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课程、教材、教法、学生的客观分析,讨论了笔者在学习和实践新课程过程中,对教育方向、教学方法与策略、手段与技巧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心得
作者简介:刘爱斌(1983—),男,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职研究生,甘肃省景泰县第五中学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孔夫子与其弟子们提出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学习和工作主张,这一主张阐述了君子的学习和工作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在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我秉承先贤圣哲的教诲,通过反反复复的切磋和时时刻刻的琢磨,对于教育方向、教学方法与策略、手段与技巧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不断琢磨新课程,切磋教育方向
这次课程改革与前几次课程改革的本质区别是:新课程从课程总体设计到课堂教学设计,始终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新课程体现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修正了过去“应试教育”中奴役学生、摧残人才的错误做法,使教育回归到了“让人像人,让人更高大”的目标之上。
作为一名教师,值得切磋的第一位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究竟为社会培养一个怎样的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是旨在使每一个学生健全成长,是为一个民主、自由社会培养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因此,我们的教育促使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方向应该是:他们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富有”,在思维品质方面“更聪明”,在情感和意志品质方面“更高尚”。这种多维度的发展要求,改变了以往知识和技能这一单一维度“一统天下”的格局,改变了以往学校每日每时围着应试教育转,学生每日每时死读书读死书,教师每日每时“传高分之道、授升学之业、解考试之惑”的反常局面。
二、反复琢磨新教材,切磋教学策略
仔细琢磨刘绍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A版数学教科书,不难发现:其一,新教材充分体现了“高中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 这一新课程基本要求,对概念的引入和知识的生成过程都很注重强调它的现实背景、数学理论发展的背景,教材丰富的知识背景对教师的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其二,新教材力主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探索精神,新教材的这种思路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其三,新教材突出了数学应用与数学知识学习的联系,不仅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其四,新教材中每章均安排了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内容涉及知识的延伸拓展、知识的应用、数学发展的一些故事等。新教材通过这种方式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其五,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逐步得到体现和展现。其六,新教材中“思考”以及“探究”的设置,不但给师生进行合作交流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而且将研究性学习贯串到了课堂教学。
然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课时所限,我们会发现:要想既注重知識的生成过程,同时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与创新;既满足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又兼顾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既重视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又强调数学的人文价值;既要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似乎不可能办到。究其原因,尽管教材变了,但教师教学只为高考服务的落后观念没变,原来多讲、多练、“题海战”的教学策略没变。因此,要想用好新教材,就必须转变教观念,改变教学策略,要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总之,教师要能宏观把握知识体系,抓学生的基本能力、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动态的教学策略,切忌生搬硬套他校他人的“成功经验”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法宝”。
三、经常琢磨新教法,切磋教学手段
学习和实践新课程,领会新的教学理念,本人所获甚多,但深感最迫切需要探讨的是教学方法,探讨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让学生在更合理的情境下、在更好的氛围中,更有效地进行学习、体验、创新和发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无不给
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给我们高效课堂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如:在教师的积极引领下,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运用一定的科学方式,积极而又创造性地主动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参与式教学;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问题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讨论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让学生在辩论基础上自己建构知识,教师作适当补充说明,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互动式教学。运用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实质性的参与机会,减轻学生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分量,让学生更实质性地参与课堂,让学生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真正“发展了人的自反性、自增性、自语性,亦即发展人可发展的本性”。
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现代教师除了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外,还应该具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本领,但是我认为运用各种电化教育器材要适时、适度,它们应该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依赖手段,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从一种形式的单一走向另一种形式的单一。
四、时刻琢磨新学生,切磋教育技巧
《学记》提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欲救其失,先欲知其所以失,欲长其善,先欲知其善于何,因此,全面了解学生,掌握他们在学习风格、能力、智力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才能长善救失。
《论语》中有一段经典的教学场景:“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诸。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我们一般人都很难理解孔子对同一问题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这正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个性差异,如果对冉有这样做事总是退缩的人和子路那样好勇过人的人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措施,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也许还会对两个人带来反面影响。现代教育虽然从理论上接受了“因材施教”观点,但是在实践中几乎都把备课看做是备教材、备教案,甚少是备学生,从而根本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千篇一律地灌输知识,至于哪些学生需要激励,哪些学生需要引导,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学生接受多少,我们都很少关注。所以,我认为想方设法全面了解学生,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前提条件。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面对新课程,只要不断跟教育家切磋、跟同仁切磋;经过自己反复琢磨、身体力行,我相信,我们不但能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而且能使自己“更富有、更智慧、更高尚”。
参考文献:
[1]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伟蓉.论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2).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心得
作者简介:刘爱斌(1983—),男,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职研究生,甘肃省景泰县第五中学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孔夫子与其弟子们提出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学习和工作主张,这一主张阐述了君子的学习和工作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在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我秉承先贤圣哲的教诲,通过反反复复的切磋和时时刻刻的琢磨,对于教育方向、教学方法与策略、手段与技巧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不断琢磨新课程,切磋教育方向
这次课程改革与前几次课程改革的本质区别是:新课程从课程总体设计到课堂教学设计,始终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新课程体现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修正了过去“应试教育”中奴役学生、摧残人才的错误做法,使教育回归到了“让人像人,让人更高大”的目标之上。
作为一名教师,值得切磋的第一位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究竟为社会培养一个怎样的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是旨在使每一个学生健全成长,是为一个民主、自由社会培养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因此,我们的教育促使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方向应该是:他们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富有”,在思维品质方面“更聪明”,在情感和意志品质方面“更高尚”。这种多维度的发展要求,改变了以往知识和技能这一单一维度“一统天下”的格局,改变了以往学校每日每时围着应试教育转,学生每日每时死读书读死书,教师每日每时“传高分之道、授升学之业、解考试之惑”的反常局面。
二、反复琢磨新教材,切磋教学策略
仔细琢磨刘绍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A版数学教科书,不难发现:其一,新教材充分体现了“高中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 这一新课程基本要求,对概念的引入和知识的生成过程都很注重强调它的现实背景、数学理论发展的背景,教材丰富的知识背景对教师的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其二,新教材力主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探索精神,新教材的这种思路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其三,新教材突出了数学应用与数学知识学习的联系,不仅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其四,新教材中每章均安排了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内容涉及知识的延伸拓展、知识的应用、数学发展的一些故事等。新教材通过这种方式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其五,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逐步得到体现和展现。其六,新教材中“思考”以及“探究”的设置,不但给师生进行合作交流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而且将研究性学习贯串到了课堂教学。
然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课时所限,我们会发现:要想既注重知識的生成过程,同时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与创新;既满足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又兼顾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既重视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又强调数学的人文价值;既要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似乎不可能办到。究其原因,尽管教材变了,但教师教学只为高考服务的落后观念没变,原来多讲、多练、“题海战”的教学策略没变。因此,要想用好新教材,就必须转变教观念,改变教学策略,要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总之,教师要能宏观把握知识体系,抓学生的基本能力、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动态的教学策略,切忌生搬硬套他校他人的“成功经验”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法宝”。
三、经常琢磨新教法,切磋教学手段
学习和实践新课程,领会新的教学理念,本人所获甚多,但深感最迫切需要探讨的是教学方法,探讨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让学生在更合理的情境下、在更好的氛围中,更有效地进行学习、体验、创新和发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无不给
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给我们高效课堂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如:在教师的积极引领下,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运用一定的科学方式,积极而又创造性地主动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参与式教学;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问题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讨论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让学生在辩论基础上自己建构知识,教师作适当补充说明,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互动式教学。运用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实质性的参与机会,减轻学生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分量,让学生更实质性地参与课堂,让学生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真正“发展了人的自反性、自增性、自语性,亦即发展人可发展的本性”。
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现代教师除了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外,还应该具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本领,但是我认为运用各种电化教育器材要适时、适度,它们应该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依赖手段,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从一种形式的单一走向另一种形式的单一。
四、时刻琢磨新学生,切磋教育技巧
《学记》提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欲救其失,先欲知其所以失,欲长其善,先欲知其善于何,因此,全面了解学生,掌握他们在学习风格、能力、智力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才能长善救失。
《论语》中有一段经典的教学场景:“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诸。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我们一般人都很难理解孔子对同一问题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这正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个性差异,如果对冉有这样做事总是退缩的人和子路那样好勇过人的人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措施,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也许还会对两个人带来反面影响。现代教育虽然从理论上接受了“因材施教”观点,但是在实践中几乎都把备课看做是备教材、备教案,甚少是备学生,从而根本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千篇一律地灌输知识,至于哪些学生需要激励,哪些学生需要引导,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学生接受多少,我们都很少关注。所以,我认为想方设法全面了解学生,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前提条件。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面对新课程,只要不断跟教育家切磋、跟同仁切磋;经过自己反复琢磨、身体力行,我相信,我们不但能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而且能使自己“更富有、更智慧、更高尚”。
参考文献:
[1]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伟蓉.论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