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音乐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也是音乐教育创新的主要特征,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本论文通过对音乐审美教育的系统阐述,探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方法与措施,让学生的音乐素质在音乐学习中得以提高。
关健词:音乐教育 能动性 审美感知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界定
音乐审美教育是指在音乐教育中运用一定的措施,使整个教育过程转化成为美的表现、美的感受、美的创造能力,同时也形成音乐教育的内在逻辑美与外在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使学生拥有正确积极的审美观和正常的审美角度,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在起示范作用,在已有的音乐专业知识基础之上,将它们以一种简单有趣的方式传递在学生身上,开发学生的审美智力,带领学生在音乐课堂内和课堂外感受,在音乐中体验美妙之处。但是,在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中这一点没有突出。音乐课上只进行歌曲教唱,没有其他形式来衬托,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不喜欢上音乐课。教师教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形式单一,整堂课就这样结束了,没有好的效果和意义。培养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自主性,促进自身参与,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学改革实验的根本内涵。
二.音乐审美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和学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最高效的调动主观能动性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成为一个共同体。例如教师在面向全体同学的引导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渗透学生的主动创作意识,培养学生通过音乐抒发和表达自己情感和意念的愿望,同时分析和借鉴典范的音乐作品,学习音乐创作的手法。
1.在审美感知中表达
音乐审美感知是通过对音乐作品听力上的感受而演变成为对作品整体感知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求老师在提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音乐教学内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要积极能动地发挥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在自己的音乐感知中阐述内心的理解。下面我们以《嘀哩嘀哩》歌曲教学案例来分析教学表现。这一案例主要通过视听学唱,让学生学会熟练打节拍,准确唱出旋律并将歌曲的欢快情绪表现出来。
师:同学们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也就是四季之首是什么季节呀?
生:春天。
师:春天里都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田野里开满鲜花,小树也发芽了,到处都是鲜艳的颜色。
生:天气变暖了,太阳公公升的很高。
生: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生:空气也暖暖的,不像冬天那样寒冷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春天是万物回升的季节。
师: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开心吗?
生:开心。
2.在审美体验中把握
音乐的审美体验是学生在审美感知之后的内容,是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定认识之后再进一步的感受。当学生学会这种音乐学习模式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汲取到音乐学习的方式与方法。所以在有了经验和过程之后,自己总结一些简单经验,把自己内心对音乐内容的真实想法作用于音乐本身,将知识记得更为牢固。比如在欣赏乐器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多的向学生展示器乐种类,然后简单介绍,让学生感受它们的美妙之处,并相互交流器乐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表达自己听到每种器乐发出声音的真实感受。
例如:《拍一拍》
师:这首歌曲节奏很欢快,我们要准确把握,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伸出小手打节拍。
师:双手一合一分开为一拍,就像老师这样。
师:很好,那我们现在一起拍手,打节拍吧,让春天充满声音。
老师和学生一起打节拍。
师:同学们要注意中间休止的部分哦,它告诉我们手掌拍累了,要休息一会儿。
生:有八分音符要休息。
师:同学们拍的很好啊。既然我们节拍打好了,还要怎样啊想不想唱出来呢,边拍小手边唱歌吧。
3.在审美想象中创造
音乐审美想象作为高级的音乐审美能力,能够丰富和扩展学生的审美经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采用逐渐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者在内容难度不大延伸度不广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直接尝试掌握新的知识内容,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的运用学生的审美想象力,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激起学生的主动思考的动力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如下教学案例的教学延伸部分:“春天的不同表现形式”。
a.绘画形式:发挥想象,画出春天的景色。
b.歌唱形式:创编歌词。
c.朗诵形式:同学分组朗诵诗歌
d.舞蹈形式:根据老师的伴奏即兴表演《嘀哩嘀哩》舞蹈。
三.音乐审美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1.学习中积极思考
积极思考能够带来很多思想上的进步影响。学生在教师教学内容完成后,要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要在独立思考中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在这一承上启下的作用下,既能够巩固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能够培养以后遇事主动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黄河大合唱》这一组曲时,可以及时了解一下整个组曲中的歌曲,包括《黄水谣》、《黄河颂》等经典唱段。这样不仅学到了《保卫黄河》的音乐表演,也了解到整个组曲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配合教师,共同进步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准备充足,完成教学课程,同时学生要对教师的授课有回应,做到真正得到知识,有所收获和心得,这才是一节完整的教学。比如,在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教师的试唱或试奏等其他示范活动,要敢说敢想,树立自信心,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疑问,相互交流。在交流后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勇于改正,真正将教师课堂教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以后有所用处,在与教师的相互配合中共同进步。 3.积极参与音乐表现和创造
积极参加课外的音乐活动,因为课上会有一些如“空间不够大,学生不能够完全的放松下来”等缺点。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该让孩子在课外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并且能够放松大胆的表现出自己,之后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找到自信。可在活动中分组、联谊,比如可让每位同学对着身边的至少十个同学握手并说出“你的歌声真美,我很喜欢听你唱歌”之类温暖、赞美的话语,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爱和赞美,同时感受到被爱和被赞美,让学生更容易长久的记下在活动上学到东西。
四.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原则
1.动力性
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基本的日常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是一节简单的音乐课也要添加充满乐趣的成分来吸引学生,让他们真正而真心喜欢学习音乐。这不仅仅是一门音乐课程,而且对其他的课程也能够进行有兴趣地学习与探究。比如在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材《小雨沙沙沙》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安排学生使用可乐瓶装一些沙子作为教学道具来表现小雨“沙沙”的雨声,让学生体会歌曲节奏,也可以将学生分组,唱出来,每组各唱一个“沙”,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歌曲。学生在体验这样的学习过程后有了兴趣之后就会主动参与进来,从而提高自主性。
2.适度性
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发展特征决定了主观能动性的适度原则。根据国内外的调查研究与音乐心理实验研究的数据表明,小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随着其生理的发育与心理的发育,每年都在不同程度的上升。中学生的心智发育比较成熟,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行赏能力比较好,对音乐作品也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每一阶段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这样的事实存在的阶段性差异,因材施教,来有效的塑造学生个性与气质,唤醒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本能。
3.多样性
教师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他自身的教学差异。这就意味着教师还是要在《新课标》一系列的要求下,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式。这就体现了它的多样性。教师要努力设法采取更多手段,更多有效地渠道,培养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为以后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主观能动性打基础。这些方式都是《新课标》内所涵盖的内容,所以教师要根据要求明白谁是课堂的主人,谁是引导人,转变自己主人的角色,带领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法领会音乐学习的乐趣。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选择难度适中,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这样不仅学到知识,还能愉悦心情,培养学生享受音乐的生活态度。
4.实践性
音乐作为一种美妙的音响艺术,有年代意义的时间艺术,一切的情感体验都在于学生的亲身参与与其亲身感受。而音乐教学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总体而言,都是以“活动”为中心的。因此,教师在意每一个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去参加一些关于音乐的活动与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有所收获。但音乐活动与音乐实践不能天马行空,要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一味的阐述。比如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自然节奏入手,以动作、语言、舞蹈、音乐游戏等方式进行锻炼,巧妙地将学生引进音乐学习领域,从中体会音乐的魅力。也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围绕一个热点的音乐话题为主题,积极地开展音乐活动,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主动学习能够更大程度地促进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唤醒和激发孩子身上潜在的优秀的东西,发现并鼓舞他,这是比教学内容更重要的东西,这些都需要老师全身心地去投入,去关注每个学生们的发展,因材施教,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全面而又快乐地成长。所以,在上音乐课时,老师要注重去发现知识中比较美和比较有意义的部分,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加入到音乐中,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并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养成了他们以欣赏的态度去生活。
基金项目:本人主持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G13156),主持阜阳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农村留守儿童音乐素质教育策略研究”(FJK15079)。
(作者介绍:焦迎春,安徽阜阳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高级教师)
关健词:音乐教育 能动性 审美感知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界定
音乐审美教育是指在音乐教育中运用一定的措施,使整个教育过程转化成为美的表现、美的感受、美的创造能力,同时也形成音乐教育的内在逻辑美与外在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使学生拥有正确积极的审美观和正常的审美角度,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在起示范作用,在已有的音乐专业知识基础之上,将它们以一种简单有趣的方式传递在学生身上,开发学生的审美智力,带领学生在音乐课堂内和课堂外感受,在音乐中体验美妙之处。但是,在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中这一点没有突出。音乐课上只进行歌曲教唱,没有其他形式来衬托,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不喜欢上音乐课。教师教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形式单一,整堂课就这样结束了,没有好的效果和意义。培养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自主性,促进自身参与,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学改革实验的根本内涵。
二.音乐审美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和学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最高效的调动主观能动性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成为一个共同体。例如教师在面向全体同学的引导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渗透学生的主动创作意识,培养学生通过音乐抒发和表达自己情感和意念的愿望,同时分析和借鉴典范的音乐作品,学习音乐创作的手法。
1.在审美感知中表达
音乐审美感知是通过对音乐作品听力上的感受而演变成为对作品整体感知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求老师在提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音乐教学内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要积极能动地发挥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在自己的音乐感知中阐述内心的理解。下面我们以《嘀哩嘀哩》歌曲教学案例来分析教学表现。这一案例主要通过视听学唱,让学生学会熟练打节拍,准确唱出旋律并将歌曲的欢快情绪表现出来。
师:同学们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也就是四季之首是什么季节呀?
生:春天。
师:春天里都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田野里开满鲜花,小树也发芽了,到处都是鲜艳的颜色。
生:天气变暖了,太阳公公升的很高。
生: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生:空气也暖暖的,不像冬天那样寒冷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春天是万物回升的季节。
师: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开心吗?
生:开心。
2.在审美体验中把握
音乐的审美体验是学生在审美感知之后的内容,是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定认识之后再进一步的感受。当学生学会这种音乐学习模式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汲取到音乐学习的方式与方法。所以在有了经验和过程之后,自己总结一些简单经验,把自己内心对音乐内容的真实想法作用于音乐本身,将知识记得更为牢固。比如在欣赏乐器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多的向学生展示器乐种类,然后简单介绍,让学生感受它们的美妙之处,并相互交流器乐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表达自己听到每种器乐发出声音的真实感受。
例如:《拍一拍》
师:这首歌曲节奏很欢快,我们要准确把握,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伸出小手打节拍。
师:双手一合一分开为一拍,就像老师这样。
师:很好,那我们现在一起拍手,打节拍吧,让春天充满声音。
老师和学生一起打节拍。
师:同学们要注意中间休止的部分哦,它告诉我们手掌拍累了,要休息一会儿。
生:有八分音符要休息。
师:同学们拍的很好啊。既然我们节拍打好了,还要怎样啊想不想唱出来呢,边拍小手边唱歌吧。
3.在审美想象中创造
音乐审美想象作为高级的音乐审美能力,能够丰富和扩展学生的审美经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采用逐渐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者在内容难度不大延伸度不广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直接尝试掌握新的知识内容,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的运用学生的审美想象力,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激起学生的主动思考的动力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如下教学案例的教学延伸部分:“春天的不同表现形式”。
a.绘画形式:发挥想象,画出春天的景色。
b.歌唱形式:创编歌词。
c.朗诵形式:同学分组朗诵诗歌
d.舞蹈形式:根据老师的伴奏即兴表演《嘀哩嘀哩》舞蹈。
三.音乐审美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1.学习中积极思考
积极思考能够带来很多思想上的进步影响。学生在教师教学内容完成后,要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要在独立思考中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在这一承上启下的作用下,既能够巩固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能够培养以后遇事主动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黄河大合唱》这一组曲时,可以及时了解一下整个组曲中的歌曲,包括《黄水谣》、《黄河颂》等经典唱段。这样不仅学到了《保卫黄河》的音乐表演,也了解到整个组曲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配合教师,共同进步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准备充足,完成教学课程,同时学生要对教师的授课有回应,做到真正得到知识,有所收获和心得,这才是一节完整的教学。比如,在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教师的试唱或试奏等其他示范活动,要敢说敢想,树立自信心,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疑问,相互交流。在交流后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勇于改正,真正将教师课堂教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以后有所用处,在与教师的相互配合中共同进步。 3.积极参与音乐表现和创造
积极参加课外的音乐活动,因为课上会有一些如“空间不够大,学生不能够完全的放松下来”等缺点。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该让孩子在课外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并且能够放松大胆的表现出自己,之后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找到自信。可在活动中分组、联谊,比如可让每位同学对着身边的至少十个同学握手并说出“你的歌声真美,我很喜欢听你唱歌”之类温暖、赞美的话语,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爱和赞美,同时感受到被爱和被赞美,让学生更容易长久的记下在活动上学到东西。
四.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原则
1.动力性
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基本的日常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是一节简单的音乐课也要添加充满乐趣的成分来吸引学生,让他们真正而真心喜欢学习音乐。这不仅仅是一门音乐课程,而且对其他的课程也能够进行有兴趣地学习与探究。比如在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材《小雨沙沙沙》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安排学生使用可乐瓶装一些沙子作为教学道具来表现小雨“沙沙”的雨声,让学生体会歌曲节奏,也可以将学生分组,唱出来,每组各唱一个“沙”,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歌曲。学生在体验这样的学习过程后有了兴趣之后就会主动参与进来,从而提高自主性。
2.适度性
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发展特征决定了主观能动性的适度原则。根据国内外的调查研究与音乐心理实验研究的数据表明,小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随着其生理的发育与心理的发育,每年都在不同程度的上升。中学生的心智发育比较成熟,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行赏能力比较好,对音乐作品也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每一阶段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这样的事实存在的阶段性差异,因材施教,来有效的塑造学生个性与气质,唤醒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本能。
3.多样性
教师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他自身的教学差异。这就意味着教师还是要在《新课标》一系列的要求下,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式。这就体现了它的多样性。教师要努力设法采取更多手段,更多有效地渠道,培养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为以后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主观能动性打基础。这些方式都是《新课标》内所涵盖的内容,所以教师要根据要求明白谁是课堂的主人,谁是引导人,转变自己主人的角色,带领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法领会音乐学习的乐趣。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选择难度适中,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这样不仅学到知识,还能愉悦心情,培养学生享受音乐的生活态度。
4.实践性
音乐作为一种美妙的音响艺术,有年代意义的时间艺术,一切的情感体验都在于学生的亲身参与与其亲身感受。而音乐教学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总体而言,都是以“活动”为中心的。因此,教师在意每一个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去参加一些关于音乐的活动与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有所收获。但音乐活动与音乐实践不能天马行空,要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一味的阐述。比如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自然节奏入手,以动作、语言、舞蹈、音乐游戏等方式进行锻炼,巧妙地将学生引进音乐学习领域,从中体会音乐的魅力。也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围绕一个热点的音乐话题为主题,积极地开展音乐活动,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主动学习能够更大程度地促进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唤醒和激发孩子身上潜在的优秀的东西,发现并鼓舞他,这是比教学内容更重要的东西,这些都需要老师全身心地去投入,去关注每个学生们的发展,因材施教,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全面而又快乐地成长。所以,在上音乐课时,老师要注重去发现知识中比较美和比较有意义的部分,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加入到音乐中,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并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养成了他们以欣赏的态度去生活。
基金项目:本人主持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G13156),主持阜阳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农村留守儿童音乐素质教育策略研究”(FJK15079)。
(作者介绍:焦迎春,安徽阜阳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