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医患沟通的多模态链接与意义共创——基于COVID-19疫情的多主体平行叙事分析

来源 :新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aohu_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传播学视域下的医患沟通往往聚焦于“医—患”二元关系,本文以COVID-19疫情期间集中收治外籍患者的定点医院中的跨文化沟通为研究对象,将战略传播理论的“多模态链接”与“意义共创”引入对上述实践中主体关系的分析中,并通过平行叙事分析方法,尝试呈现多元主体对“疾病”“治疗”以及“生活体验”的意义生成.研究确认了一类在传统链接模型中未被突显的“居间链接”,探讨了以翻译专家、宗教人士、外事官员为代表的居间协调者在跨文化医患沟通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强调了“居间链接”的关键作用在于实现从“意识形态/机构/专业主义”的意义层级向“文化/家庭/个人”意义层级的转换,为“文化敏感”的健康传播模型补充了经验证据.本文亦讨论了“居间链接”对于“以患者关怀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及“健康中国”的意义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新世纪以来,科幻文学特有的审美的历史的意义不断被挖掘.刘慈欣的《三体》(《地球往事》三部曲①)以恢弘深邃的想象、深切的人文道德关怀和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将科幻文学推上了一个新高度.目前,研究《三体》的文章主要集中在“民族寓言”、叙事模式、文化内涵、乌托邦等,其他如女性主义视角、科幻文学语体特征等不一而论.但对《三体》的人物形象少有深入探讨,这与《三体》中人物形象并不突出有关.人物形象和细节向来是科幻小说受到质疑最多的两个因素,即使在《三体》中也存在着这样的争议.纵观《三体》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典
期刊
与同时期的科幻作家相比,韩松的小说似乎并不注重精密的科学内核,而更愿意表现异化之后的现实世界.在他看来,科幻小说是表现现实荒诞性的绝佳形式,能够更加自由、深刻和巧妙地处理现实问题.韩松擅长深入生活肌理,在叙述真实可感的现实生活的同时,营造一个阴冷可怖的怪诞世界.与此前发表的长篇小说相比,《医院》三部曲既延续了他小说中阴冷、黑暗和血腥的场景以及后现代式的荒诞感受,又同时表现出作者新的探索和尝试.在三部曲中,韩松直接介入后人类时代,正面描写人工智能、医药技术和生物科技等新的科技手段,从后人类的视角重审他一直思
期刊
一、想象历史的方法rn在小说《人,或所有的士兵》中,历史被书写得是如此残酷、阴郁、无奈而不可思议.那么,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如何想象历史成为一种方法.细致看来,邓一光有着清晰的思路去面对迷茫而幽微的历史烟云.当然首先绕不开对历史史料的梳理与把握,小说的最终形成,也来自于大量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英国国家档案局、香港政府档案处、美国国家档案总署、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等等的历史参考资料.在荒野中拾取历史的碎片,恢复历史的生动场景,这是进入历史的常识通道.关键是作家所特有的想象历史的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历史学
期刊
一、琴一般的水声和沉重肉身的诗意想象rn1982年完成的《在困难的日子里》,作为路遥早期较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小说以身体的饥饿与精神的搏斗作为叙事的张力,呈现了马建强的贫困、饥饿以及强悍的精神意志:他饿到极点之时在帮灶后本可以饱餐一顿,但是为了尊严他却狠狠地拒绝了这一致命的诱惑;在极度的贫困中仍然把捡拾的钱包上交给班主任;在将被饥饿摧毁的情况下仍能把他的救命土豆和玉米棒子送给那对素不相识的母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马建强的精神王国呢?
期刊
一、乡村的暗疾rn依照批评家的分析,鲁敏的创作可谓条块分明,线索清晰.在最初几年懵懂的探索之后,鲁敏下了几年功夫专注在乡土书写,一行字一行字地印制出了属于她自己的那枚文学“邮票”,而后突然转身,迈入都市.从乡村到城市,其作品逐渐形成“东坝”“暗疾”“荷尔蒙”三个系列.这样的分类几乎在每次讨论鲁敏时都被提及,也在不同场合得到过作家默许,可以算是一种共识了①.同样可被视为共识的另一个意见是:在写乡土的“东坝系列”中,“鲁敏刻意回避以前对人性之恶的揭示,转而采取温和的调子来写”,是“明亮与宽容”的②,致力于“挖
期刊
庚子年的春天,一位苦于不能忘却的写作者,将自己近二十年来一直萦绕于心的记忆付诸笔端,如春蚕吐丝般抽取、缠绕、回旋、交织,织就了一部长篇小说《民谣》.小说聚焦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苏北乡村,以一种回望的姿态重新进入历史,在不断地穿插闪回中用绵密的细节还原那一时、那一地的生活.这曲悠远而绵长的民谣经过岁月的侵蚀与沉淀,呈现出丰富又分裂的复杂面貌,归于伤痕或乡土文学不免失其真,称为成长或抒情小说未能概其全,聚焦先锋或文体实践则难以成其大.有感于《民谣》的异质性,在评判其优劣得失之前,更为迫切的是寻找抵达小说深处的路径
期刊
当前新闻学教材数量多,但精品不足,难以适应人才培养需求.习惯的思路是使用激励手段,调动编写者积极性.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教材建设具有基础性、引导性作用,可让激励手段发挥最大效用.目前,国内缺乏成熟并得到各界认同的新闻学专业实践型课程教材评价指标,国外也无相应指标可以照搬,构建新闻学专业实践型课程教材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引导此类教材建设.本研究融合新闻学与教育学理论成果,通过文献分析研究方法,初步构建出国内第一个系统完整、层次清晰、学理依据充分的新闻学专业实践型课程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回应加强新闻学教材编写、完善新
黄梅戏传统音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19世纪40年代前,采撷当地的民歌小调形成的百余首花腔音乐,如《对花调》《观灯调》《补背褡调》等;二是19世纪50年代,以时白林为代表的新文艺工作者运用西洋作曲技法创作的黄梅戏经典唱段,如《夫妻双双把家还》《谁料皇榜中状元》等,这些唱段潜藏着黄梅戏剧种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密码”,也构建了黄梅戏音乐的新传统,堪称黄梅戏音乐的“标本”.
作为编辑,经常遇到的一件事情是有人发过来一篇文章让看看是否能够通过评审.说实话,这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情.因为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对超出自己专业领域的论文好或坏的判别实在是勉为其难.不过,编辑这项工作“为他人做嫁衣”做得多了,大致会养成一种对基本论证技术的把握能力.这一能力超脱于研究的具体内容领域,算是论文评审环节的编辑经验吧.通常,稿件过了这一关,再分流到具体研究领域的评审专家手中,通过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期刊
阿来《尘埃落定》中被世俗视作“傻子”的“我”,每每在关键时刻总能做出极具前瞻性和正确性的计划或举措.作者通过这种看似矛盾的叙述,使小说在主题内涵获得升华的同时也传达出了更深在的反讽意味.诚如瑞恰慈对“反讽”的解释:“通常相互干扰、冲突、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人的手中结合成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①在《尘埃落定》中,瑞恰慈所说的“平衡状态”是由其独特的情节设置和多重叙事视角来达成的.十余年后,这种“平衡状态”又在阿来的《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一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以下简称《瞻对》)中,以非虚构特质和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