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负荷理论基础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已经成为教学的重点,而应用题的教学一直都是数学中的难点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样不能够有效展开,应用题的实践性时常困扰着师生,本文针对认知负荷理论展开研究,从而提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具体措施。
  应用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主要是因为应用题包含的不仅仅是计算,其中还涉及需要理解的知识点,如果不能够深入理解,那么解题的思路就会出现偏差,小学生的认知容量是有限的,如果相关的理论知识超出了相应的界限,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认知负荷,教师的教学工作就产生了难点,应用认知负荷理论规划应用题的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相关的问题。
  一、利用认知负荷分析应用题
  (一)认识应用题的难点
  在应用题的教学当中,可以发现应用题是不同于其他普通的计算题的,应用题的文字描述多,而且是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相融合到一起,然后分解其中的知识点,重新规整为一道数学题,并且每句话之间都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应用题的教学难度大,已经是教育界公认的,而教师看待相关的问题主要从学生身上找原因,例如学生的智力问题等,不能够从根本点分析原因。
  以认知负荷理论分析小学数学中应用题的教学难点,能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小学应用题的种类众多,涉及的数量关系也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理解起来是由一定的难度的,小学中应用题的典型问题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时钟的问题、鸡兔同笼的问题、流水问题等。这些应用题有着各自的特征,但是具体的关系都是和数量有关的,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进行类型的划分,在应用题的内部,其结合的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区分学习体现
  具体的体现可以分为内在的认知体现和外在的表现,对于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必须明确其中的条件关系。例如,有一道应用题如下,有辆客车和一辆汽车从AB两个不同的地点出发,并且两辆车是相向而行的,客车的行驶速度是45千米每小时,而汽车的速度是六十千米每小时,客车和汽车到达双方离开的地点,然后又返回到出发地,两辆车第二次相遇一共用了八个小时,那么A地距离B地多少千米呢?
  这个问题中涉及了行程的问题,其中的数量关系具有一定的深度,学生不容易看出,学生就需要在大脑当中形成相应的动态图像,这样有利于辩清问题的内在关系。对于外在认知负荷而言,需要教师运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二、管理认知负荷的措施
  (一)减少内在负荷
  应用题的教学需要减少内在认知负荷,教师需要从应用题的内容出发,对学生展开知识型的教学设计。首先需要明确题干中的主要内容,进而使学生获得应用题的相关信息,应用题的题干大多是晦涩难懂的,教师可以对题干进行重新编排,教师可以将题干中的内容通俗化,利用具体的语言表达出题干中的情境,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使用专业的术语,不然只会让学生更加的难懂,另外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利用有趣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们了解应用题中的主要信息,将无用的信息剔除掉,教师只需要将数量单位划分出来即可,学生们就会学会寻找抓住题干的技巧。
  以一道具体的应用题为例,甲地距离乙地八千米,一辆小汽车和一辆单车同时向乙地出发,出发点就是甲地,单车的行驶速度为二十千米每小时,小汽车的行驶速度为三十五千米每小时,假如小汽车行駛到半路发生了某些故障,只能够在修复之后才能够按照原来的行驶速度继续前行,在单车到达目的地之后,小汽车距离目的地还有三十五千米的距离,问,小汽车修理的时间一共花费多久?
  根据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对题干进行分解,让小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可以将题干的内容缩减如下:
  甲乙两地相距八千米,单车的速度为20千米每小时,小汽车速度为35千米每小时,自行车先行到达后,小汽车距离目的地还有35千米,问,小汽车中途修理花了多少时间?
  (二)减少外在负荷
  外在的认知负荷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问题造成的,教师可以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对于应用题的教学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情境转换改变题目中的背景,使得应用题的题干背景和学生的生活背景相融合,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重新理解应用题中的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小学生编制例题,小学生通过了解相关的数量关系之后,教师可以对小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背景编制相关的应用题,之后让所有的学生共同解答,这样一来,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相应的外在认知负荷也会相应减少。
  例如,小明在练习跑步,在初步练习的过程中,小明的奔跑速度是五米每秒钟,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之后,小明的速度提升到六米每秒钟,同一段道路,小明现在可以提前五十秒钟跑完,那么小明跑完全程需要多少秒呢?
  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立相应的情境,然后和学生共同建立相关的图式,利用图式展开相关的应用练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认知形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够得到强有力的发展。
  三、结语
  基于认知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对于应用题的解答,小学生也能够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沭阳县张圩中心小学江苏]
其他文献
要想创新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去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让老师摆脱以往的教学方法的束缚,意识到体育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够意识到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多样化的理念,帮助学生锻炼好身体,也帮助学生去培养各种美好的品德,创新相关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融入游戏,寓教于乐  对于体育教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要运用一定的方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针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十大核心素养,其中“数感”被排在第一位。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来看,能够真正把数感教学放在数学教学重要位置的教师不多。培养学生的数感也就成为被小学数学教学遗忘的角落。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来谈一谈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来培养数感。  一、踏入社会寻材料 丰富数感  在培养学生的数感中,许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朴素又蕴含真理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啊,社会越发达,就越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
在数学与美术有着千丝万缕众多事例下,直尺和圆规作为几何辅助工具,同时作为学生美术创作中使用的手段,究竟对学生的美术素养的培养起到怎样的作用?  一、缘起——美术课堂的“尺规创作”  尺规创作源于尺规作图,原指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起源于古希腊的数学课题。在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堂上,学生们就认识了直尺并作为测量工具使用。尺规其主要功能是做一条线段或一个圆,而恰恰是在这个阶段,美术课堂悄悄出现了“尺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