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理探秘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ne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伟林的《秘密》是篇很有意味的小说。
  《秘密》的真正意味并不在“秘密”本身,而是“秘密”背后的女性心理。母亲和姐姐的冲突,并非简单的家庭伦理冲突,而是隐含着特殊的女性心理。作者讲述母亲的“秘密”是假,真正的用意恰恰在于表现姐姐心理的成长过程,而这个过程既是獨特的,又富有一般性意义,因此值得关注。
  作为家里的长女,姐姐在知道了母亲的“秘密”以后,通常的心理大概是羞愤和恐惧。为母亲的不守妇道而羞,为父亲的尊严受到伤害而愤,为可能出现的家庭危机而恐惧。这些小说似乎都有所涉及,但小说的重点却不在此,而在姐姐如何利用“秘密”要挟和制服母亲。姐姐与其说在竭力制止事态的发展,还不如说在利用这个事态,将母亲的“秘密”当作武器,攻击母亲,保持自己在母亲面前的主动。
  “人有秘密是多么的好啊!它会成为手中最为利害的武器,可以穿林打叶,一剑封喉。”姐姐显然以制服了母亲为快乐!
  那么姐姐为什么热衷于制服母亲呢?如果仅从母亲的行为不端上理解,则未免太简单,姐姐的真实动机大概与女性的潜意识有关。女性似乎天生好嫉妒,母女关系也常常会变成敌对关系,女性之间相互排斥的心理似乎远远大于男人。比如《孔雀东南飞》里的焦母同儿媳刘兰芝,陆游的母亲同唐婉,都是这种关系的明证。男人之间的争夺嫉妒,往往会表现为激烈的对抗,女性却以明争暗斗为特色。这大概有生物一般性的原因。此其一。其二,在一般普通家庭中,女儿相对处于弱势,经常会受到来自母亲的呵斥。现在女儿终于握住了母亲的“秘密”,终于可以挟秘密以令其母,这机会岂肯放过?小说中的姐姐便属此类。
  《秘密》的全部精彩就在母女间的争斗。
  母亲和姐姐的明争暗斗可谓山重水复,险象环生,一浪高过一浪。她们先是目光交接,以富含特殊意味的目光迫使对方屈服,但败下阵来的总是母亲。接着是言语交锋,姐姐说:“你是不是想我去把那个秘密告诉爸爸?”妈妈说:“什么秘密,你说的是什么秘密?”姐姐说:“你心里清楚,我要是说出口,会脏了我的嘴巴。你不嫌脏,我还嫌脏呢!”姐姐伶牙俐齿,得理不饶人;母亲明显理亏,理不直,气不壮,还在有意遮掩。“姐姐的话像一把机关枪一样把妈妈扫了个人仰马翻。”
  接下来的回合是母亲向姐姐栽赃,这是母亲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威信所采取的不是办法的办法。这个办法很幼稚,经不住推敲,所以很快就被聪明的姐姐识破。不仅如此,这个办法一旦败露,母亲在孩子面前的威信更加扫地,因为一个母亲居然诬陷自己的孩子,恐怕比偷人更加不可理喻。所以母亲在姐姐的强大逻辑面前,不得不嗫嚅:“要知道我是你的妈妈,我会陷害自己的女儿么?从来都是你在陷害我。”母亲一面用基本伦理为自己辩护,一面等于在求饶,“从来都是你在陷害我”,表面是在洗刷,实际无易于宣告:是你逼得我如此!
  最后的结局是母亲甩了姐姐一记耳光,既出姐姐的意外,也出母亲的意外!矛盾一下子进入了白热化。
  但事情即刻出现了转机,姐姐和母亲的关系在姐姐的初潮到来之后缓和了。这是小说至关重要的一笔。姐姐的初潮,意味着姐姐成人了。成了人的姐姐为自己身体突然发生的变故而惊讶,虽然她比弟妹显得冷静,但内心的恐惧不言而喻。但母亲的一番话解除了她的恐惧,“姐姐的眼睛里流出一股清澈的光”。姐姐眼里这种异样的光芒,既有来自于对自己的骄傲,也许还多少含着对性的理解,总之她似乎谅解母亲了。因为她是一个女人了,她能够站在女人的角度来看母亲。作者没有交待母女二人的和解,但我们明显看到,母女之间的火药味减少了很多,而最终女儿能够站到母亲的立场说话,令弟妹们都不解,而两个女人之间大概会心照不宣。
  从出于孩子气同母亲较量,到为母亲保守“秘密”,到为母亲求饶,到最后以死来拯救濒临解体的家庭,姐姐的女性心理在逐步成熟。姐姐的所作所为,固然脱不了孩子气,固然始终与家庭利益纠结在一起,但背后总让人看到一个小女人的心气,一个逐渐成长起来的女人的心路。姐姐的死无疑是一个家庭悲剧,但这个悲剧既无法归咎于社会,也很难因此解剖人性之恶,甚至也不涉及道德,唯一令人品咂的就是女性心理的奥妙。是一个成长中的小女性,这应该就是这篇小说最成功的地方。
  这篇小说写得很朴素,有一种内在的紧张,语言干净而准确。细节运用也很精到,特别是结尾,余韵悠长,令人感慨不已!
  夏元明,男,著名文学评论家,现居湖北黄冈。
其他文献
头一天下午,儿子就跟他闹起了别扭。那时候,阳光很灿烂很温暖地照进屋里,从窗户望出去,秋阳下的果园已经显得有些萧瑟,果树的枝叶已经泛黄,有些叶子已经飘落下来。果子是没有了,果子早就摘下来了,剩下一些没有摘干净的果子,在叶子脱落后醒目地挂在枝头,显得孤单而又了无生气。  他们就是因为那些果子生气。儿子坐在电脑桌前,儿子不在家的时候,那个电脑就是个摆设,死物一样地挂灰,儿子一回来那个电脑就活了,儿子没事
我有一种极端的做法,当自己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教某篇课文时,心里就窜出一种最古老最简单却颇有效果的方法——读!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再引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把好词好句画出来,有感情地去咀嚼、欣赏;最后让学生根据课后问题和教师设计的思考题仔细默读,认真琢磨解题。我敢肯定,其效果远远超过了平时在课堂上指手划脚、侃侃而谈式的“表演”。这种“极端”,我和
乡土情是每个人永生无法割舍的情愫,乡情教育可以使青少年更多地了解家乡的昨天和今天,进一步展望家乡的明天,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分析近几年金华市中考语文卷,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乡土氛围浓厚,体现地方色彩。如2006年中考卷中“锦绣金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介绍金华名人,以及运用特产、名人对对联。2007年中考卷中利用导游身份为游客写欢迎词,为游客介绍一种家乡的表演艺术或社会风俗等。20
创新能力就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发现事物中隐藏着的价值的能力。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文章中“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内容来。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大有可为。    一、以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维的能力    如何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作文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有效教学是新世纪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形成世界主流。在主流的影响下,中国教育主动适应发展的趋势。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着时代精神,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
[教材·学情]:    本文选自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第一专题。对于选修课程中的“诗歌与散文系列”,总的来说这门课程是“着眼于鉴赏陶冶”,“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本专题希望学生能通过专题学习掌握抓住生活片段、选择典型细节、善用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深切感受到人性美和人情美。最后活学活用,当堂训练,让学生运用这些描写手法进行短篇写作实践,然后朗读交流,达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兆吉是在点灯时分接收到邀请的,邀请书被对方做成卡片模样,一把刀的形状,正滴着血,上面写了一行字:恭请兆吉先生于五月二日赴城西街老酒厂门口一聚。落款为:网友。兆吉看到卡片,笑一笑就过去了。结果对话框里出现一行字:兆吉,我的邀请函你收到了吗?在吗?   兆吉还以为刚才的卡片是一个搞笑QQ表情,原来是真的。他答应了一个字:恩。   对话就那样开始了。   网友:五一假期你们网吧放假的吧?   兆吉:不放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准备”往往会把事情办糟。语文教学的效果不高,原因往往不在课内,而在课外,在于课前没有精心“准备”——有效预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所以,如果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就必须抓住有效预习这一环。    一、语文有效预习的目的    1、培养学习主动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才会主动。如教学八年级上杜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政治家而言,《论语》或许是治国安民的一柄利器,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论语》更可作为为人处世的一剂良方。正确地为人,才能有效地处世。为人之道,大而化之,无外乎待己之道和待人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用言行向我们阐释了应当如何认识这一问题。    一.待己之道    1.重视修养  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总是强调自己这
每当上课铃声响起,教室门口总是飘出一首首情歌,《做我的老婆好不好》《只做你的男人》《爱情买卖》……学生们用稚嫩的嗓音唱出他们似懂非懂的旋律,他们在乎的不是歌曲的内容,而是这首歌是否流行;进入班级的QQ群,学生的个性签名许多都沾染着爱情的味道,学生的个人空间里,经常转载的也是《女孩子最在乎什么》《想知道这个世界上谁才是你真正的另一半吗》《一个男生可以等一个女生多久》等这些和爱情有关的篇章,通过转载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