
  齐读最基础的要求是正确,也就是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如有错误,教师应及时指导纠正。此种读法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在齐读中发现自己的错误,以便改正;二是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节奏感和气势美,体味“耳遇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的语言文字的魅力。三是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养成合作谐调能力,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学生“分组读”
  具体方法:(1)可根据性别分为男女两组,男生读得铿锵有力,女生读得委婉悦耳,在高亢与轻柔两种声音的交替中,既有节奏感,又有了美感体验。(2)可根据座次将全班分为两大组,或四大组,引入竞争机制,看哪一个组读得最有气势。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评价者,读后评价完全放权给学生,让他们组成评委,对每个小组的表现予以点评。久而久之,学生中便会涌现出很多品头论足、头头是道的小评
  论家。
  六、学生“单读”
  此环节旨在为背诵打好基础。所以要在齐读正音的基础上,再找个别有代表性的学生单人朗读。读后再由其他同学帮助找差距,补不足,同提高。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带着问题,摇头晃脑地去读,入情入理,入趣入味,怎样有感觉就怎样来读,读出味道,品出滋味。
  七、学生“竞读”
  在学生读准课文的基础上,便可以开展竞赛读书了。把他们当中读得既准又快的挑选出来,给其他同学示范。既让学优生更有自信,也可让其他学生有赶超的目标,学有榜样。具体做法是:一篇课文限时读五遍,最先读完的举手,教师随时做好记录,将最先读完的三个同学所用时间依次记好,待大部分同学读完,可以让读得最快的同学试读,同时他便是本课暂时的读书擂主,其他有信心和能力的同学都可以向他挑战。这样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学生的积极性便会调动起来,书也会读得饶有趣味了。
  八、全体“诵读”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会在三十遍左右即能熟读成诵。教师可以掌握恰当火候,让全体学生起立试背,背过的可以奖励坐下,对那些不太出力或投机者施加必要的压力。这样的背诵,便不再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熟就刻意去背的那种错字连篇、漏洞百出、磕磕绊绊、欲速则不达的背诵了。用这种方式一旦成诵,可以说终生难忘,即使暂时遗忘,也会很快掌握。这是对学生一生负责的背诵,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一时所需的苟且之法。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文中,一篇篇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古诗文,无一不闪烁着先人的智慧,激励着后人去学习。如何让学生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或悲壮或激扬或优美的佳句,得到善的洗礼、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能让自己汲取尽可能多的写作营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多读精背应是千百年来国人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
  [2] (清)衡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1959年版。
  [3] (南朝梁)刘勰撰、周振甫译《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
  [4] 王国维著、佛雏校辑《新订〈人间词话〉 广〈人间词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创造力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能力,读者能够具备阅读创造力,可以说就实现了最高层次的阅读,这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读者能够针对阅读材料提出自己的疑惑与观点,进而对观点进行不断完善,并自主解决困惑。这样的阅读过程是灵活的,是充满创造性的。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阅读创造力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影响着语文综合
摘 要:我国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记录着我国的历史发展,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深厚的底蕴,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经典成为重点开发对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经典进行合理引入,可以对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有效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较多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未能充分体现出其教学意义。因此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加强对传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9.094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根本职责。从事学校德育工作二十几年,我一直秉承“求真、向善、至美”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和创新立德树人活动,将“真善美”育人理念融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中,强化学生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回归教育本质,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真,是一种至纯至美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整体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素质教育中不仅仅要求传授知识,还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在高中阶段,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是班主任的一个重要工作。将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好,不仅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以及未来道路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所以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是非常关键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教师的德育工作也有了更多的要求。班主任的方法及工作方式都应该更具创新性。本文对班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语文教师要让他们养成爱阅读的习惯,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多读书。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整本书进行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可以提升他们的读写能力,还能够使他们全面了解学习的内容。本文将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探究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小学语文 实践 有
摘 要:新《课标》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只有在生活中有亲身体验和感受,才能不断促进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把握“体验”主体,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激发“体验”兴趣,巧设“体验”情境,拓展“体验”外延,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在体验中形成良好品德。  关键词:生活体验 良好品德 活动情境  新《课标》
摘 要: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较低的教学效率对有效教学造成了很大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研究解决方案,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本人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在本文中对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有效性  面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三点有益的建议:  第一是要
摘 要:汉字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的文字之一,是我们的国粹,是艺术中的瑰宝。然而汉字的学习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学生不仅要学习关于汉字的形体结构,还要理解汉字本身的含义,更要区分大量的同音字和形近字,以及由汉字延伸出的各类词语等。所以说识字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识字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提升学生识字效率的同时提升课堂
摘 要:人的认知体系与独立思想人格形成的过程为:事件、现象或思想输入—“咀嚼”理解与内化—语言表达输出。基于此,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了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这四个维度,以培育核心素养为旨归的语文阅读也应当沿袭“阅读—思考—表达”,即“读思达”的顺序。但此过程又必须使教师将教学主体移让给学生,即“师让学”为基础,也即依循“读思达,师让学”的教学模式。对此模式的具体创建当以阅读、思考与表达为支点,以
摘 要:当前,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借时代发展之力,融科技之能,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能够带着较强的探究欲参与到阅读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可以主动畅游在阅读之海中,享受自主“捕鱼”的乐趣。因此,教师应善于借助信息技术打造教学新常态,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给学生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