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所涉王昭君诗刍议

来源 :红楼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qin2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一题材被不同作家反复沿用,以创作形式重新阐释,这一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较为突出.王昭君故事,每为作家关注,而立意往往有别.《红楼梦》中既写薛宝琴、林黛玉咏王昭君诗,又引王安石、欧阳修诗,个中见出曹雪芹对于王昭君故事之态度及倾向性,反映出作者对于历史与政治之思考.
其他文献
第六十三回“群芳夜宴”芳官唱[山花子][赏花时]两首曲,众人一拒一迎,反应一致,态度鲜明,其原因值得探讨.本文从两首曲本身的特点、观众的欣赏习惯以及曹雪芹对昆曲北曲的偏好等几方面分析其原因.主要讨论四个问题:一,两首曲所属剧作的艺术特质不同;二,两首曲曲调特点相异;三,观众看戏听曲有偏重曲调和人声的倾向;四,将芳官唱曲情节与《红楼梦》中其他演戏情节以及《石头记》十六出甲戌残抄本中涉及北曲的脂评相联系,可看出曹雪芹对昆曲北曲的偏好.这一偏好对《红楼梦》中演戏、唱曲情节中剧目曲目的 选择以及观剧听曲场景的设置
2021年7月29日至31日,“纪念新红学100周年、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1年学术年会”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红楼梦学会、天津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26个省市地区的16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会.
期刊
“柳絮词”是《红楼梦》第七十回里出现的一组小令,关于这组词的英译研究过去不太多见.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有几个方面,其中两个重点是预示人物命运走向和反映创作者特有的性格与心理,“柳絮词”也不例外.霍克思译本与杨宪益-戴乃迭译本里这五首词的英译,分别依据不同的底本,内容稍有区别;更重要的是,他们各自所译的英文内容对人称的选择、悲剧色彩的体现以及对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尤其是黛玉和宝钗两人的作品,在不同译笔里呈现出迥异的面貌,也体现出不同译者对人物形象与小说叙事方向的理解各有千秋.
瘟疫是人类文学创作的一个母题,千百年来它被叙述和描绘、被诅咒和臆想,逐步形成了与个体生命、宗教信仰及社会政治密切关联的文本群.18世纪中西小说的瘟疫叙事因文化机制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差异,《红楼梦》和《瘟疫年纪事》是该世纪最具代表性并凸显各自文化样貌的疫病书写作品,在素材遴选、叙事策略、哲学意蕴诸方面皆为后世的瘟疫叙事树立了难能可贵的典范.通过诞生于同一时间纬度的这两部作品的比较,还可一窥中西不同的宗教及生死观对瘟疫叙事的影响.
丹斯里陈广才自中学时期初识《红楼梦》,阅读《红楼梦》、收集红学书籍,与红学书刊为伍,更与世界各地的红学家结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陈广才致力于推动马来西亚红学的研究风气,促成《红楼梦》翻译成马来文,建立本土的《红楼梦》研究团队,筹办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2017年,他把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红楼梦》版本及红学著作全数捐献给马来亚大学图书馆,倡建马来西亚首个《红楼梦》资料中心.2018年又于马大文学院内倡设《红楼梦》研究中心.其无偿捐献的《红楼梦》文献目前已达5千余册,成为学界一代佳话.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始于《中国小说史略》翻译,该译本的修订再版与《红楼梦》翻译出版密切相关,可以视作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120回英文全译本的前奏,是全译本诞生过程的重要环节.本文利用第一手资料从描写译学的视角探讨《中国小说史略》英译本《红楼梦》章节,描写译文特点、评价译文质量、解释译文成因并概述其流传与影响.本文认为,尽管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章节译文属于特定历史时期与个人境遇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但翻译质量总体相当出色,随《中国小说史略》英译本在英语世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作为一部全新的文人小说,《儒林外史》的突破性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它的副文本现象和对叙述时间的处理.考察与《儒林外史》密切相关的种类繁多的副文本,可以深化对这部小说的解读,并揭示副文本现象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意义.此外,《儒林外史》以人物为中心而形成了多元的、面向当下开放的叙述时间特征.关于小说时间问题的讨论不限于对错之辨和真伪鉴别,而有助于理解古典小说叙述模式所经历的深刻转变.
井波陵一的红学新著《<红楼梦〉的世界——细腻的人物描写》收录了井波不同时期的红学论文及其为《新译红楼梦》所作的解说文章,是井波首部以单行本形式出版的红学论著.对该书所涉及的红学论文、《新译红楼梦》脚注、回末注等内容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这部红学新著与《新译红楼梦》副文本都表现出较为典型的评批风格,即注评合一、研译互证、文史勾连等特点,评批内容既有对国内红学研究成果的吸收与反馈,亦不乏其个人的独到见解.
小说史叙述大多以小说文体、题材类型或名著为小说史阶段性的界标,本文主张还可以引入小说批评的因素,将小说史的审视置于小说文本特点与接受相联系的角度进行综合考察,认为《儒林外史》评点中的歧见纷争昭示出这部小说文本的特殊性,亦即“《水浒》文法”与“《儒林外史》面目”的区别,而典故、素材、本事的运用与互文性的发掘、文化品味的提升与知识的揭示、主题的深化与思想的引申、内涵的多义性与评点的呼应和商榷等,正是文本与评点之间的联动,文本的特点激发了评点的新角度、新命题,后者又使前者在接受中得到更多的体认.这一小说创作与理
净居寺石窟位于山西省静乐县城南15公里丰润镇南,现存有唐代洞窟9座,新发现北朝洞窟1座,是山西省唐代洞窟数量最多的石窟.其中第4-6窟均有唐高宗时期的开窟功德碑,涉及到功德主、开窟年代和造像题材诸多内容.洞窟均方形,设三壁坛式,主尊三壁三佛,西方净土信仰尤为突出,是研究山西唐代石窟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