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的为人之道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jack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政治家而言,《论语》或许是治国安民的一柄利器,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论语》更可作为为人处世的一剂良方。正确地为人,才能有效地处世。为人之道,大而化之,无外乎待己之道和待人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用言行向我们阐释了应当如何认识这一问题。
  
  一.待己之道
  
  1.重视修养
  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总是强调自己这一方面的因素,他对自己要求很严,特别重视提高自身的修养。
  众所周知,孔子是位伟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这种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强烈欲望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境界,也自然值得后人敬仰。孔子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提高自我修养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意思是“不断磨砺自己的人犹如深藏在大石中的宝玉,通过不断地雕琢、打磨、抛光,最后成为一块精致的美玉”。
  2.强调内省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必须不断地反省自我,他将这种反省称之为“自讼”,主张每个人都应当“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在“自讼”的过程中应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多从自身找原因,严格要求自己。要能够通过“自讼”以“仁”的标准来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以“内省思仁”的方式寻找自身的不足。自我道德的完善以“知不足”为前提,只有“知不足”方能“思过而改之”。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只有内省吾身,改之为贵,方能成就自我。孔子说在自我道德修养方面,自己最大的担心就是唯恐“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论语·述而》),如果知道了自己的过错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还讲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提醒我们的事非常简单,你在社会上跟别人来往,一定看到别人做得好做得不好,这个时候你都要问自己,做得好我跟他学,做得不好我提醒自己不要跟他一样(《论语·里仁》),“自省”其实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战国时荀子则把“自省”和学习结合起来,作为实现知行统一的一个环节。他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坚守信仰
  提到孔子的待己之道,就不得不说孔子对信仰的执著坚守。大家都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四处奔波,谋求一用,但他失败了。诸侯不用他,政客、小人们排挤他,迫害他。他只能到处碰壁。于是就有人认为孔子太不潇洒,有一天,孔子的马车正在楚国境内前进,有人迎面走过孔子的马车,仰着头,高声地唱着一首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意思是说“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败啊?以前做错的就算了,从今往后你得改了。算了吧,算了吧!今天从政很危险啊!”他也不看孔子,就这么唱着过去了。这里的凤其实就是指孔子。孔子一听,知道是在讽刺自己,就赶紧下车要跟他講话,而这个人却快步避开了,一句话也没说上。这人用歌告诫孔子:政治危险,不要再为从政而奔波了。孔子把这类人称为狷者。狷者的特点是有所不为。他把世道看穿看淡了,知道已经无可挽救,就走向了彻底绝望,让自己的一颗热心肠彻底地冷却了。看上去是一种潇洒,他们总认为自己比孔子聪明,总认为他们看明白了,孔子却没看明白。其实孔子也看明白了,但政治危险,是放弃伦理责任的正当理由吗?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听任他们受暴政的煎熬,自己闭门养神,这种行为真的是“修养高深”的体现吗?孔子当然是不会同意的。孔子知道责任比聪明更重要。你看明白了就不管了,我看明白了,还是要管。正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的令人尊敬也就在此,他的伟大正在这种“一意孤行”的殉道精神。
  孔子的不潇洒恰恰显示出他的伟大,因为一直玩潇洒的人玩到最后可能很潇洒,但是也可能变成又扁又平没有性格的人物,一个没有建树而且骨子里面特别自私的人物。因此,人一定要有所坚持,有些东西是不能够放的,比如人生的责任。
  
  二.待人之道
  
  1.理解与宽容
  “恕”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孔子待人之道的重要方面。孔子他曾经告诫学生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人对自己可以苛刻一点,但是对别人一定要多一点理解与宽容,做到这样就可以远离别人对自己的怨恨了。我们知道孔子在“礼”这个原则性问题上要求非常高,但是对那些具体的因为无知而失礼的人却又非常宽容。根据《孔子家语·卷二》记载,有一天孔子要出门,天阴了,眼看就要下雨,但他没有伞盖。这时有弟子跟他讲:“老师,子夏有,你可以向他去借。”孔子说:“没事,不用了。”为什么孔子不向子夏去借伞盖呢?因为孔子知道子夏有一缺点:很吝啬。他说:“如果我向卜商(子夏)去借伞盖,如果他看到是老师来借,就勉强借给我,这不就是把他不愿意的事情强加给他了吗?他不是很痛苦吗?这是其一。其二,如果他不借给我,他的名声就被搞坏了。大家就会觉得这个人太吝啬了,老师向他借东西他都不给。我不向他借伞盖,第一,让他不痛苦;第二,可以保全他的名声。”接着孔子又跟弟子们说:“你们也得注意,跟人交往一定要‘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推崇别人的长处,发现别人的优点,经常去表扬别人的优点,有意识地掩盖他的缺点和短处,这样和别人的交往才能长久。而这样的人就是宽容的人,就是厚道的人,就是好人。
  2.公平与正直
  与人交往必定有矛盾冲突,如何处理呢?目前有三种说法:以怨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怨。《老子》第六十三章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报怨以德就是以德报怨,用恩德回报怨恨。最典型最极端的说法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说的,你在我左脸上打了一记耳光,我不仅不还手,不躲避,反而再送上右脸让你打一记耳光。或者用我们中国的说法,就是唾面自干。《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当娄师德的弟弟要到代州去做官时,他教导弟弟要学会忍耐。弟弟说:“这没问题,比如说有人向我脸上吐口水,我把它擦掉就是。”可娄师德却说:“擦掉也不对,因为这样还是会显露出你对他的做法不满,所以,应该让它自己在脸上干掉。”这样的修养功夫就是以德报怨,一般人真是很难做到。同时,我们也看到,孔圣人并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他虽然没有正面回答有人提出的这个问题,但却很艺术地说,以德报怨,那又用什么去报德呢?意思是说“人家对我好,我又该怎样报答呢?所以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要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用恩德去回报别人的恩德。所谓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那就并不排除对那些恶意怨恨的反击,善恶是非还是应当恩怨分明。总而言之是“投桃报李”或“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而不是一味地逆来顺受,不讲是非原则地以德报怨。当然,圣人也并不主张以怨报怨。你不仁,我不义;你打我一举,我踢你一脚。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无休无止地斗下去,那也就没有意思了。
  于丹教授曾提到,神基本接近天空,圣是接近土地的。孔子是“圣”,而不是“神”,他既没有像主张“报怨以德”的老子那样修道成仙,也没有像“以肉饲馁虎”的释迦牟尼那样得道成佛,他老人家一直活在人世中,血肉丰满,性格明朗,他要告诉我们、教导我们的是这个世上的道理,对正常人来说,别人对你不好,一般会引来“冤冤相报”。老人家的要求高一步,要公正公平。人家对你不好,是不是有什么原因?是不是因为你先对人家不好?考察清楚,然后再正确应对,这才叫“直”。直人对自己,问心无愧,对别人,同样无愧于心。
  3.距离与分寸
  孔夫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也就是说要把握一个“度”。他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篇》,意思是说,你跟你的领导关系要是过于密集,离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与你朋友的过从要是过密的话,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有一个故事叫“刺猬取暖”:一群刺猬挨在一起希望用对方的体温温暖自己。但靠得太近了,彼此的刺会产生伤害;离得远了,又不能相互取暖。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它们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互相“辅仁”,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要有一定限度,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而不应该声色俱厉。你好好给朋友提意见,但是“不可则止”,朋友一定坚持己见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屈辱,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
  所以,和朋友交往,有时“距离能产生美”;在给朋友提意见时,应注意把握时机和火候。只有掌握一定分寸,才既能适当地提醒朋友,又能和朋友和谐相处。这样的距离与分寸,不仅适用于朋友之间的相处,同事之间、亲人之间也同样适用。正如于丹教授所言:“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因此,能掌握距离与分寸,是智者所为,亦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我们现在经常提“为人处世”,实际上这是两个概念,“为人”乃是“处世”的前提,人人都需处世,但未必个个都懂为人。孔子的治国方略也许很难适用于现今所有的国家,但孔子的为人之道对我们现代人而言无疑应该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即使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至少通行万古而常新。如果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显示了《论语》在治国方面的神效,那么在做人方面,我们是否也可以讲“半部《论语》走天下”呢?因此,与其把孔子尊奉为“圣人”,倒不如将他定位为“真人”,因为他告诉我们的是人世间最朴素也最纯真的“人”的哲学。
  
  周斌,教师,现居浙江三门。
其他文献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主旨;新在它的“兴趣”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新在它的“练中学”,为学生做到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灵活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性学习要向科学研究靠近,而一些关于研究性活动的综合性学习表现得尤其显著。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但不是放纵;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但不是让学生玩乐。下面,通过对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要点作进一步分析。  一.指导学生进行课题
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主题单元教学”着眼于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策略,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同时也能很好地解决语文课时少任务重的现状。  整合策略:  1、把单元内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项内容进行整合。  2、将练习与课文教学、综合性学习进行整合。因为练习是围绕课文内容和单元要求而
头一天下午,儿子就跟他闹起了别扭。那时候,阳光很灿烂很温暖地照进屋里,从窗户望出去,秋阳下的果园已经显得有些萧瑟,果树的枝叶已经泛黄,有些叶子已经飘落下来。果子是没有了,果子早就摘下来了,剩下一些没有摘干净的果子,在叶子脱落后醒目地挂在枝头,显得孤单而又了无生气。  他们就是因为那些果子生气。儿子坐在电脑桌前,儿子不在家的时候,那个电脑就是个摆设,死物一样地挂灰,儿子一回来那个电脑就活了,儿子没事
我有一种极端的做法,当自己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教某篇课文时,心里就窜出一种最古老最简单却颇有效果的方法——读!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再引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把好词好句画出来,有感情地去咀嚼、欣赏;最后让学生根据课后问题和教师设计的思考题仔细默读,认真琢磨解题。我敢肯定,其效果远远超过了平时在课堂上指手划脚、侃侃而谈式的“表演”。这种“极端”,我和
乡土情是每个人永生无法割舍的情愫,乡情教育可以使青少年更多地了解家乡的昨天和今天,进一步展望家乡的明天,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分析近几年金华市中考语文卷,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乡土氛围浓厚,体现地方色彩。如2006年中考卷中“锦绣金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介绍金华名人,以及运用特产、名人对对联。2007年中考卷中利用导游身份为游客写欢迎词,为游客介绍一种家乡的表演艺术或社会风俗等。20
创新能力就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发现事物中隐藏着的价值的能力。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文章中“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内容来。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大有可为。    一、以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维的能力    如何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作文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有效教学是新世纪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形成世界主流。在主流的影响下,中国教育主动适应发展的趋势。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着时代精神,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
[教材·学情]:    本文选自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第一专题。对于选修课程中的“诗歌与散文系列”,总的来说这门课程是“着眼于鉴赏陶冶”,“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本专题希望学生能通过专题学习掌握抓住生活片段、选择典型细节、善用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深切感受到人性美和人情美。最后活学活用,当堂训练,让学生运用这些描写手法进行短篇写作实践,然后朗读交流,达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兆吉是在点灯时分接收到邀请的,邀请书被对方做成卡片模样,一把刀的形状,正滴着血,上面写了一行字:恭请兆吉先生于五月二日赴城西街老酒厂门口一聚。落款为:网友。兆吉看到卡片,笑一笑就过去了。结果对话框里出现一行字:兆吉,我的邀请函你收到了吗?在吗?   兆吉还以为刚才的卡片是一个搞笑QQ表情,原来是真的。他答应了一个字:恩。   对话就那样开始了。   网友:五一假期你们网吧放假的吧?   兆吉:不放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准备”往往会把事情办糟。语文教学的效果不高,原因往往不在课内,而在课外,在于课前没有精心“准备”——有效预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所以,如果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就必须抓住有效预习这一环。    一、语文有效预习的目的    1、培养学习主动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才会主动。如教学八年级上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