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大学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hao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美国著名大学的名称,往往与捐赠者联系在一起;私人对大学的捐赠,如何塑造了美国大学的今日格局
  1638年,年仅30岁的约翰·哈佛(John Harvard),从英国移民到美洲新英格兰查尔斯城不到一年,就患上重病。哈佛没有子嗣,身边只有新婚不久的妻子相陪,他的父亲和母亲、两个兄弟、一个姐姐均早于他离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哈佛,本来希望到新大陆当一名牧师。
  临终之际,他立下遗嘱,将自己半数的财产780英镑和所有的400本图书,捐赠给从他住处可以遥遥相望的查理斯河对岸的一所学院——当年政府给学校的拨款也仅仅是400英镑。那所成立不久的学院,校长恰好是哈佛在剑桥大学的一位校友,他们以前经常一起聊天,说起“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节衣缩食,办一所大学,让我们的后代从欧洲教育的终点开始”。
  1639年3月,校方决定,将这所尚未正式命名的学院命名为哈佛学院。这就是哈佛大学的前身。
  哈佛大学出了6位总统和30多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他们或许都曾驻足于哈佛的坐像之下,抚摸他那铮亮的左脚….
  “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美国慈善捐助教育的传统自此开启。
  哈佛大学现任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说:“大学是人类的最大创新之一,通过大学,我们找到一个更好的未来。”
  但是,这个可以创造更好未来的“创新”事物,需要靠大量的资金才能维持运转。利用社会力量募集兴学资金,成为哈佛大学乃至全美大学办学的一大特色。
  哈佛募款之道
  在美国大学年度社会捐赠排名榜上,哈佛大学总是位居榜首,遥遥领先。
  作为有着丰厚家底的私立大学,其运行的年度开支传统上主要依据大学的永久捐赠基金。
  1994年,由于资产增值速度赶不上运营开支增加的速度,哈佛大学一度出现“财政赤字”,为此,哈佛大学决定开展一轮为期5年的筹款运动,筹款目标为21亿美元。
  1999年底,大筹款运动圆满结束,实际取得26亿美元的成果,超过原定筹款目标24%,比起1984年结束的3亿美元筹款业绩,这是一次历史性突破。巨额捐赠来自174378个个人或机构,平均每笔捐款13000美元,平均年度获得捐赠高达5亿2千万美元。时任哈佛校长陆登庭(1991年?001年在任)称这次筹款成绩“在美国高等教育历史上建立了又一个里程碑”。
  此后,哈佛大学逐渐将每年募款目标提升到10亿美元以上。
  这种筹款能力,除依靠学校影响力以外,很大程度上是由哈佛大学的校长当家制决定的。
  哈佛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7人董事会,以公司命名,由校长、财务副校长、三个著名商界人士、两位著名教授组成。董事会规定,谁当哈佛大学校长,任务之一是每年必须组织募集到10亿美元的办学资金。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校长不仅要在学术上取得成就,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极强的管理能力和个人魅力,还要具备有效进行筹集资金的能力。校长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能否做好筹款者这个角色密切相关。美国教育理事会主席罗伯特·阿特维尔说:“在私立大学,集资活动是家常便饭,不容喘息,如果你是私立大学的校长,对你的评价是你的集资情况怎么样。”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陆登庭,作为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杰出的募款人,有“募款大王”的美称,他曾在6 年之内向1715万人募集捐款26亿美元,平均一天100 万美元,创下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新记录。
  陆登庭说,教育经费不足是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难题。在任哈佛校长期间,他将筹措经费列为自己最重要的一个任务,而且感到很不容易。
  谈到筹款的秘诀,陆登庭说第一要利用校友会。哈佛毕业生有30多万,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对母校很有感情,学校需要做的是把自己的计划告诉这些校友,获得帮助。在每年一度的校友返校庆祝大会前,哈佛校长站在会场入口同排队入场的校友们逐一握手寒暄,笑容可掬地给每人送去几句亲切问候。这次活动往往就是校友捐款的高峰。
  二是哈佛有一个由300多人组成的筹集资金的专门组织。
  三是校长每年要进行旅游和演讲,让有可能提供资助的机构和个人了解哈佛的计划和目标。
  美国的许多著名大公司和各界富翁名流,都纷纷慕名向哈佛大学慷慨解囊,如美国的微软公司总裁,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学习两年后,一次性为其捐资2000万美元。
  对于大型的捐赠,学校会授予捐赠者一些荣誉称号,这些称号将被载入史册,对捐赠者产生精神上的丰厚回馈。
  哈佛大学校园里的教学楼、宿舍、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筑,大多是私人捐献的,并镌刻着捐献者的姓名。
  据统计,为哈佛大学募捐的各种基金会多达7700多个,是全美大学中获得捐款最多的大学。
  捐赠缔造大学
  依靠捐赠创建大学的情形,在美国自殖民地时期就开始,那时各个学院都利用与英国富商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进行募捐活动。最初的捐赠可以说是通过刺激富有捐赠者的荣耀感实现的。各大学将捐赠者的名字作为永久纪念,直接满足了捐赠者个人的虚荣心和荣耀感。
  殖民地学院吸引私人捐赠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学院通过学校的选址而获得大量捐赠和援助,如新泽西学院选址普林斯顿、女王学院选址新布伦瑞克,都获得了当地的大量捐赠。一些学院(包括耶鲁学院、罗德岛学院)通过向捐赠者授予各种名誉学位而吸引捐赠。罗德岛学院在以授予名誉学位获取捐赠未产生实效后,又搬出其特许状的规定,将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校名作为条件吸引捐赠。
  依靠私人慈善捐赠,一批服务于殖民地的学院先后建立,并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向高等教育提供慈善捐助逐渐成为一种传统,并深深植入美国人的思想观念之中。
  1804年,一个名叫尼古拉斯·布朗(Nicholas Brown)的人捐给罗得岛学院5000美元,以便在该学院设立一个教授席位。同年,为了纪念尼古拉斯·布朗对学院的慷慨捐赠,罗得岛学院正式改名为布朗大学。   1843年,一生未婚的服装零售大王保罗·杜兰(Paul Tulane)捐资创办了杜兰大学。
  1876年,同样未婚的巴尔的摩银行家约翰斯·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捐出700万美元,均分给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这在当时的美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慈善捐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仿照德国大学模式,成为当时西半球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学。
  铁路富豪利兰·斯坦福(Amasa Leland Stanford)夫妇的独生子因为伤寒而在佛罗伦萨不幸夭折,他们夫妇为了纪念小儿子,1891年共同捐资建立了小利兰·斯坦福大学。
  也许受了朋友利兰·斯坦福的启发,没有后代的地产大亨乔纳斯·克拉克(Jonas G. Clark)1887年创办了克拉克大学。
  西联汇款的创始人埃兹拉·康乃尔(Ezra Cornell)跟同为参议员的安德鲁·迪克森·怀特于1865年共同创立康乃尔大学。
  19世纪在美国出现了一个以商人、金融家和实业家为主的新兴精英阶级,其巨大的财富使他们有机会通过慈善事业实现自己新颖的教育理念。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通过个人奋斗而致富的,没有接受多少正规的大学教育,尤其是古典教育。因而,他们对古典教育十分反感和不满。他们希望转变现有的院校或建立新的院校,以使这些院校更加积极地满足他们提出的现实要求。
  这时的慈善家希望用自己的捐赠支持大学的实用教育,在其捐赠意愿或遗嘱中明确规定捐赠必须用于自然科学等实用学科的训练与指导。
  同时,许多通过经办实业致富的慈善家认为,财富并不能使人感到快乐和满足,只有利用财富做善事才会使自己感到踏实。这一观念促使许多实业家纷纷参与慈善事业。
  实业家劳伦斯(Abbott Lawrence)对哈佛大学的科学教育项目表现出极大热情。依靠劳伦斯的捐赠,哈佛大学设立了动物学和地质学教授席位。
  实业家谢菲尔德 (Joseph Earl Sheffield)向耶鲁的科学学院提供了巨额捐赠用于基建、设备购置以及设立教授席位。基于他的慷慨捐助,耶鲁董事会于1861年将科学学院命名为谢菲尔德科学学院。
  尽管当时接受捐助的主要是应用科学,但随后商业和贸易管理也得到讲求实际的慈善家的资助。费城制造商约塞夫·沃顿(Jos. Wharton)向宾夕法尼亚大学提供大量捐赠设立了沃顿商学院。今天,沃顿商学院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最优秀商学院之列。
  慈善捐赠还开创了其他大学的高等商业教育。
  1898年,约翰·洛克菲勒 (John D. Rockefeller)向芝加哥大学资助了几百万美元建立商业管理学院;1900年,纽约市的一群商人资助纽约大学成立了商业、会计和财经学院;爱德华·图克(Edward Tuck)资助达特茅斯学院;阿莫斯·图克资助经济管理学院;哈佛大学则从银行家兼实业家乔治·贝克(George F. Baker)那里获得了500万美元开展经济管理研究生教育。这些捐赠拓展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范围,使学生获得了适应美国工商业发展的实用技能。
  1900年,安德鲁·卡内基致信给政府,愿意出资100万英镑建一所技术学院。后来政府在肖莱公园附近划出32公顷土地建成了卡内基技术学院。
  1903年4月,卡内基捐献了1000万美元,向92所院校的教授提供退休养老金。
  1920年之后,卡内基基金会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集中于对特定项目的资助,几乎所有的项目都试图转变高等教育传统的教学功能,强调学术调查研究和学术成果的出版。
  20世纪50年代后,企业也逐渐增加了对高等教育的捐赠。这一数字1953年为0.7亿美元,到2004年则达到44亿美元,在整个大学捐赠收入中占18%。
  在众多的慈善基金会中,1913年成立的洛克菲勒基金会、1906年成立的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1907年成立的塞奇基金和福特基金会对高等教育的资助最为突出。1997年至2004年的八年中,美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基金会372.3亿美元的捐赠。2001年,超过9/10的基金会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捐赠,总金额创历史新高达到73.4亿美元。
  根据2011年在《美国教育纪事》发布的《对高等教育的私人捐赠列表》显示,盖茨千年教育计划在20多年中捐赠现金将近10亿美元,排名第一位。
其他文献
近代欧洲史上最重要的文化推手——美第奇家族,如何借助对人文艺术、现代科技领域的资助,推动了文艺复兴大潮,使欧洲结束中世纪,迈向现代化社会  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艺术赞助的历史,往往是苍白沉闷甚至不堪品味的历史,艺术赞助风行的时期,往往是安定、富有、创造力充沛、幻想驰骋的历史,谁赞助了艺术,谁就赞助了历史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第一次来佛罗伦萨时就对一件事深感奇怪,那就是走来走去总也摆脱不了这几个
期刊
亿万富豪卡内基不希望作为“钢铁大王”和亿万富翁被人们记住,他喜欢的身份是:一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一位热爱美国制度的苏格兰移民、一个自学成才的作家,以及,为造福公众而创造财富的慈善家  在由钢铁大王的身份转变成慈善家,并在余生通过慈善方式散尽家财的过程中,卡内基从不给乞丐一个“铜板儿”,他对那些明明拥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求得生存却偏偏要靠行乞为生的人,表现出发自内心的鄙视。  从骨子里,他愿
期刊
“社会责任感”是好的,但如果不保持足够的理性,和对各种信息的批判吸收意识,则有可能酝酿成坏的后果  近期,多个戏剧性事件中的一个是:对微博造谣的追查。追查微博造谣事件中有两点令人印象深刻:一、一个没什么文化、出身底层社会的“秦火火”,用一些细节经不起推敲的伪造事实,竟能一次次撼动网络舆论,令那么多人信以为真并群情激愤;二、被卷进秦火火造谣链条的微博名人大号(俗称大V),竟然有那么长的一串。与秦火火
期刊
伍崇曜:刻印图书保护古籍  伍秉鉴,广东十三行总商——怡和行创始人,清朝东南沿海口岸贸易的最大控制人,当时的世界首富。1833年,他将产业传给儿子伍崇曜时,营商24年,身家达2600万两白银之巨。  身为首富,在当时世道,少不了参与各种慈善活动或被政府“劝捐”,广东天地会起义,政府劝捐军饷;兴建虎门炮台,政府劝捐8.6万两白银;鸦片战争失败赔款,政府劝捐82万两白银….伍崇曜也乐于从事各类慈善,捐
期刊
近期,两个戏剧性事件同时在牵动公众神经:薄的审判,对微博造谣的追查。  追查微博造谣事件中有两点令人印象深刻:一、一个没什么文化、出身底层社  会的“秦火火”,用一些细节经不起推敲的伪造事实,竟能一次次撼动网络舆论,  令那么多人信以为真并群情激愤;二、被卷进秦火火造谣链条的微博名人大号(俗  称大V),竟然有那么长的一串。与秦火火的草根特性相比,这些大V 号称公知,  一般都是知识层次甚高、鉴别
期刊
中国即将迎来一个快速老化的社会,如能早日建立起完备的长者关怀系统与服务,营造出健康的社群环境,老年人将重新获得生命能量,这股银色潮流亦将成为丰沛的社会资源  老化速度为全亚洲之冠的日本,1990年65岁以上老人人口已占总人口数的12%,更以每年1.12%的速度逐渐增加,2000年增至17.3%,2012年达到24%,其老化指数已高达184.62%,学者专家预估,2020年日本的老年人口将会达到总人
期刊
如今在中国做慈善,很多人都不再选择传统的慈善机构,而是选择通过互联网和诸如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等“可持续”的途径。随着这些新的慈善形式的涌现,中国慈善正跨越一个新的时代  2011年,慈善事业的公信力被一系列丑闻所动摇。如今,虽然大多数中国慈善机构改进了运营策略,提高了标准、透明度和增强了问责制,但并未如众人所期盼的那样,出现慈善业全面改革。相反,现在大多数中国人做慈善不再通过传统的慈善机构,而是
期刊
在一些学者的努力之下,更多的企业家开始对儒学表达关切,并亲身参与进来  深圳三和国际集团的董事长张华,目前正忙着张罗第四届深圳孔子文化节。一个多月前,在深圳,他发起成立了三和仁爱文化基金会,该基金会的宗旨是:弘扬孔子思想,复兴民族文化,振兴国民道德,促进社会和谐。  在中国2000多家非公募基金会中,三和仁爱文化基金会显得比较特殊。在它之前,只有云南士恒教育基金会有着类似的宗旨。士恒教育基金会成立
期刊
私人捐助力量,在整个近现代科学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一股隐秘而重要的推动力量  亿万富翁莫顿准备给国家环境资源基金会捐助一千万美元,但在捐钱之前,得知该基金会存在问题。莫顿随即停止这一善举并秘密进行调查。在庆祝基金会“年度人物”晚宴上,莫顿公开抨击该基金会的所作所为,然后醉汉似地离开了。之后人们发现他的车子撞翻在路上,莫顿失踪了。  这是“高科技惊险小说之父”迈克尔·克莱顿的小说《恐惧状态》中的一个情
期刊
在志愿者和红基会的共同努力下,“白雪可乐”从一个网上的虚拟商品,变成了惠及更多人的公益平台  2013年夏天,一种名为“白雪可乐”的产品在淘宝网上热销,虽然这款售价3元的可乐并不能喝,却在短短几天内就卖出了50多万元,迄今已售出近170万元。实际上,“白雪可乐”是由志愿者黄伟夫创意、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以下简称“红基会”)支持下开发的一款虚拟产品,所售款项全部用于救助一位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女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