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06-01
语文教材内的文学课文作为语言艺术作品,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语文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关注课堂的主人——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和精神世界的建构。有人说,“任何艺术欣赏,都离不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挖掘课文内的可供联想和想象的材料进行对接移植,延伸拓展教学内容的欣赏过程,拉长学生情感体验,用想象创造的形象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有意留下些艺术空白,有意省略去某些部分,以突出其他部分。为了突出作品中的关键部分,总是有意无意地用休止、隐蔽、空缺、中断、等方式,留下一些空白,给人一种奇妙新鲜的感受,让读者驰骋想象有可能进入作品的艺术天地。从某种程度说,语文教学研读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和想像来填补这些艺术空白的方式与作者作品对话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寻找到文本的空白点,选择有效的联想起点,使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与文本中已经呈现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相呼应,从而深化他们对人物、主题的感受和认识。
一、补出文中人物空白
人物形象无疑是文本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作者将自我的情感融注在笔下的主要人物身上,但文本作者却有意隐藏主要人物,需要我们调动联想和想像补出文中空白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文本的真实意义。
1.补出诗歌中人物形象
诗歌因其形式限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多有含糊,给想象留下了大片的空间。《天净沙 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诗眼是“夕阳西下”,这句既点明了抒情主人公情感发生的时间,又渲染了上面三句的景物特征。枯藤、老输、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作者所选择的种种景物,无不与主人公情感相关,尤其是“瘦马”,更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教师在授课时要是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像,问:想像一下,马为什么瘦呢?于是,学生会说:马瘦是因为吃不饱睡不足,因为整体奔波劳碌不得安宁,因为不适应不同地方的水土天气,因为主人赶路得紧跑累了,因为可能生病了还没得休息继续跑路……教师在学生的回答后追问:那么骑在这匹瘦马上的人的形象是怎样的?这时学生生头脑中便会出现一个长期飘零,疲劳饥饿,而形容憔悴,表情疲倦,身心疲惫的游子形象。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想像完成很好的实现了对作品的情感的理解和共鸣,深化了注意的认识和感受。
2.补出小说中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一些陪衬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对文章的主题表现是很有有力度的。例如在《范进中举》中的张静斋这个人物有对他的穿着描写并没有对他的外貌进行刻画,有对他的语言描写却没有神态描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补出这个人物的长相、到范进家说话的神情以及他的心理活动。张静斋的形象有力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也暗示了范进中举后也将会是这样的一幅嘴脸,文章的讽刺效果也更强烈了。
二、补出文中情节空白
在情节的发展中,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愈来愈鲜明。有些文本为了摆脱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运用插叙,加上叙事中必要的补充与交代,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完整、充实、具体;而文章的思路,在保持原有中心线索不受干扰的前提下,能多层次第展开一些侧面,变得更加丰满。这样,插叙部分的情节在文本中就产生了空白。教学时,选择好立足点,想像丰满空白的情节,能够使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更全面更丰满。
1.补出插叙略写情节
文学作品中有些插叙的内容经由别人叙出,对于主人公的具体活动只是一语带过。教学时候可以紧抓主人公的线索,补出省略的情节,这样人物的形象更加的全面,对文章主题的揭示更有力度。
2.补充主线略写情节
一些文章作者在表达是时候,有意突出某些重点部分表达情感,对于主线发展中的一些情节省略描述,留有余地给读者想象。
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作者在叙写阿长事件之买《三海经》时,详写了自己对《三海经》的渴慕之情和得到此书后开始收集其他书的情形,对于阿长如何买《三海经》采用了略写的方式让读者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像阿长买《山海经》的情节,让学生想像只字不识的阿长在书铺里会如何用“三哼经”的称谓询问书的所在,从而理解鲁迅对阿长买到《山海经》时震悚的感觉以及对阿长深深的敬意。
三、补出文中人物语言
文学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常常需要我们驻足咀嚼品味,而作者的情感倾向也蕴涵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对话立足点,拉长学生的体验可以更好的人文教育的效果。
1.补出言外之意
文学作品里面有的言语是含蓄的,读者在阅读时有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但大体的意思是相似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在这些细节处让学生想象人物的言外之意,还原情境,感觉文中人物的内心思想。
比如在上《斑羚飞渡》一文时,有老师就设计将镰刀头羊三声“咩”的“斑羚语”翻译成“人语”想像镰刀头羊说的是什么?我们来看学生的回答:第一声哀咩的意思有:(1)大家千万别过来,危险!(2)“别过来,我们跳不过去!”(3)“对不起啊,我也没有别的办法。”(4)“天啊,我真的是无能为力了”。(5)“别过去,危险!”(6)“你会摔死的!”(7)“你快回来!危险!” (8)“你快回来,我想到办法了!”(9)“你回来!大家分成两列纵队!”(10)“为了我们的种族得以生存,你们站过来!”(11)“为了我们的种群能生存下去,我们必须还要有人牺牲!请你们站出来吧!”(12)“做牺牲的一拨不够,你们看怎么办?”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谈谈在这些动物身上获得的启示,学生顺理成章地回答:(1)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2)我们要爱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就像老斑羚一样默默的为我们付出。(3)我们要像那只头羊一样在困难面前镇定勇敢,临危不惧。(4)我们应学习斑羚那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这样的形象化的教学,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可见一斑。
2.补充内心表白
有一些文章在表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的时候,用人物的神态、动作细节等进行表现,对于最能直接表现人物感想的语言描写却是留白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补出人物的对话语言直接抒情,既可以衔接前文的情节,也可以表达读者读后的感觉,其感染人的效果极好。
结论:“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雨果 法国作家)语文课堂如果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在文本创造的艺术景象中,拉长他们的情感体验,那么我们的课堂会擦亮更多闪亮的双眸,碰撞出更多惊奇的发现,震颤更多灵动的心弦,点燃更多热爱文字的心灵之灯,也将建构起学生审美的精神世界。
语文教材内的文学课文作为语言艺术作品,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语文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关注课堂的主人——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和精神世界的建构。有人说,“任何艺术欣赏,都离不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挖掘课文内的可供联想和想象的材料进行对接移植,延伸拓展教学内容的欣赏过程,拉长学生情感体验,用想象创造的形象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有意留下些艺术空白,有意省略去某些部分,以突出其他部分。为了突出作品中的关键部分,总是有意无意地用休止、隐蔽、空缺、中断、等方式,留下一些空白,给人一种奇妙新鲜的感受,让读者驰骋想象有可能进入作品的艺术天地。从某种程度说,语文教学研读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和想像来填补这些艺术空白的方式与作者作品对话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寻找到文本的空白点,选择有效的联想起点,使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与文本中已经呈现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相呼应,从而深化他们对人物、主题的感受和认识。
一、补出文中人物空白
人物形象无疑是文本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作者将自我的情感融注在笔下的主要人物身上,但文本作者却有意隐藏主要人物,需要我们调动联想和想像补出文中空白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文本的真实意义。
1.补出诗歌中人物形象
诗歌因其形式限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多有含糊,给想象留下了大片的空间。《天净沙 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诗眼是“夕阳西下”,这句既点明了抒情主人公情感发生的时间,又渲染了上面三句的景物特征。枯藤、老输、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作者所选择的种种景物,无不与主人公情感相关,尤其是“瘦马”,更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教师在授课时要是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像,问:想像一下,马为什么瘦呢?于是,学生会说:马瘦是因为吃不饱睡不足,因为整体奔波劳碌不得安宁,因为不适应不同地方的水土天气,因为主人赶路得紧跑累了,因为可能生病了还没得休息继续跑路……教师在学生的回答后追问:那么骑在这匹瘦马上的人的形象是怎样的?这时学生生头脑中便会出现一个长期飘零,疲劳饥饿,而形容憔悴,表情疲倦,身心疲惫的游子形象。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想像完成很好的实现了对作品的情感的理解和共鸣,深化了注意的认识和感受。
2.补出小说中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一些陪衬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对文章的主题表现是很有有力度的。例如在《范进中举》中的张静斋这个人物有对他的穿着描写并没有对他的外貌进行刻画,有对他的语言描写却没有神态描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补出这个人物的长相、到范进家说话的神情以及他的心理活动。张静斋的形象有力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也暗示了范进中举后也将会是这样的一幅嘴脸,文章的讽刺效果也更强烈了。
二、补出文中情节空白
在情节的发展中,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愈来愈鲜明。有些文本为了摆脱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运用插叙,加上叙事中必要的补充与交代,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完整、充实、具体;而文章的思路,在保持原有中心线索不受干扰的前提下,能多层次第展开一些侧面,变得更加丰满。这样,插叙部分的情节在文本中就产生了空白。教学时,选择好立足点,想像丰满空白的情节,能够使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更全面更丰满。
1.补出插叙略写情节
文学作品中有些插叙的内容经由别人叙出,对于主人公的具体活动只是一语带过。教学时候可以紧抓主人公的线索,补出省略的情节,这样人物的形象更加的全面,对文章主题的揭示更有力度。
2.补充主线略写情节
一些文章作者在表达是时候,有意突出某些重点部分表达情感,对于主线发展中的一些情节省略描述,留有余地给读者想象。
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作者在叙写阿长事件之买《三海经》时,详写了自己对《三海经》的渴慕之情和得到此书后开始收集其他书的情形,对于阿长如何买《三海经》采用了略写的方式让读者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像阿长买《山海经》的情节,让学生想像只字不识的阿长在书铺里会如何用“三哼经”的称谓询问书的所在,从而理解鲁迅对阿长买到《山海经》时震悚的感觉以及对阿长深深的敬意。
三、补出文中人物语言
文学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常常需要我们驻足咀嚼品味,而作者的情感倾向也蕴涵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对话立足点,拉长学生的体验可以更好的人文教育的效果。
1.补出言外之意
文学作品里面有的言语是含蓄的,读者在阅读时有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但大体的意思是相似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在这些细节处让学生想象人物的言外之意,还原情境,感觉文中人物的内心思想。
比如在上《斑羚飞渡》一文时,有老师就设计将镰刀头羊三声“咩”的“斑羚语”翻译成“人语”想像镰刀头羊说的是什么?我们来看学生的回答:第一声哀咩的意思有:(1)大家千万别过来,危险!(2)“别过来,我们跳不过去!”(3)“对不起啊,我也没有别的办法。”(4)“天啊,我真的是无能为力了”。(5)“别过去,危险!”(6)“你会摔死的!”(7)“你快回来!危险!” (8)“你快回来,我想到办法了!”(9)“你回来!大家分成两列纵队!”(10)“为了我们的种族得以生存,你们站过来!”(11)“为了我们的种群能生存下去,我们必须还要有人牺牲!请你们站出来吧!”(12)“做牺牲的一拨不够,你们看怎么办?”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谈谈在这些动物身上获得的启示,学生顺理成章地回答:(1)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2)我们要爱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就像老斑羚一样默默的为我们付出。(3)我们要像那只头羊一样在困难面前镇定勇敢,临危不惧。(4)我们应学习斑羚那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这样的形象化的教学,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可见一斑。
2.补充内心表白
有一些文章在表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的时候,用人物的神态、动作细节等进行表现,对于最能直接表现人物感想的语言描写却是留白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补出人物的对话语言直接抒情,既可以衔接前文的情节,也可以表达读者读后的感觉,其感染人的效果极好。
结论:“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雨果 法国作家)语文课堂如果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在文本创造的艺术景象中,拉长他们的情感体验,那么我们的课堂会擦亮更多闪亮的双眸,碰撞出更多惊奇的发现,震颤更多灵动的心弦,点燃更多热爱文字的心灵之灯,也将建构起学生审美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