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理解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qk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理解被大幅度地提高了在语文试卷中占的分值比重。这是对过往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灌输式和个人独白式教学的彻底颠覆,是语文教学方式和教育方法的重大变革。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硬的要求学生接受某一种标准的解释,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就会因受到压制、束缚而降低,这也不符合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而强化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其核心在于理解,不是一味的追求“答案是什么”,而是“你是怎么理解的”,是以一种开放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最终实现个性的发展和生命意义的表达。
  一、优化语文阅读理解的前提——激发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原因在于,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会不自觉地会形成自己的一种阅读方式和方法,同时也能够熟练地驾驭各种不同类型的阅读题材和文章,对文章的脉络构建和整体思路方面也能够快速而准确的把握和归纳。反之,如果缺少阅读量,光凭教师的讲解和大量的“题海式战术”进行轰炸,无异于想建造空中阁楼,空有华美的装饰和富丽堂皇的外表,其基础却是虚无缥缈,十分肤浅的。
  那么,如何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呢?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生一般都还比较贪玩,很少有人能够在完成课内作业后还能静下心来仔细研读课外书籍。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向他们适当地推荐一些课外书籍。或在课堂上,根据所讲的课文进行适当的延伸,通过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自然而然地引出一些课外书籍。并且告诉学生,课外阅读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娱乐活动。比如在学习鲁迅的《社戏》这一课时,教师在介绍鲁迅的生平活动,作品简介时,可以根据初中生的特点介绍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作品,比如《孔乙己》、《祝福》等,让学生从多方面来了解鲁迅这个人,以及这个时代所蕴含的深刻背景。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量。
  二、优化语文阅读理解的核心——养成长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学生能够广泛地阅读是优化阅读理解教学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起一个督促和引导的作用,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坚持,要有一定规律。比如教师可以规定学生每天晚上坚持抽出半个小时来进行阅读,或者每个周末坚持阅读一个小时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长期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会自发地,主动地增加阅读量,以此来满足逐渐增加的阅读欲望。久而久之,就会由“要我读书”慢慢转变为 “我要读书”。在阅读作品时,学生如果只是一目十行,不积极思考,不进行深层次的动脑,肯定只能是事倍功半,效率极其低下,不可能达到教师想要的预期效果。因此,教师在鼓励其大量阅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判断的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理解性问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作者是单纯在描写紫藤萝瀑布么?这些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多进行思考和细心理解。独立思考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是由学生通过以往知识经验的整合,从文化背景中重新认识与思考作品,产生自身的认识与想法,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且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起好引导作用,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优化语文阅读理解的手段之一——充分调动五官进行阅读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空谈理解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无济于事,只有将具体措施运用于实际教授过程中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法。学生在朗读时,能充分调动眼、口、手、心等器官。一要眼睛仔细看,二要嘴巴大声朗读,富有感情,三是在读到动情时加上必要的肢体语言,配合情感的抒发,四要用心琢磨,琢磨其中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调动这些感官的同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作者所营造的文学情境中,情绪也自然而然地受到文学作品的感染,因而对文章内容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一首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在抑扬顿挫地朗读中体会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与忧愁之情。教师在授课时应多采取研讨式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大声朗读和自我体会,鼓励学生对同一篇文章发表不同的观点,做出个性化地解读,而不是要求学生千篇一律的遵循标准答案。
  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阅读量。同时,教师也应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表个性化见解,培养学生自主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总而言之,教师应该积极创新,努力帮助学生稳步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实现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二楼的空间里临时搭建起来的20平米房间是真正的展室,“组织”中的四人各自占用一面墙,展示着近段时间不约而同做起的“木工活”。这里的故事是徐酷修补提琴、照骏园以木桌改制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的内容、方式、目标也为适应时代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中。课程改革已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一种手段。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地域和内容上都有条不紊地拉开了大幕。随着新课标的到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有了新的要求和改变,其中初中数学教科书几何内容的改变比较大。那么这种改变具体体现在哪里,这些改变的优势和不足都是本文要重点写到的。  一、新旧教材几何内容知识侧重点的比较  教科书是
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英语学习更加需要兴趣。本文主要从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寓教于乐、以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和课外活动等方面来阐释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现实趣味性教学。  传统的教学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老师习惯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在学生的眼里,英语的词汇、语法都是冷冰冰的,没有什么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是所有老师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教学中的实践,在此谈谈实施初
在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第二章《有理数的乘方》课后有这样一道题:如图,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分割成7个部分,部分②是部分①面积的一半,部分③是部分②面积的一半,以此类推。  (1)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2)受此启发,你能求出 的值吗?  解法一:图形语言法  根据原题的图,可将图形解释为: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第一次截取一半,第二次截去剩下的一半,第三次截去此时剩下的一半,第四次又截取此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趣味,会增添教学效果。现在的学生对新事物都十分好奇,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学生情况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就一定能够迅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也会随之提高。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Welcome to the unit课型的编排意图  我们在教学Welcom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语言教育中的文化教育也是愈加被重视。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教学,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对这门语言背后的国家文化进行学习。只有了解了语言文化,语言学习才会得到提高。对于我国学生而言,接触人数最多的外语可能就是英语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离不开西方国家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新课程理念中,明确对文化意识教育提出要求,指出其是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指标之一,强调了文化意识对语言学习的重
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在实际生活中英语应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就初中生而言,这个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学好初中英语可以为今后英语学习奠定重要基础。作为一门语言,英语是日常人们交流的一种工具,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的时候,应该对英语应用进行充分考虑,结合其实用性,开展情景会话教学,尽可能地还原英语应用环境,为学生提供和创设一种实际操作和应用场景,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运
美术馆是不是普通中国人假日的首选目的地?可能他们更愿意去犹如奢侈品博物馆的大型购物中心,或者在网络世界的图像博物馆里闲逛,那里没有置身崇高艺术殿堂的拘谨和卑微,没有
文章的灵魂是什么?是思想情感。在一篇文章中,思想感情的确立是最重要的,在思想感情确立后,方可围绕它展开材料选择的工作。在日常的记叙文作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在学生的习作中存在以下三种毛病:一是虽有中心,却言之无物、空话连篇,更无法动之以情,故行而不远。二是虽内容丰富,看似鸿篇巨制,却“形神俱散”;三是虽有材料、亦有中心,然细读之下,却发现“牛头不对马嘴”,材料和中心毫无关系,大有凑字数的嫌疑。在此,笔
吉他的调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很详细地解释调弦方法的研究文章.实际吉他的调弦可以说,除了钢琴以外比任何其他的乐器还难,它不是很容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