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05-01
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ICT)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进入到Web2.0的移动互联的“微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访谈、微媒体、微文明、微学习等“微”概念正在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微课程,是一个近几年来继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性软件之后风靡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已逐渐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并伴随着“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
一、当前微课程制作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新的“课堂”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新的课程资源类型。越来越多的微课程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程的制作并不仅仅一个技术开发过程,更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的教学设计方法指导下进行了一项创造性工作,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教师)。没有教师精心教学设计理念支持下的微课程作品,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外表华丽、中看不中用的精美“视频式课件”,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课堂的“翻版”或“束缚”。当前微课程制作过程中的误区主要有:相当多教师对微课程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仅学到微课程的“外表”(微波、短、小)而没有掌握其“精华”(一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一对一”高效学习的课程)。如部分老师开发的微课程基本等同于“课例片段”(从传统一整节课例中截取一段)、“微型视频”(只是视频时间短但内容发散、主题不聚焦)、“微型讲座”(以教师大头像为主不考虑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的灌输式传递式讲座),或者是“浓缩课”(把一节40分钟的传统课压缩10分钟内的微课程,内容和环节一个不少,只是去掉思考、自学和互动时间)。此外,许多教师把更多重心放在微课程制作技术上,如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拍摄(强调双机或多机拍摄、甚到采用昂贵的智能自动录播系统),强调视频声音和画面的精美,编辑时间和精力投入过多,甚至把师生的全程对话都打上字幕,而对微课程的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却重视不足,导致微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不佳。
二、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
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微课程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微课程程的设计关键是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进行设计,这样才能产生符合“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微课程设计制作理念,确保微课程程能够适满足学习者的实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下面谈谈微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和注意事项。
(1)内容设计——知识点的微型化处理
第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微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反映了微课程是要集中表现或传递给学习对象什么样的内容(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制成微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尽量选取那些有学生通过自学理解不了、具有较大教育教学价值且相对简短又完整的知识内容。必要时教师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修改和重组,使其教学内容更精简又完整、教学目标聚集又单一、教学形式策略多元、表现方式多样化,使其更适合微课程的方式来表达。我们以世界最著名的童话故事为例,探讨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看看美国教师对该童话故事的讲解中运用的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
第二,教学内容的微处理。在选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而要对其进行微处理。根据微课程时长短、知识粒度小的特点,在内容分割上,把课程分割为不同的教学过程。分别是:一揭题设问,激趣导入;二切入主题,逐步推进,引发思考。美国教师给学生看了后,并不是关注于故事情结的惊险与复杂,而是依次提出了五个问题(假设性问题及故事中出现的事实性问题),然后引导孩子们对故事情结的回味、展开讨论(合理想象、发散思维)、启发引导、概括提升;并多次向学习者提问“这样讲故事,老师又在关注什么?”“这个故事,老师还能怎么讲?”,让学习者在观看微课程时既能身临其境又能触动身心,引发同步思考。
(2)媒体设计——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
媒体设计决定微课程最终的表现形式,其优劣性直接决定了微课程的质量。目前微课程视频的媒体呈现形式多样,分别有摄制型微课程,有录屏型微课程,软件合成式微课程以及混合式微课程。笔者认为,该微课程更倾向于视听演示,择优选用了软件合成式,即“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PPT”的制作组合。用屏幕录制软件可以完整地录制PPT课件的内容(包括教师的同步讲解、操作过程、背景音乐等),在准备精心设计的PPT课件后,只需设置好音频和摄像头、屏幕像素、灯光设计、环境调适、熟悉讲稿、理清思路等准备工作后,教师只需要按一下“录制键”就可以完成微课程视频的自动录制。对部分细节,如间隔太长,时间太短,字幕标题、声音处理、画面镜头变化等问题,可以在该软件中编辑修改,最后合成输出教学视频。
(3)可用性设计——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境感染力
可用性设计源于设计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指企业为客户提供Web及Web-based产品情绪情感体验设计的流程和方法。在国内,顾小清(2009)等人也提出了微型移动学习的可用性设计研究,他们认为,“对于微型移动学习的设计,除了考虑内容、媒体的设计之外,还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对其可用性进行设计”。
微课程作为在线教学视频,也需要满足在线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情感体验。尤其是现今信息时代,数字化教育资源已颇为丰富,要提高微课程的应用程度,必然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提高重视可用性设计的意识。一是巧妙设计情景性的教学活动,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微课程从最初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资源类型,随着我国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逐步运用到中小学和高校“翻转课堂”“慕课”“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教学改革项目中,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程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程”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程的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程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ICT)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进入到Web2.0的移动互联的“微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访谈、微媒体、微文明、微学习等“微”概念正在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微课程,是一个近几年来继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性软件之后风靡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已逐渐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并伴随着“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
一、当前微课程制作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新的“课堂”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新的课程资源类型。越来越多的微课程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程的制作并不仅仅一个技术开发过程,更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的教学设计方法指导下进行了一项创造性工作,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教师)。没有教师精心教学设计理念支持下的微课程作品,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外表华丽、中看不中用的精美“视频式课件”,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课堂的“翻版”或“束缚”。当前微课程制作过程中的误区主要有:相当多教师对微课程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仅学到微课程的“外表”(微波、短、小)而没有掌握其“精华”(一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一对一”高效学习的课程)。如部分老师开发的微课程基本等同于“课例片段”(从传统一整节课例中截取一段)、“微型视频”(只是视频时间短但内容发散、主题不聚焦)、“微型讲座”(以教师大头像为主不考虑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的灌输式传递式讲座),或者是“浓缩课”(把一节40分钟的传统课压缩10分钟内的微课程,内容和环节一个不少,只是去掉思考、自学和互动时间)。此外,许多教师把更多重心放在微课程制作技术上,如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拍摄(强调双机或多机拍摄、甚到采用昂贵的智能自动录播系统),强调视频声音和画面的精美,编辑时间和精力投入过多,甚至把师生的全程对话都打上字幕,而对微课程的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却重视不足,导致微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不佳。
二、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
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微课程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微课程程的设计关键是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进行设计,这样才能产生符合“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微课程设计制作理念,确保微课程程能够适满足学习者的实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下面谈谈微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和注意事项。
(1)内容设计——知识点的微型化处理
第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微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反映了微课程是要集中表现或传递给学习对象什么样的内容(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制成微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尽量选取那些有学生通过自学理解不了、具有较大教育教学价值且相对简短又完整的知识内容。必要时教师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修改和重组,使其教学内容更精简又完整、教学目标聚集又单一、教学形式策略多元、表现方式多样化,使其更适合微课程的方式来表达。我们以世界最著名的童话故事为例,探讨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看看美国教师对该童话故事的讲解中运用的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
第二,教学内容的微处理。在选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而要对其进行微处理。根据微课程时长短、知识粒度小的特点,在内容分割上,把课程分割为不同的教学过程。分别是:一揭题设问,激趣导入;二切入主题,逐步推进,引发思考。美国教师给学生看了后,并不是关注于故事情结的惊险与复杂,而是依次提出了五个问题(假设性问题及故事中出现的事实性问题),然后引导孩子们对故事情结的回味、展开讨论(合理想象、发散思维)、启发引导、概括提升;并多次向学习者提问“这样讲故事,老师又在关注什么?”“这个故事,老师还能怎么讲?”,让学习者在观看微课程时既能身临其境又能触动身心,引发同步思考。
(2)媒体设计——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
媒体设计决定微课程最终的表现形式,其优劣性直接决定了微课程的质量。目前微课程视频的媒体呈现形式多样,分别有摄制型微课程,有录屏型微课程,软件合成式微课程以及混合式微课程。笔者认为,该微课程更倾向于视听演示,择优选用了软件合成式,即“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PPT”的制作组合。用屏幕录制软件可以完整地录制PPT课件的内容(包括教师的同步讲解、操作过程、背景音乐等),在准备精心设计的PPT课件后,只需设置好音频和摄像头、屏幕像素、灯光设计、环境调适、熟悉讲稿、理清思路等准备工作后,教师只需要按一下“录制键”就可以完成微课程视频的自动录制。对部分细节,如间隔太长,时间太短,字幕标题、声音处理、画面镜头变化等问题,可以在该软件中编辑修改,最后合成输出教学视频。
(3)可用性设计——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境感染力
可用性设计源于设计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指企业为客户提供Web及Web-based产品情绪情感体验设计的流程和方法。在国内,顾小清(2009)等人也提出了微型移动学习的可用性设计研究,他们认为,“对于微型移动学习的设计,除了考虑内容、媒体的设计之外,还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对其可用性进行设计”。
微课程作为在线教学视频,也需要满足在线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情感体验。尤其是现今信息时代,数字化教育资源已颇为丰富,要提高微课程的应用程度,必然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提高重视可用性设计的意识。一是巧妙设计情景性的教学活动,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微课程从最初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资源类型,随着我国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逐步运用到中小学和高校“翻转课堂”“慕课”“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教学改革项目中,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程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程”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程的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程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