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wing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高效。教学方式作为每天师生对话的一种载体,对学生的影响自然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教学方式中所透视的开阔的视野、睿智的思想,无疑将为学生打开孕育精神的书本,推开启迪智慧的窗户。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先生指出:教学实践证明,不堵死“内容分析”的路,就迈不开改革创新的路。为了让语文课堂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状况,我们要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着,力求课堂教学富有吸引力,让学生学起来事半功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把握关键词引领学生品味文本内涵就是一种好方法。
  
  一、 抓文题,明确思路,直奔文本内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使对话有深度、课堂有广度,选择对话感悟点就至关重要。文题被喻为文章的眼睛,引导孩子研读文题,抓住文题中的关键词,把握了文章的中心主线,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个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我在教学时紧扣“必须”一词,把它作为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的切入点。具体设计如下:
  1.读了这个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课题上有一个引号。)
  2.对,为什么要给它加上一个引号呢?
  因为它是爸爸说的话。
  3.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出示: “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4.你从哪儿体会到爸爸的坚定?(必须、感叹号)
  “必须”是什么意思?(一定要、不容置疑)
  5.钓到的鱼为什么“必须”要放掉?
  自读课文,找出爸爸要求汤姆这样做的原因。
  6.交流:
   “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7.从这三句话中,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是一位严格遵守社会规定和社会公德的人)
  8.汤姆在钓鱼、放鱼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再次阅读课文,画出汤姆在钓鱼、放鱼时心情变化的词语。
  9.交流:
  板书:惊喜——不情愿
  10.汤姆有那么多的不情愿,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
  11.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
  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朗读。
  “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
  12.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这部分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在初读时带着目的去读书,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读时精力集中,兴趣盎然,自然收效甚丰,从“必须”放鱼中感受到父亲的人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旨。二次阅读,要走入汤姆的心里。学生从汤姆行动中感受到人生道路上的这一次道德选择是多么重要,若干年以后的汤姆仍铭记爸爸的话,并让它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抓住关键词,把它与新课的学习相结合,不断训练,能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提高,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做法,使学生学起来轻松、事半功倍。
  
  二、 扣诗眼,入境悟情,挖掘诗歌意蕴
  古诗都是诗人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心理写照,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和情感。诗人或忧国思家,或抒发友情,或因壮志难酬、怀旧、励志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因此,教学古诗时就要引导学生从诗的语言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与诗人的情感相融合。对于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而诗眼(关键词)在整首诗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紧紧抓住诗眼教学,有助于学生体会诗句中深邃的意蕴。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小学三年级学生要感受诗中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它也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时作如下设计:
  我先让学生整体通读,把握诗境;再通过看图入境,再读交流,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接着围绕 “愁眠”对话文本,品悟诗情:读了诗歌你产生了怎样的情绪?诗中哪些词向你传递了凄苦、忧愁的情绪?张继在这个夜晚睡着了吗?从诗歌中的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愁眠)疏理出诗眼 “愁眠”。
  “愁眠”是什么意思?你什么时候“愁眠”过?张继在什么地方难以愁眠?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假如你就是孤身漂泊在外、无法入眠的张继,你会怎样?夜半时分,诗人仅仅是因为思乡而发愁,难以入眠吗?再补充资料(安史之乱)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愁不仅是思乡之愁,还有忧国忧民之愁。
  
  三、 品文眼,感悟文本,深入文本内涵
  品味语言要选点。课堂上围绕文眼,把它作为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体悟文本、玩味语言,体会它传递给我们的丰富信息,就能迅速使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
  三年级上册的《金子》这篇课文中文章主旨生发处,就是彼得最后的一句话—— “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我紧扣文眼“真金”和“金子”,围绕“质疑彼得所说的‘金子’是什么?他是怎么找到‘真金’的?”展开教学。我作了如下设计:
  1.课文最后一小节告诉我们彼得实现了梦想,一起读读彼得的话。
  2.质疑:彼得到底是怎样找到“真金”的?彼得所说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那我们就来看看彼得是怎样在这块土地上找金子的?
  出示:自读2——6小节,边读边写下阅读感悟。
  3.交流:彼得是怎样在这块土地上找金子的?
  第一次他找到金子了吗?此时的彼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勤劳)
  是什么让彼得留了下来?他若有所悟,悟到了什么?此时的彼得给你留下的是怎样的印象?(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智慧)
  4.想象:他怎样倾注了自己的 “全部精力”来培育花苗?
  小练笔:
  天刚蒙蒙亮时——
  夜幕降临时——
  炎炎烈日下——
  寒冬腊月里——
  花苗生病时——
  销售鲜花时——……
  5.我们看出彼得是个怎样的人?(勤劳、智慧)
  6.还有什么品质让他成功?(执着、锲而不舍)书中哪个词语告诉我们他的坚持?(五年说明他执著)……
  9.小结并板书:真金=勤劳 智慧 执著
  从重点词句切入,也就是选择了重难点的突破口,这种教学策略的调整,会给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不知不觉地发生改变。这需要我们教师心中有教材,在对文本的情感基调有了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宏观把控,智慧选择有价值的关键词,建立起以它为轴心的教学框架,从而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品出语言本身的味道和语言所承载的传情达意功能。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书名:修辞学发凡  作者:陈望道  出版单位: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  ISBN:9787309056150  定价:28元  新的时代、新的思想通常都需要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如白话文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突破口,网络语言、新媒体文风成为信息时代的风向标。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是少年的陈望道先生就深切体会到语言文字的使用,也就是正确地掌握表达思想的工具,对于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是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这“米”。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也要求学生“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达到“油然作云,沛然下雨”的效果。  一、通过课堂教学,积累语言,丰富“内存”  1.理解体悟促积累  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读多了,读熟了,才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孩子的淳朴可爱、热情好客,感受他们的幸福与快乐。  3.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流程    一、诗意导入,走进槐乡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五月槐乡。槐乡,就像一首清新、欢快的诗,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槐乡的美,槐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学生主体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而不是单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更不是靠教育界流行的“教不够作业凑”的做法。当前,小学生的家课作业负担太重,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是现状仍不容乐观。  一、语文作业布置的现状及反思  课外作业是巩固、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适当的作业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但现在的大部分家庭作业存在下面
听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课,总有如沐春风之感。薛法根老师的课,清新自然,幽默风趣,充满智慧,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质朴悠远的境界。这里,我们以薛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一课为例,谈谈他课堂教学和谐、智慧、圆融的特征。    一、和谐——学习目标清晰呈现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课堂幽默风趣,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薛老师站在学生面前,似一位娓娓道来的大哥哥。薛教师总是适时示弱,把学生推到前
所谓“错”,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失误。教育专家曾指出: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词语教学中,对课堂上的错误,教师应时刻留心,努力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并加以巧妙地点拨。让学生的错误认识转变为正确认识,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体验超越的快乐。    一、开门见山    在写作中,开门见山式的开头,直入文题,一下抓住读者的心,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词语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如果也能开门见山地
课堂实录  一、激情导入,沉浸在热烈的掌声中  师: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掌声》一文。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掌声”。  师:我觉得应该读热烈些!  (学生再读)  师:再热烈些!(学生再读)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感情饱满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课题,这样会使学生笼罩在热烈的氛围之中,提前感受掌声的无形力量,为接下来的感悟掌声埋下了伏笔。】  二、品读文本,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要重在培养对写话的兴趣”,没有字数和段落的要求。因此,很多教师就称其为“写话”,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造句训练”,只要学生能写上两到三句话就行了。到了中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并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资料,初步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各项要求都相应提高了,很多学生刚开始时十分不适应,产生了对作文的畏惧
文本细读  《童年的发现》是一个很值得品读玩味的文本。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自己童年的发现,并因这个发现情不自禁笑出声来而受到了惩罚,然后具体叙述这个发现的过程及受惩罚的原因。文章语言幽默诙谐而富有哲理,费奥多罗夫的发现在他看来,是“如此简单明了”;而在我们看来,显得如此稚嫩与可笑,但细细品读之后,却又意味深长。    简单——不简单    对于童年的发现,费奥多罗夫在文中有个十分经典的描述:“哈
古诗的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这样的物象也就是意象。意象在古诗中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意象群的形式出现的,有时出现的是几组意象,这些意象群的叠加就构成了古诗的意境。意境的高下一方面取决于物象的艺术组合,另一方面取决于情感的一以贯注。“情”与“景”是古诗的根本构件。“景”是物质的,是“情”的折射物;“情”则是灵魂的,是“景”的粘合剂。教学古诗,当由景而入情。“意象叠加”使学生知道古诗“言之有物”,“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