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改革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对发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指导高考命题工作的重要依据。该体系从宏观方面指明了高考的总体特征及考查内容、要求、载体等,具体到高中作文教学如何从进一步恰当使用高考评价体系,通过高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高考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作文命题选材应当多元,关注价值引领
高考评价体系“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不是孤立静止的,立德树人是根本,决定着方向;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之间相互关联,是基本手段。高考评价体系在“一核”中强调了高考的价值取向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及综合素质,培养奋斗精神等核心功能;在“四层”中提出了核心价值的问题,强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于以上基本要求,高中作文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应该清晰地把握“四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核心价值是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考查中体现出来的正确方向、正确价值观、正确方法论、健康的情感态度等。在高中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作文命题方面选材要将能力素养的考查和育人的方向有机结合,体现价值引领的作用。以往的作文教学实践,只单纯重视结果,教师会帮助学生总结方法和技巧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谈不上关注价值引领的重要性。尤其是2015年之前的作文題目,多是话题作文,不太重视时代性与政治性。如果以此为备考方向,就不免经常会出现陈旧的题目,粗糙的素材,盲目训练不重视去挖掘题目的思想性等情况。
以高考评价体系为统领,要特别关注研究作文命题的原始材料,要关注正能量的传递,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品格。作文的命题选材只有真正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才有利于测量出学生核心价值水平。
(1)遵循明确的价值取向。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选材直接体现教育评价导向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可让学生多关注主流的媒体和杂志。
(2)有效测量核心价值水平。有与语文学科相适应的核心价值的具体内容,能够立足实际生活需求,文以载道。
(3)复杂的生活实践情境或学习探索情境。能以正确的思想观念为指导,设置恰当而丰富的情境,但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学会立足现代,回望过去,展望未来。
以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为例说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首先,作文的命题做到了遵循明确的价值取向。“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要求考生深入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中国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从中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其次,此题贴近时代,让学生能通过语文学科知识讲好中国抗疫的故事,体现出命题的新鲜感,通过此题能够有效地测量出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学科素养对核心价值予以重点体现。
最后,情境的限制和任务的驱动,让学生真切感悟到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中国抗疫行动;特定的视角:距离与联系;切身体验:我、他人、国家;事实认证:中国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深入思考: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2021年省适应性考试和广州“一测”作文题目,也都很好地反应了以上三个方面。例如: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材料,让学生一方面熟悉这段历史,有对基本事实的清晰认知,还要求他们能清楚地阐明自己的观点。“铭记历史,迎接挑战”又十分贴切地考查出价值取向,有效地测量出语文学科的“道”的要求,同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还必须学会立足于当下,学会从历史中寻找规律性认知,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
二、作文审题指导应当精准,强化最佳立意
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在考查内容和考查载体上是指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它要求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高度融合。基于高考评价体系,教师在引导学生审题时要从多个维度有效指导:材料的观点态度、情境的三个方面、任务驱动的分解、价值导向。只有准确把握以上四个维度,才能帮助学生确定审题的最佳立意。
以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为例说明。
首先,在对材料的观点态度的把握上,原材料的第一段点明了中国面临的新冠疫情背景。属于热点话题、社会重大事件,第二是“距离”,因为疫情的影响,今年全国的人民不得不待在家中,为了保证生命安全所产生的地理距离。第三是“联系”,疫情期间,人们虽然都隔离在家,但是隔离距离,却并没有隔离爱。“云拜年”、主动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帮忙送药的快递员……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拉近。所有人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各行各业、不同身份的人们的责任担当与价值选择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向上的力量和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也彰显出了中国的制度优势,情感力量和文化底色。 同时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教会学生扣住疫情这个选材,紧紧围绕“距离”和“联系”这两个关键词,可以从“距离不能分隔联系”这样的立意来进行辩证分析。或者让学生学会辨证思维:“虽然我们有了地理上的隔离,但是我们的心灵不能产生隔离”“疫情虽然可怕,但是我们只要众志成城就可以解决,不要学网络上键盘侠肆意发布谣言,人为地去制造心灵之间的隔阂”等主题立意。
审题时,在价值导向上还应该让学生注意“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这句话则是作为材料的一个引子,引导大家思考在此次抗疫战争中,中国所展现出来的制度优势和综合国力,再进一步引导考生思考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担当和价值选择。
高考评价体系中为高考命题提出了建议,明确指出情境是考查的载体。基于知识应用和产生方式的不同,情境被分为了“生活实践”“学习探索”两大类。就作文审题指导方面而言,让学生通过写作在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若以2021年广州“一测”作文题目为例,也可反应出以下三点:
(1)“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的主题,结合材料中的航天精神,这是主流的价值观,是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正确的观点倾向。
(2)无论任务一、二、三中的任何一个层面,都可以有效测量出与语文学科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例如:任务一的广播稿的要求能够很好地体现出立足时代性,这是一个让学生容易陷入的误区。同时,围绕探索和超越的主题传递出与航天精神密切关联的时代精神。
(3)在写作者身份的表述中,任务三要求以学校团委的名义来写一封慰问信,这里即是对书信体的显性考查,更是对写作者的身份的隐性要求。这必须是一群人,而且是有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人。
三、作文批阅讲评应当创新,培养逻辑思维
一、作文命题选材应当多元,关注价值引领
高考评价体系“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不是孤立静止的,立德树人是根本,决定着方向;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之间相互关联,是基本手段。高考评价体系在“一核”中强调了高考的价值取向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及综合素质,培养奋斗精神等核心功能;在“四层”中提出了核心价值的问题,强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于以上基本要求,高中作文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应该清晰地把握“四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核心价值是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考查中体现出来的正确方向、正确价值观、正确方法论、健康的情感态度等。在高中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作文命题方面选材要将能力素养的考查和育人的方向有机结合,体现价值引领的作用。以往的作文教学实践,只单纯重视结果,教师会帮助学生总结方法和技巧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谈不上关注价值引领的重要性。尤其是2015年之前的作文題目,多是话题作文,不太重视时代性与政治性。如果以此为备考方向,就不免经常会出现陈旧的题目,粗糙的素材,盲目训练不重视去挖掘题目的思想性等情况。
以高考评价体系为统领,要特别关注研究作文命题的原始材料,要关注正能量的传递,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品格。作文的命题选材只有真正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才有利于测量出学生核心价值水平。
(1)遵循明确的价值取向。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选材直接体现教育评价导向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可让学生多关注主流的媒体和杂志。
(2)有效测量核心价值水平。有与语文学科相适应的核心价值的具体内容,能够立足实际生活需求,文以载道。
(3)复杂的生活实践情境或学习探索情境。能以正确的思想观念为指导,设置恰当而丰富的情境,但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学会立足现代,回望过去,展望未来。
以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为例说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首先,作文的命题做到了遵循明确的价值取向。“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要求考生深入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中国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从中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其次,此题贴近时代,让学生能通过语文学科知识讲好中国抗疫的故事,体现出命题的新鲜感,通过此题能够有效地测量出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学科素养对核心价值予以重点体现。
最后,情境的限制和任务的驱动,让学生真切感悟到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中国抗疫行动;特定的视角:距离与联系;切身体验:我、他人、国家;事实认证:中国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深入思考: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2021年省适应性考试和广州“一测”作文题目,也都很好地反应了以上三个方面。例如: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材料,让学生一方面熟悉这段历史,有对基本事实的清晰认知,还要求他们能清楚地阐明自己的观点。“铭记历史,迎接挑战”又十分贴切地考查出价值取向,有效地测量出语文学科的“道”的要求,同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还必须学会立足于当下,学会从历史中寻找规律性认知,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
二、作文审题指导应当精准,强化最佳立意
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在考查内容和考查载体上是指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它要求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高度融合。基于高考评价体系,教师在引导学生审题时要从多个维度有效指导:材料的观点态度、情境的三个方面、任务驱动的分解、价值导向。只有准确把握以上四个维度,才能帮助学生确定审题的最佳立意。
以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为例说明。
首先,在对材料的观点态度的把握上,原材料的第一段点明了中国面临的新冠疫情背景。属于热点话题、社会重大事件,第二是“距离”,因为疫情的影响,今年全国的人民不得不待在家中,为了保证生命安全所产生的地理距离。第三是“联系”,疫情期间,人们虽然都隔离在家,但是隔离距离,却并没有隔离爱。“云拜年”、主动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帮忙送药的快递员……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拉近。所有人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各行各业、不同身份的人们的责任担当与价值选择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向上的力量和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也彰显出了中国的制度优势,情感力量和文化底色。 同时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教会学生扣住疫情这个选材,紧紧围绕“距离”和“联系”这两个关键词,可以从“距离不能分隔联系”这样的立意来进行辩证分析。或者让学生学会辨证思维:“虽然我们有了地理上的隔离,但是我们的心灵不能产生隔离”“疫情虽然可怕,但是我们只要众志成城就可以解决,不要学网络上键盘侠肆意发布谣言,人为地去制造心灵之间的隔阂”等主题立意。
审题时,在价值导向上还应该让学生注意“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这句话则是作为材料的一个引子,引导大家思考在此次抗疫战争中,中国所展现出来的制度优势和综合国力,再进一步引导考生思考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担当和价值选择。
高考评价体系中为高考命题提出了建议,明确指出情境是考查的载体。基于知识应用和产生方式的不同,情境被分为了“生活实践”“学习探索”两大类。就作文审题指导方面而言,让学生通过写作在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若以2021年广州“一测”作文题目为例,也可反应出以下三点:
(1)“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的主题,结合材料中的航天精神,这是主流的价值观,是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正确的观点倾向。
(2)无论任务一、二、三中的任何一个层面,都可以有效测量出与语文学科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例如:任务一的广播稿的要求能够很好地体现出立足时代性,这是一个让学生容易陷入的误区。同时,围绕探索和超越的主题传递出与航天精神密切关联的时代精神。
(3)在写作者身份的表述中,任务三要求以学校团委的名义来写一封慰问信,这里即是对书信体的显性考查,更是对写作者的身份的隐性要求。这必须是一群人,而且是有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人。
三、作文批阅讲评应当创新,培养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