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精彩
注重实践活动是国际数学课程的一个趋势,在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精彩。
一、捕捉“生活素材”,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
照搬书本例题的时代已成为过去,高素质的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关于巧妙组织教材,把“活”的知识教给学生,把学生教“活”,尽管教材一再改革,但书上例题与日新月异的生活仍然存在着距离,致使学生一提到学习就认为一定是研究书本知识,做书上的练习,感觉和实际生活是两回事,让学生研究和自己距离甚远或不相干的事,学生不感兴趣,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提取材料,把生活中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在学生面前,让其观察生活、搜集信息,才能有效地激发其认知和冲突,促使他们自主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理解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我在教学时,经常对教材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一课时,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麦当劳的套餐打折来设计教学。
师:麦当劳的套餐打折了,你说买哪种最合算?
出示模拟广告1:套餐A(原价18.60元,现价10.00元)
套餐B(原价18.60元,现价11.00元)
套餐C(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
学生当然选择了套餐 A ,它下降得最多。
再出示模拟广告 2:套餐A(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
套餐B(原价14.60元,现价 9.20元)
套餐C(原价17.40元,现价11.50元)
问:现在买哪一种最合算?在数字的变化中,学生感到有的困惑,这时教师引导他们先算算再讨论交流。部分学生认为,套餐A价格下调了6.60元,下降的钱数最多,所以选择套餐A。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套餐A的原来价格最高,下降的幅度并不是最大。双方各执己见,学生在矛盾中迫切期待结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他们算一算下降了百分之几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此时再来教学“百分数的应用(一)”学生的兴趣就高涨了起来。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再现“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着、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练习”一课时,我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
师:佛靠金装,人靠衣装。陈老师今天亮相,换上新装,到商场买了套新衣。你们知道吗,陈老师买新衣还享受到商场的折扣优惠呢,(出示折扣卡),你说说陈老师享受到怎样的折扣优惠?
生看了老师出示的折扣卡汇报:老师享受到八五折的折扣优惠。
师:八五折表示什么?
生:表示现价是原价的85%。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揭题)
交流一下你从生活中获取的折扣信息。
生:前天我从某服装店经过,知道这服装店现正八折优惠。
生:我从网上得知机票原价1550元,打三折,
……
又如,在教学“比的应用”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六(3)班同学参加体育活动,一组有10人,二组有8人,三组有10人,四组有12人,体育老师有20条跳绳,怎样分配合理?”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争着汇报,积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又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其实,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即便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也能找到原型。如果我们把小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当作数学研究的对象,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尝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的力量,感受到数学的亲切,并且萌发主动学习和运用数学思维方式的动机。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创设导入情境,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激发其学习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促进课堂良好开端的形成。
三、回归“生活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华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辟叙述。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依托生活,返回生活,实践第一”。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熟练地应用。回归“生活空间”,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练习”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的应用情境:
“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购物经历长见识。
一套衣服,原价850元,打八八折。过了几天,我又到了这家店去,看到这套衣装原价1400元,打五五折。猜一猜,老师买了吗?
在数字的变化中,学生感到有的困惑。部分学生认为,这套西装的打的折扣更底了,现价会更便宜。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这套西装的打的折扣虽然更底了,但他把价格提高了,现价不一定会更便宜。双方各执己见,学生在矛盾中迫切期待结果,此时教师引导他们先算算再讨论交流、计算,学生很快找到答案。
于是学生带着激动兴奋的心情来进行探索,由于设计了这三个练习,就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又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四)”这一内容,学生理解了利息的意义,知道了利息计算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老师及时布置以下实践作业:(1)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到银行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2)通过网络、报纸等了解近期利率的调整变化情况及其调整变化的原因。(3)通过网络、报纸等了解利率税的调整变化情况及其调整变化的原因。(4)当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最合算?
以上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活动,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对利率、利息、纳税等理解极为深刻,并借此进行了思想教育,实现知识与育人的统一,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的魅力和作用。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学到的知识只有运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验证,才是最终的学习目的。通过这样与实际结合的应用情境,既促进学生用所学的“百分数”的知识计算出旅游费用,又在其中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百分数知识设计广告,学以致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一个重要资源,一笔宝贵的财富,让数学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精彩
注重实践活动是国际数学课程的一个趋势,在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精彩。
一、捕捉“生活素材”,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
照搬书本例题的时代已成为过去,高素质的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关于巧妙组织教材,把“活”的知识教给学生,把学生教“活”,尽管教材一再改革,但书上例题与日新月异的生活仍然存在着距离,致使学生一提到学习就认为一定是研究书本知识,做书上的练习,感觉和实际生活是两回事,让学生研究和自己距离甚远或不相干的事,学生不感兴趣,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提取材料,把生活中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在学生面前,让其观察生活、搜集信息,才能有效地激发其认知和冲突,促使他们自主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理解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我在教学时,经常对教材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一课时,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麦当劳的套餐打折来设计教学。
师:麦当劳的套餐打折了,你说买哪种最合算?
出示模拟广告1:套餐A(原价18.60元,现价10.00元)
套餐B(原价18.60元,现价11.00元)
套餐C(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
学生当然选择了套餐 A ,它下降得最多。
再出示模拟广告 2:套餐A(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
套餐B(原价14.60元,现价 9.20元)
套餐C(原价17.40元,现价11.50元)
问:现在买哪一种最合算?在数字的变化中,学生感到有的困惑,这时教师引导他们先算算再讨论交流。部分学生认为,套餐A价格下调了6.60元,下降的钱数最多,所以选择套餐A。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套餐A的原来价格最高,下降的幅度并不是最大。双方各执己见,学生在矛盾中迫切期待结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他们算一算下降了百分之几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此时再来教学“百分数的应用(一)”学生的兴趣就高涨了起来。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再现“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着、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练习”一课时,我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
师:佛靠金装,人靠衣装。陈老师今天亮相,换上新装,到商场买了套新衣。你们知道吗,陈老师买新衣还享受到商场的折扣优惠呢,(出示折扣卡),你说说陈老师享受到怎样的折扣优惠?
生看了老师出示的折扣卡汇报:老师享受到八五折的折扣优惠。
师:八五折表示什么?
生:表示现价是原价的85%。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揭题)
交流一下你从生活中获取的折扣信息。
生:前天我从某服装店经过,知道这服装店现正八折优惠。
生:我从网上得知机票原价1550元,打三折,
……
又如,在教学“比的应用”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六(3)班同学参加体育活动,一组有10人,二组有8人,三组有10人,四组有12人,体育老师有20条跳绳,怎样分配合理?”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争着汇报,积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又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其实,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即便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也能找到原型。如果我们把小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当作数学研究的对象,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尝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的力量,感受到数学的亲切,并且萌发主动学习和运用数学思维方式的动机。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创设导入情境,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激发其学习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促进课堂良好开端的形成。
三、回归“生活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华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辟叙述。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依托生活,返回生活,实践第一”。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熟练地应用。回归“生活空间”,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练习”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的应用情境:
“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购物经历长见识。
一套衣服,原价850元,打八八折。过了几天,我又到了这家店去,看到这套衣装原价1400元,打五五折。猜一猜,老师买了吗?
在数字的变化中,学生感到有的困惑。部分学生认为,这套西装的打的折扣更底了,现价会更便宜。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这套西装的打的折扣虽然更底了,但他把价格提高了,现价不一定会更便宜。双方各执己见,学生在矛盾中迫切期待结果,此时教师引导他们先算算再讨论交流、计算,学生很快找到答案。
于是学生带着激动兴奋的心情来进行探索,由于设计了这三个练习,就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又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四)”这一内容,学生理解了利息的意义,知道了利息计算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老师及时布置以下实践作业:(1)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到银行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2)通过网络、报纸等了解近期利率的调整变化情况及其调整变化的原因。(3)通过网络、报纸等了解利率税的调整变化情况及其调整变化的原因。(4)当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最合算?
以上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活动,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对利率、利息、纳税等理解极为深刻,并借此进行了思想教育,实现知识与育人的统一,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的魅力和作用。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学到的知识只有运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验证,才是最终的学习目的。通过这样与实际结合的应用情境,既促进学生用所学的“百分数”的知识计算出旅游费用,又在其中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百分数知识设计广告,学以致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一个重要资源,一笔宝贵的财富,让数学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