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整合信息试题的特点与解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ju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筛选整合信息,历来是现代文阅读中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确认相关信息所在的区域和承载信息的词句。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和概括整理。从解题要求来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
  
  一、筛选整合信息试题的主要考点
  
  笔者对近几年来的试题进行了简单归类,发现筛选整合信息类试题主要有这样一些考点:
  1、以辨析为核心,联系文章中心或深层含义
  请看2006年湖北恩施州的一道中考試题:
  “记住回家的路”中“家”指的是:____
  这篇阅读材料题为《记住回家的路》。这一题中要求理解的“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而是每个人的心灵世界。如果没有仔细阅读文本,抓住文中第二段中的关键语句“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就很可能答错。
  2、以梳理作者思路为核心
  请看2006年山东青岛市的一道中考试题:
  通读全文,说说文章围绕“绿色塑料”说明了什么内容。
  这篇阅读材料题为《绿色塑料》口完成这一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作者的说明思路,弄清每一段说明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整合概括。
  3、以把握内容要点为核心
  请看2006年江苏省徐州市的一道中考试题:
  文中作者告诉我们如何做到“宽容”?
  这篇阅读材料题为《宽容是一种爱》。我们在完成这一题时,既需要筛选相关信息,也需要整合信息,对内容进行概括,在答题之中进一步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以提取作者情感信息为核心
  请看2006年江苏省苏州市的一道中考试题:
  文章两次写到“小范老子”这一称呼,这两处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这篇阅读材料题为《秋山红叶》,乍看题目,会以为是一篇写景散文,其实不是。这篇文章名为写“红叶”,实则通过红叶喻人,喻人的精神。文中的人是我们熟悉的范仲淹,他的词,他的文,都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上面这一题要求理解作者对范仲淹的称呼中包含的感情,这就要从作者的语言中提取情感信息,从而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所表达出的不同感情。
  
  二、筛选整合信息的解题法九
  
  (一)筛选信息的方法
  筛选信息的过程就是信息一步步的确认过程。一般分为三步:
  1、初读文章,感知主要信息
  筛选信息要在整体把握基本信息、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通读全文的时候,就要留意文章的大致内容和写作思路。
  2、审明题意,确定筛选对象和范围
  从试题的指向来看,信息区域有三种情况:在某一自然段,在某几自然段,散见于全文。
  3、辨析语言,确认筛选的信息
  在信息区域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中,往往并不是所有词句都包含着试题指向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做进一步的筛选工作,通过理解、分析、排除,圈画出切合试题指向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二)整合信息的方法
  在阅读实践中,直接提取信息应该说是最简单的。筛选需要理解、分析、排除,这有一定的难度。整合则是获取信息的最高要求。它要求综合运用辨别、筛选、概括、重组等多种获取信息的手段。在整合过程中,将隐含信息明示化,凭借信息推断新结论,赏鉴作品内涵和作者情感等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审读题干,确认有效阅读区域,采用摘要法提取关键词语、短语、句子组织答案。二是审读题于,在准确区域内梳理层次,采用概括法概括语句,完成要求。
  整合信息应着力避免以下两种失误:
  (1)盲目抄录文中有关语句作答,不会按题干要求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加工概括。
  (2)缺乏整体把握、全文搜索的阅读习惯,常把局部当成整体,以致于提取信息不周全。
其他文献
刘伟林的《秘密》是篇很有意味的小说。  《秘密》的真正意味并不在“秘密”本身,而是“秘密”背后的女性心理。母亲和姐姐的冲突,并非简单的家庭伦理冲突,而是隐含着特殊的女性心理。作者讲述母亲的“秘密”是假,真正的用意恰恰在于表现姐姐心理的成长过程,而这个过程既是獨特的,又富有一般性意义,因此值得关注。  作为家里的长女,姐姐在知道了母亲的“秘密”以后,通常的心理大概是羞愤和恐惧。为母亲的不守妇道而羞,
一.问题分析:    综观当今有关写作指导的文章,不难发现:研究写作技巧的比比皆是,而研究写作内容的寥寥无几。其实,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得多。当前学生作文所面临的最大困惑是不知道写什么好。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总感觉无所适从,磨蹭半天后,好不容易拼凑出来的文章叙写生活、富有真情实感、充满个性特色的记叙文几乎绝迹,而拿古人说事的议论文却充斥眼球,就连结构模式和写作套路也高度一致:开头概括作文材料,(不能概括
按照陈晓明先生的说法,一篇短篇小说,可以在某一点上达到非同寻常之处,就是它存在的理由。(陈晓明《不死的纯文学》)它毋需像长篇一样负载起家国历史、人物命运的沉重使命,只要能对生活进行一种异质性的把握,以瞬间照亮永恒,由片段洞见整体,就能抵达短篇的那种深刻性。金仁顺的《梧桐》看似寻常,不过是由年过六十的母亲的一场“黄昏恋”引起的母女怄气、和解的小故事,然而,作者却以高度的客观性、精湛的视觉化以及意象化
农村的学生,见少识浅,没有条件和机会积累丰富的知识,加上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多数外出打工,能与他们交流的仅限于电话,所以他们性格大多有些“内敛”,课堂上多数人处于沉默寡言状态。而“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乡村的孩子个性“张扬”起来,变得像城市孩子一样能说会道呢?  首先,乡村老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扭转对能说会道的学生的认识。由于传统的影响,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指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假不如是,槁丧且不俟夫一世。”“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鲁迅认为要实现“现代民族主体”重建的任务,首先要“立人”,通过“立人”然后再来“立国”。也就是说,他把“立国”放在建立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鲁迅强调“个
古人尚能“寓教于乐”,而我们何尝不能,尤其创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尤其是语文课堂,如果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繁重的学习则会使他们厌学,因此我们要让文学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创造生动的课堂氛围,这就是要求教师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将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我总为求做到这一点。现将做法谈几点,以供同仁参考。  一.编演课本剧  在探讨课文情节,角色时则让学生先钻研课文,然后指点他们将其表演出来,能得到事半功倍的
在新课改下,教师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着“师道尊严”不放,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而应成为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交流彼此思想的老师,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
在人类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生存能力颇显薄弱的上古时代,诗歌这种翱翔于精神王国的艺术产品,究竟具有怎样的使用价值和实际意义呢?这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而当时各民族哲人们所提供的答案也是很不相同的。作为一位高度弘扬“实用理性”精神的哲人,孔子对诗歌的态度是,在明确承认其艺术审美特性的前提下,更加强调其政治伦理功能,并对其社会实用价值加以综合论述和系统阐发。他所谓“兴”“观”“群”“怨”,从文学接受的角
什么是兴趣?兴趣在教学中起什么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興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然而,如何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却是每一位老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众多激趣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中,音乐就似一根魔力棒,点亮了
欧律狄刻?譹?訛   ——致敬达菲  事实上,她在期待  他的回眸。像一只打水桶  欧律狄刻,满载水和焦渴的重负  得以失脱于一双有力的手。  力量已经毫无意义  她的决心得以呈现,  而她下降的速度  使他成为消散的那一个,早于多年后  被风暴般的女人们撕碎的  葡萄酒色傍晚。  她看到他的嘴巴大张,惊诧的“O”  像当年在阿尔戈号上胜利的歌唱;?譺?訛  仿佛狂风中的沙塔,他金黄的颗粒  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