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考试结果;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2.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1(A)—0016—01
管理学基本理论中,激励理论学派较多,而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维纳提出的归因论是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就目前来说,归因理论的研究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把人的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另一方面是人们获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归因倾向问题。根据以上两方面可将人们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因素:即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四个因素可以按以下三个方面来划分:内因和外因,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因,任务难度和机遇属于外因;稳定性和不稳定性,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性因素,努力和机遇属于不稳定因素;可控性和不可控性,努力是可控因素,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是不可控因素,但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这种意义上的能力又是可控的,任务难度和机遇是不可控的。人们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以后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学生考试结果的归因分析
根据归因论,对学生考试结果也可以进行不同归因。为此,我们可以将学生考试结果的好与差,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因素:即努力、能力、学科及题目的难度和考试中的机遇。
努力。努力是指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精力付出和考试中自身能力的发挥。学生的努力和考试成绩一般来说是增函数关系,即努力会有回报。
能力。能力是指学生学习知识的本领,集中表现在观察力、注意力、理解记忆力、语言能力等。科学研究表明,不同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不同。一般情况下,学生学习能力和考试成绩间是增函数关系,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成绩较好。
学科及题目的难度。题目是指测试学生学习效果的内容,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测试要求。一般来说,学科、题目的难易和考试成绩是一种减函数关系。即相对比较难的学科、较难的题目,学生的考试成绩就会低。
考试中的机遇。机遇是指学生考试中遇到的有利机会,如果学生遇到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则有利于取得好成绩。
以上四个因素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内因和外因,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因,学科、题目难度和考试中的机遇属于外因。第二,稳定性和不稳定性,能力和学科、题目的难度属稳定性因素,努力和考试中的机遇属不稳定性因素。第三,可控性和不可控性,努力是可控性因素,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控,另一条件下不可控,学科、题目难度和考试机遇是不可控的。
合理把握归因倾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考试结果在学生中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要求教师在平时应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归因倾向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主动性,提高积极性。
针对不同的学生,就考试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正确引导归因倾向。如班级中的学习“尖子”,一般情况下好的考试成绩都是努力和能力的结果。这些同学中有的人认为,自己能取得好成绩是智力比别人高、学习能力比别人强的结果,把较好成绩的取得完全归因于内部因素,往往会产生骄傲和满足感,影响上进。因此教师在引导时,首先要肯定其成绩,同时有意识地提出外部因素,说明成绩的取得有“幸运”的成分,使这些学生不要自满,继续努力,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平时比较努力,但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会这样认为:自己上课认真听讲,能积极完成各项作业,学习用功,为什么每次考试都不理想,是不是自己太笨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归因分析,指出考试成绩不好的原因主要是发挥不好、机遇不佳,只要注意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定能获得成功。这种合理的归因不但可以使学生及时走出低迷的心理状态,还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更高的学习目标,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就会加强。
后进生往往学习能力较差,对所学科目感到难于理解,这部分同学很害怕考试,每次考试是对他们的心理煎熬,一次次不理想的成绩是教师、家长批评和同学耻笑的把柄,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自己看不起自己,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学习中无主动性、积极性。对这部分同学的考试结果,教师应从稳定性向不稳定性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之所以成绩不理想,是由于自己不努力、考试机遇不好的结果,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对于考试中有进步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之所以有进步,完全是由于自身努力、能力提高的结果。
每次考试后,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使学生尽快摆脱考试结果对学习的影响,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 G622.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1(A)—0016—01
管理学基本理论中,激励理论学派较多,而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维纳提出的归因论是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就目前来说,归因理论的研究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把人的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另一方面是人们获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归因倾向问题。根据以上两方面可将人们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因素:即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四个因素可以按以下三个方面来划分:内因和外因,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因,任务难度和机遇属于外因;稳定性和不稳定性,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性因素,努力和机遇属于不稳定因素;可控性和不可控性,努力是可控因素,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是不可控因素,但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这种意义上的能力又是可控的,任务难度和机遇是不可控的。人们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以后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学生考试结果的归因分析
根据归因论,对学生考试结果也可以进行不同归因。为此,我们可以将学生考试结果的好与差,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因素:即努力、能力、学科及题目的难度和考试中的机遇。
努力。努力是指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精力付出和考试中自身能力的发挥。学生的努力和考试成绩一般来说是增函数关系,即努力会有回报。
能力。能力是指学生学习知识的本领,集中表现在观察力、注意力、理解记忆力、语言能力等。科学研究表明,不同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不同。一般情况下,学生学习能力和考试成绩间是增函数关系,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成绩较好。
学科及题目的难度。题目是指测试学生学习效果的内容,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测试要求。一般来说,学科、题目的难易和考试成绩是一种减函数关系。即相对比较难的学科、较难的题目,学生的考试成绩就会低。
考试中的机遇。机遇是指学生考试中遇到的有利机会,如果学生遇到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则有利于取得好成绩。
以上四个因素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内因和外因,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因,学科、题目难度和考试中的机遇属于外因。第二,稳定性和不稳定性,能力和学科、题目的难度属稳定性因素,努力和考试中的机遇属不稳定性因素。第三,可控性和不可控性,努力是可控性因素,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控,另一条件下不可控,学科、题目难度和考试机遇是不可控的。
合理把握归因倾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考试结果在学生中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要求教师在平时应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归因倾向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主动性,提高积极性。
针对不同的学生,就考试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正确引导归因倾向。如班级中的学习“尖子”,一般情况下好的考试成绩都是努力和能力的结果。这些同学中有的人认为,自己能取得好成绩是智力比别人高、学习能力比别人强的结果,把较好成绩的取得完全归因于内部因素,往往会产生骄傲和满足感,影响上进。因此教师在引导时,首先要肯定其成绩,同时有意识地提出外部因素,说明成绩的取得有“幸运”的成分,使这些学生不要自满,继续努力,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平时比较努力,但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会这样认为:自己上课认真听讲,能积极完成各项作业,学习用功,为什么每次考试都不理想,是不是自己太笨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归因分析,指出考试成绩不好的原因主要是发挥不好、机遇不佳,只要注意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定能获得成功。这种合理的归因不但可以使学生及时走出低迷的心理状态,还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更高的学习目标,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就会加强。
后进生往往学习能力较差,对所学科目感到难于理解,这部分同学很害怕考试,每次考试是对他们的心理煎熬,一次次不理想的成绩是教师、家长批评和同学耻笑的把柄,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自己看不起自己,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学习中无主动性、积极性。对这部分同学的考试结果,教师应从稳定性向不稳定性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之所以成绩不理想,是由于自己不努力、考试机遇不好的结果,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对于考试中有进步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之所以有进步,完全是由于自身努力、能力提高的结果。
每次考试后,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使学生尽快摆脱考试结果对学习的影响,提高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