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珠宝
莫泊桑
那是一个去世好几年的外省税务局长的女儿,母女俩都是贫穷而可敬的,安静而温和的,因为女儿的婚事来到了这里。那个年轻的女儿像是一位贤妻良母的典范,她那种带着含羞意味的美,具有一种安琪儿式的纯洁风韵,凡是认识她的人都不住地说:“将来娶她的那一个真有福气,我们找不出更好的了。”
朗丹先生当时是内政部的一个主任科员,每年的薪水是三千五百金法朗,他向她求婚,娶了她。婚后,她用一种极为巧妙的经济手腕治家,两个人好像过得很阔气。她对丈夫的注意、细心、体贴,真是罕有的;并且她本身的诱惑力也非常大,以至于在他俩相遇6年后,他爱她更甚于初期。
他仅仅责备她两个缺点:爱看戏和爱假的珠宝。在整天工作后,对于看戏这类的散心事,朗丹先生是骇然而感到疲乏的,于是他央求妻子跟着熟识的太太们去,并且由她们送她回家。开始她认为这种办法不大相宜,争执许久后,她出于体恤才答应了他,他因此十分感激。
谁知这种看戏的兴趣,不久就在她身上产生了装饰的需要,并且养成了习惯。这种恋恋于浮光的爱好引起了丈夫的不满,每当他略有责备时,她总是从容地微笑说:“你教我怎样?我爱的是这个。这是我的毛病。我明明知道你有理由,不过人是改变不了本性的。我当然更爱真的珠宝,我!”她一面拿着珍珠软项圈在手指头上转动着,好教上面的宝石小切面射出光彩,一面不断地说:“赶紧瞧吧,这做得真好,简直就像真的一样。”
某一个冬天夜里,她赶到大歌剧院看戏,回家的时候她冻得浑身发抖。第二天,她咳嗽了,8天后,她害肺炎死了。
朗丹几乎跟着她到坟墓里去了,以至于在一个月之间,他的头发全变成了白的。
不过他现在的生活极为困难了,原先他的薪水在他的妻子手里,不仅够得应付一家的种种需要,还能让他一直喝上等的酒和吃鲜美的东西,而眼下他竟不能应付自己一个人的用途。终于,他一个铜板也没有了,于是他动了念头要把妻子生前仿佛最心爱的一只大项圈卖掉。因为那固然是个假货,不过也的确下过一番很细致的功夫,他认为至少可以值六个或者八个法朗。
他选了一家小店进去,有点儿难为情地递过项圈。“先生,”他对那商人说,“我很想知道您对这件小东西的估价。”那个人接了东西,左看右看了好一阵,掂着它的轻重,拿起一枚放大镜,又叫他手下的店员过来,并且为了格外好好地鉴定它的印象,又把它搁在柜台上,远远地打量着它。
朗丹先生被弄得很不好意思,正当他拿回这个小东西时,珠宝商人却说,可以出价一万二千法朗收购它。这让那个丧偶的人吃惊地睁大了眼睛,结结巴巴地问:“您说?……您可有把握?”另一个误解了他的惊讶,干脆地说:“您可以再到旁的地方问问是不是可以多给些。在我看来,顶多值得一万五千。”
朗丹先生简直成了傻子,他收回了项圈,心里只模模糊糊觉得应该一个人好好地想一想了。然而一走出店门,他简直忍不住大笑了,他暗自说道:“低能儿!唉!眼见得那是一个不知道分辨真假的珠宝商人!”
他又走到另一家珠宝店里,谁知那个老板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曾以两万五千法朗卖出的货,并答应以一万八千法朗的价格收回。这一次,朗丹先生由于诧异呆呆地坐下了。“不过,……不过请您仔仔细细看一看这东西吧,先生,直到现在,我一直以为它是……假的。”“请问您的姓名与住址?”珠宝商人翻开一摞帐册,寻了一阵就高声说道:“这项圈从前确实是送往朗丹太太家里去的,地点就是舍身街16号,时间是1876年7月20日。”
科员吃惊得发昏,在老板怀疑的眼光中,他折起老板打的收条,走出了店门。他昏沉沉的,极力去推测:他妻子从前原没有能力去买一件这样大价钱的东西——没有,那么——那是一件馈赠品了!一件谁送给她的馈赠品?为的是什么?——那么妻子其余所有的珠寶也全是他人的馈赠了!
他觉得天旋地转了,他张开了一双胳膊,失去知觉跌倒了。
(未完,有改写)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朗丹先生被第一位珠宝商人的繁琐程序弄得不好意思,说明朗丹为用亡妻遗物换取金钱的行为而羞愧,也暗示出他因是假货而感到羞耻,情感很复杂。
B.朗丹是个法国平民阶层的小人物,他有尊严,娶上人人称赞的老婆曾是他最大的幸福,但却因妻子的欺骗更加痛苦。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纯熟地勾勒出一个大悲大喜的小人物心态,给我们展示了真实、富有生命力的社会风景画。
C.作者对女主人公采用了正面描写、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手法,但对她的不贞行为却留下了空白,一切都留给读者去以自己的想象来补充、思索。
D.《珠宝》的故事是简单的,这正是莫泊桑细微观察与严格提炼的结果。一篇短短的故事,却能容纳多层的主题,的确表现了莫泊桑的非凡才能。
E.从选文看,作者冷静的叙述,并非意味着感情的冷漠。作者在文中鲜明的爱憎,常能给读者的想象、理解留下更广阔的空间和余地。
2.从节选部分看,朗丹太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最后道出朗丹太太的珠宝是真的,这一结果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请概括分析其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取名为“珠宝”,有多方面意蕴与作用,请从人物塑造、主题思想、情节安排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小说做出合理分析。(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E B.作者对女主人公采用的是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手法,特别是不贞行为,更是含蓄。E.作者的是非判断自然地渗透于具体的描述与形象本身,爱憎表达是含而不露。(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个给5分)
2.朗丹太太是当时法国平民阶层的形象代表,她的形象具有以下特点:①美貌,温和。她的外表是美丽的,极具诱惑力;②对丈夫体贴。如细心地体贴丈夫,让丈夫享受生活。6年的婚姻朗丹甚至更爱她也从侧面表明;③虚荣,贪图享受:明白表示自己本性就爱珠宝,用不正确的手段达到享受上等生活的目的;④对丈夫不忠:她利用看戏时与人约会;从不告诉丈夫得到珠宝是真的,并且还在向他炫耀。(总说1分,分说答到一点给2分,两点给5分)
3.出乎意料:①朗丹太太一直强调自己装饰的珠宝是假的,朗丹也这样认为;②妻子嫁之前是贫穷的,她居然以背叛手段达到自己享受的目的,这些都出乎朗丹和读者的意料。
合乎情理:①文中有充分的暗示,表明珠宝有可能是真的,如朗丹太太说“我当然更喜欢真的珠宝!”“简直跟真的一模一样。”“人是改变不了本性的”;②家里的经济开支维持,以朗丹的收入是不可能的。如,妻子在时,两人可以过上等生活,现在一个人反而不够用了;③她一个人去看戏,本身也很美貌,也为风流提供了条件;④联系当时法国社会“金钱至上”,追逐虚荣奢华生活的社会风尚,朗丹太太的做法正是一个典型代表。(出乎意料2分;合乎情理只要答出2点,就给4分)
4.观点一: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使人物形象具有了多面性。①前半部分作者采用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的方法极力渲染出朗丹太太的美好形象,如同珍宝;②婚后朗丹妻子也表现得极为贤惠,善于持家,朗丹真诚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如同珠宝一般;③结尾处“真”的珠宝颠覆了朗丹对妻子所有美好的印象,也使妻子的虚荣与欺骗行为昭然若揭。这使得朗丹的悲剧形象更加突出,也使妻子的形象具有了强烈的反差,具有多重审美意味。
观点二:从情节设置上,使小说更加紧凑、充满戏剧效果。①作者着意渲染假珠宝,结尾处却变为真的珠宝,这一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具有欧•亨利结尾特点,引人联想;②围绕“珠宝”作者精心剪裁,有详有略,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主题更加突出;③珠宝是全文的线索,妻子因爱珠宝而要珠宝,最后实际命丧于此,而朗丹因卖珠宝得知真相,起到了推动情节的发展的作用。
观点三:从主题思想上,以小见大,使主题更加深刻。①珠宝象征着当时法国“金钱至上”追求人生享受的社会风尚;②珠寶是造成小说主人公悲剧的主要因素。妻子以道德的丧失换来的珠宝,导致了自己与丈夫的悲剧;③朗丹一家因珠宝而起的小故事,抨击当时法国金钱万能、金钱万恶的世风,而朗丹太太的沦落正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作者简介】
王艾,高级教师,执教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任占华
莫泊桑
那是一个去世好几年的外省税务局长的女儿,母女俩都是贫穷而可敬的,安静而温和的,因为女儿的婚事来到了这里。那个年轻的女儿像是一位贤妻良母的典范,她那种带着含羞意味的美,具有一种安琪儿式的纯洁风韵,凡是认识她的人都不住地说:“将来娶她的那一个真有福气,我们找不出更好的了。”
朗丹先生当时是内政部的一个主任科员,每年的薪水是三千五百金法朗,他向她求婚,娶了她。婚后,她用一种极为巧妙的经济手腕治家,两个人好像过得很阔气。她对丈夫的注意、细心、体贴,真是罕有的;并且她本身的诱惑力也非常大,以至于在他俩相遇6年后,他爱她更甚于初期。
他仅仅责备她两个缺点:爱看戏和爱假的珠宝。在整天工作后,对于看戏这类的散心事,朗丹先生是骇然而感到疲乏的,于是他央求妻子跟着熟识的太太们去,并且由她们送她回家。开始她认为这种办法不大相宜,争执许久后,她出于体恤才答应了他,他因此十分感激。
谁知这种看戏的兴趣,不久就在她身上产生了装饰的需要,并且养成了习惯。这种恋恋于浮光的爱好引起了丈夫的不满,每当他略有责备时,她总是从容地微笑说:“你教我怎样?我爱的是这个。这是我的毛病。我明明知道你有理由,不过人是改变不了本性的。我当然更爱真的珠宝,我!”她一面拿着珍珠软项圈在手指头上转动着,好教上面的宝石小切面射出光彩,一面不断地说:“赶紧瞧吧,这做得真好,简直就像真的一样。”
某一个冬天夜里,她赶到大歌剧院看戏,回家的时候她冻得浑身发抖。第二天,她咳嗽了,8天后,她害肺炎死了。
朗丹几乎跟着她到坟墓里去了,以至于在一个月之间,他的头发全变成了白的。
不过他现在的生活极为困难了,原先他的薪水在他的妻子手里,不仅够得应付一家的种种需要,还能让他一直喝上等的酒和吃鲜美的东西,而眼下他竟不能应付自己一个人的用途。终于,他一个铜板也没有了,于是他动了念头要把妻子生前仿佛最心爱的一只大项圈卖掉。因为那固然是个假货,不过也的确下过一番很细致的功夫,他认为至少可以值六个或者八个法朗。
他选了一家小店进去,有点儿难为情地递过项圈。“先生,”他对那商人说,“我很想知道您对这件小东西的估价。”那个人接了东西,左看右看了好一阵,掂着它的轻重,拿起一枚放大镜,又叫他手下的店员过来,并且为了格外好好地鉴定它的印象,又把它搁在柜台上,远远地打量着它。
朗丹先生被弄得很不好意思,正当他拿回这个小东西时,珠宝商人却说,可以出价一万二千法朗收购它。这让那个丧偶的人吃惊地睁大了眼睛,结结巴巴地问:“您说?……您可有把握?”另一个误解了他的惊讶,干脆地说:“您可以再到旁的地方问问是不是可以多给些。在我看来,顶多值得一万五千。”
朗丹先生简直成了傻子,他收回了项圈,心里只模模糊糊觉得应该一个人好好地想一想了。然而一走出店门,他简直忍不住大笑了,他暗自说道:“低能儿!唉!眼见得那是一个不知道分辨真假的珠宝商人!”
他又走到另一家珠宝店里,谁知那个老板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曾以两万五千法朗卖出的货,并答应以一万八千法朗的价格收回。这一次,朗丹先生由于诧异呆呆地坐下了。“不过,……不过请您仔仔细细看一看这东西吧,先生,直到现在,我一直以为它是……假的。”“请问您的姓名与住址?”珠宝商人翻开一摞帐册,寻了一阵就高声说道:“这项圈从前确实是送往朗丹太太家里去的,地点就是舍身街16号,时间是1876年7月20日。”
科员吃惊得发昏,在老板怀疑的眼光中,他折起老板打的收条,走出了店门。他昏沉沉的,极力去推测:他妻子从前原没有能力去买一件这样大价钱的东西——没有,那么——那是一件馈赠品了!一件谁送给她的馈赠品?为的是什么?——那么妻子其余所有的珠寶也全是他人的馈赠了!
他觉得天旋地转了,他张开了一双胳膊,失去知觉跌倒了。
(未完,有改写)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朗丹先生被第一位珠宝商人的繁琐程序弄得不好意思,说明朗丹为用亡妻遗物换取金钱的行为而羞愧,也暗示出他因是假货而感到羞耻,情感很复杂。
B.朗丹是个法国平民阶层的小人物,他有尊严,娶上人人称赞的老婆曾是他最大的幸福,但却因妻子的欺骗更加痛苦。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纯熟地勾勒出一个大悲大喜的小人物心态,给我们展示了真实、富有生命力的社会风景画。
C.作者对女主人公采用了正面描写、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手法,但对她的不贞行为却留下了空白,一切都留给读者去以自己的想象来补充、思索。
D.《珠宝》的故事是简单的,这正是莫泊桑细微观察与严格提炼的结果。一篇短短的故事,却能容纳多层的主题,的确表现了莫泊桑的非凡才能。
E.从选文看,作者冷静的叙述,并非意味着感情的冷漠。作者在文中鲜明的爱憎,常能给读者的想象、理解留下更广阔的空间和余地。
2.从节选部分看,朗丹太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最后道出朗丹太太的珠宝是真的,这一结果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请概括分析其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取名为“珠宝”,有多方面意蕴与作用,请从人物塑造、主题思想、情节安排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小说做出合理分析。(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E B.作者对女主人公采用的是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手法,特别是不贞行为,更是含蓄。E.作者的是非判断自然地渗透于具体的描述与形象本身,爱憎表达是含而不露。(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个给5分)
2.朗丹太太是当时法国平民阶层的形象代表,她的形象具有以下特点:①美貌,温和。她的外表是美丽的,极具诱惑力;②对丈夫体贴。如细心地体贴丈夫,让丈夫享受生活。6年的婚姻朗丹甚至更爱她也从侧面表明;③虚荣,贪图享受:明白表示自己本性就爱珠宝,用不正确的手段达到享受上等生活的目的;④对丈夫不忠:她利用看戏时与人约会;从不告诉丈夫得到珠宝是真的,并且还在向他炫耀。(总说1分,分说答到一点给2分,两点给5分)
3.出乎意料:①朗丹太太一直强调自己装饰的珠宝是假的,朗丹也这样认为;②妻子嫁之前是贫穷的,她居然以背叛手段达到自己享受的目的,这些都出乎朗丹和读者的意料。
合乎情理:①文中有充分的暗示,表明珠宝有可能是真的,如朗丹太太说“我当然更喜欢真的珠宝!”“简直跟真的一模一样。”“人是改变不了本性的”;②家里的经济开支维持,以朗丹的收入是不可能的。如,妻子在时,两人可以过上等生活,现在一个人反而不够用了;③她一个人去看戏,本身也很美貌,也为风流提供了条件;④联系当时法国社会“金钱至上”,追逐虚荣奢华生活的社会风尚,朗丹太太的做法正是一个典型代表。(出乎意料2分;合乎情理只要答出2点,就给4分)
4.观点一: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使人物形象具有了多面性。①前半部分作者采用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的方法极力渲染出朗丹太太的美好形象,如同珍宝;②婚后朗丹妻子也表现得极为贤惠,善于持家,朗丹真诚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如同珠宝一般;③结尾处“真”的珠宝颠覆了朗丹对妻子所有美好的印象,也使妻子的虚荣与欺骗行为昭然若揭。这使得朗丹的悲剧形象更加突出,也使妻子的形象具有了强烈的反差,具有多重审美意味。
观点二:从情节设置上,使小说更加紧凑、充满戏剧效果。①作者着意渲染假珠宝,结尾处却变为真的珠宝,这一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具有欧•亨利结尾特点,引人联想;②围绕“珠宝”作者精心剪裁,有详有略,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主题更加突出;③珠宝是全文的线索,妻子因爱珠宝而要珠宝,最后实际命丧于此,而朗丹因卖珠宝得知真相,起到了推动情节的发展的作用。
观点三:从主题思想上,以小见大,使主题更加深刻。①珠宝象征着当时法国“金钱至上”追求人生享受的社会风尚;②珠寶是造成小说主人公悲剧的主要因素。妻子以道德的丧失换来的珠宝,导致了自己与丈夫的悲剧;③朗丹一家因珠宝而起的小故事,抨击当时法国金钱万能、金钱万恶的世风,而朗丹太太的沦落正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作者简介】
王艾,高级教师,执教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任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