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粮”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eblogicdownl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甘肃籍作家丁颜创作的《有粮之家》,将小说的故事背景设立在边城藏地。因而小说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藏地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小说的宗教性特征。小说的宗教性主要表现在宗教性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对战争苦难内核的探讨以及小说“粮”的隐喻性特征三个方面。丁颜对于小说的宗教性的阐释,表现了她寻找个人对于苦难所应采取的生活方式,以及她渴望通过宗教来反拨一些畸形现代精神的尝试。此外,小说在叙事上采取双线并行、古今交织的手法,语言上则具有散文化的特性。
  关键词:宗教 苦难 信仰 有粮之家
  宗教因素在现当代文学中呈现的例子早已屡见不鲜,较早的就有周作人、俞平伯、许地山等人,引宗教元素入散文、小说,但所引的宗教无非还是传统的佛老与基督。自新时期文学以来,张承志、霍达等人的小说探索,使得伊斯兰教开始涌入人们的视野,并随之也涌现出一批利用宗教来写作小说的作家,甘肃作家丁颜就是其中一个,而其作品当中最具宗教性的莫过于 《有粮之家》。在《有粮之家》中,她将小说的叙述场设置在边城藏地——不为众人所知的地方,又引抗战为背景,以伊斯兰宗教文化为依托,循循展开边城藏地的生死悲歌。
  一、宗教性的历史叙事
  (一)宗教性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
  “文化心理结构”这一认知范式,最早是由我国著名美学家思想家李泽厚先生在他早期发表的学术论文《孔子再评价》 当中提出,用陈连锦与陈江平的话来说 “文化心理结构,是指文化作用于人的心理而构成某种理性框架、构架与形式,文化融化、积淀、内化与凝聚在人的心理之中而构成人的心理的深层结构”a。也就是个体长期处于某种文化之下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审美心理机制,这种机制也成为引导人们行动的价值准则与规范。那么在小说《有粮之家》当中,这种文化就表现为宗教。
  作者在小说文本的开篇就将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了1935年的边城藏地,这个城市在一开始的描绘当中似乎就是一个世外桃源的模样,城里的一切都被表现得特别美好,屋舍俨然,百姓安居,店铺林立,与城外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边城的文化中心无疑是清真寺,文中对清真寺的描写充满了圣洁与崇高,清真寺是这座城市文化交流的纽带,是传承百年的“教育、协商、传承的中心,引导着价值观、情怀、志向、审美的走向”b,足以显示出清真寺于边城文化的重要性。自明朝而来,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伊斯兰文化显然已成为边城人们内心重要的文化体认,并指导着人们的价值实践。因而,在和平年代,有如粮商李恒昌的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办教育;战乱年代里,又有李盛的责任担当,与文化的薪火传递的坚守,马忠良阿婆收养茉莉的义无反顾;纵使污点人物——从小妾沦为暗娼的玉凤也能给予茉莉一饭之恩。
  (二)战争苦难内核的宣告
  战争与苦难是《有粮之家》的外在形态,其中尤其以苦难的表现形式占据了巨大的篇幅——饥馑。饥饿与战争看似没有什么关系,然而深究饥荒战乱的源头,我们看到的依旧是战争。战争使得民众流离失所。没有战争,就不会有兵匪,即使发生饥荒也不会如此严重。作者通过宗教“众生平等”看到了战争的内核,并运用大量的暗示,试图引导读者接受这样的观念。作者的主人公设置就带有这样的意图,小说主人公茉莉是一个混血儿,在“千百年来‘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c观念的倾轧下,以及在中国这样的乡土社会当中,血缘与地缘基本上是合一的,“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关系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右卑,南尊北卑,这是血缘上的坐标”d。然而,茉莉的身份却包含着两种血缘区位,这两种血缘区位的矛盾性,也就使得她在血缘区位上迷失,这也就造成她“双重他者”的身份归属。因而,她必然不能真正被当前所在的社会所认同。这也就使得茉莉对于这种价值观念产生了更深的追问“:为什么她活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就是在这样互相鄙视、嫌弃、看不起。都是相同的人,为什么不能像花园里所有的花一样,谁也不讨厌谁……”e 从她的追问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大的历史性特征,超越了血緣血统,而呈现出更大的普遍性,已经开始从群体的血统观跨越到了个体的价值观。而这些体悟自然也是从伊斯兰教的宗教教义当中生发出来的。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茉莉自身的迷茫。以至于使她对于这种价值观念的看法从外观,转向自身,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后,她看到了自己内心当中也存在着对自身血统的厌恶。尤其是当她与马忠良结婚后的一段对话,显示出茉莉自身民族歧视、门第观念的根深蒂固,依然需要宗教来加以疗救。
  (三)粮的隐喻性
  小说当中“粮食”一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的题目是“有粮之家”,然而小说当中大部分的时间却是“无粮之家”,“粮”似乎承当了两个维度的意义性:物质与精神。首先,粮不可避免地成为是人们生存的物质基础,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当中,粮无疑是最硬的通货。在小说当中到了饥荒严重的时候,粮食竟然涨到了五银圆一斤,以至于后来玉凤的一个白面馒头竟然成了最令人钦羡的大餐,粮食已然成为苦难本身的救济者,被抬高到一个至高之位。当活着成为一种奢侈的时候,粮食无疑是最珍贵的奢侈品。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无论在“有粮”还是“无粮”的时候,人们都怀揣着一种更为珍贵的信念。这种信念就是比“有形之粮”更为珍贵的“无形之粮”,而这种信念是由宗教所孕育出来的。李恒昌的大殿藏粮的行为就带有这样一种宗教性的信念,藏粮不仅是李恒昌未雨绸缪的表现,更是一种救人于水火的大任所在,而这种精神显然为养子李盛所继承,在民众急需粮食的时候,李盛没有独吞粮食,度过饥荒,而是开仓售粮,纵使亏本也要让民众有粮可吃。李恒昌在藏粮时使藏粮的主仓与大殿的柱子相连,也带有鲜明的宗教性色彩,大殿倒而主仓出,显然也是宗教文化济世救人的体现与象征。
  二、宗教苦难的审美意义
  苦难与宗教似乎是分不开的两者,宗教通常产生于受难,正是因为受难,人的精神才得以高扬与抒发。新时期以来,产生了一大批伤痕、反思文学,否定苦难来弘扬被苦难所压抑的东西,苦难成为这些作家自我英雄化的工具,虽然丁颜的《有粮之家》也写苦难,但是这种苦难并非是用来弘扬被压抑的某种人性的欲求,也不是意在劝人信教,而是意在对苦难进行深入的思索从而探讨出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生理念,通过这些人生理念来实现个人的精神朝圣。
其他文献
摘 要: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罗斯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农奴制度深恶痛绝的屠格涅夫创作了许多反农奴制的作品,同时爱情的主题在他的小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家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了封建压迫下爱情终难逃悲剧的社会制度,其中篇小说《初恋》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本文对这部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探究,剖析其行为表现背后别具匠心的意蕴,展示出受时代与阶级局限性的一场畸恋的悲哀以及贯穿始终的反抗意识。  
摘 要:乡土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 是西部乡土文化的缩影,近年来伴随影视改编重新为人们熟知。影视作品所呈现出的乡村形象、乡土中所蕴含的地方特色和民风民俗,都是我们触摸与理解西部乡土的重要途径,然而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过程之中,不免存在着基于区域或时代的隔离、文学与荧幕之间距离以及影视需要迎合市场等方面的因素而产生的误读,本文从乡土原貌与深层内涵出发,分析与矫正这些误读之处。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摘 要:《致命ID》是一部惊悚片,但它同时又是一部有关心理学的著名影片,它讲述了一个患有人格分裂症的杀人犯内心中十几个人格的互相争斗,以及现实中法律对这样的杀人犯的处理方式和后果。影片只有短短一个半小时,但是却足够发人深思。是什么创造了这个悲剧的人格分裂杀人犯、罪恶人格的错误是否能够随着他的消失而被原谅、是否可以判定人格分裂者的某个人格真正消失了,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摘 要: 刘梦苇作品中的爱情书写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爱而不得”的爱情模式、“非爱即死”的爱情选择背后折射出刘梦苇自己的爱情观。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唯爱主义者,在爱的火里尽情地燃烧着年轻的生命。  关键词:刘梦苇 爱 生命  “爱”是刘梦苇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沈从文先生曾说:“读梦苇的诗想起那个‘爱’字。”爱情诗无疑是刘梦苇诗歌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部分。除诗歌写作外,在他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和
摘 要: 米勒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农民画家,他的绘画题材多以农民的日常生活为主。此文从米勒的《喂食》 《拾穗者》《嫁接树木的农夫》等作品去分析他艺术中的人民性,去剖析他作品中的人物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他们各自的精神世界。米勒立足于农民生活的贫困、农民生活的平凡以及农民生活的伟大,表现出了对于农民的关怀以及艺术家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米勒 人民性 农民  在1848到1870年期间的欧洲,有一个画派以
摘 要: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时间在“更定”后的夜里,事隔十多年后通过回忆记下这件事,画面不是漆黑一片,而是有悖常理的“上下一白”。这并非记忆的遗忘或断层,而是体现了他独特的美学追求:在天地混沌一片的白色中实现心灵的逃避,达到忘我,与自然融合为一;同时超越了经验世界“上下一黑”的体验,回归生命的初始颜色,“白”是全色也是无色,是过渡与等待,是救赎与回归,是趋向纯净、大繁至简,反映其在“繁华靡丽,过眼
摘 要:孔锐常常透过医生的视角关怀个体生命,呈现对当代社会较独特的审视角度,许多故事蕴含强烈的伦理意味,体现作者对伦理问题的关注。而作者对伦理的书写与对伦理困境的呈现,显示作者悲悯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人性关怀,构成孔锐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孔锐 伦理书写 伦理困境 人性关怀  孔锐虽为口腔科医生,却在业余从事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创作,其作品充满人间温情与生命关怀,并持续挖掘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人
摘 要:北宋法常禅师《渔父词》是一首广为传诵的绝妙禅词。此词是一个宗门高僧毕其一生的修为功力和生命体验的真实反映,包含了高远的人生境界和深远的审美意蕴。全词运用了象征、典故、倒装等文学修辞,把个人的特殊体验和抽象的禅家哲理转换成审美意象空间,构造了迥出常伦的独特美学意境,成为“哲理词”的典范作品。  关键词:法常 《渔父词》 禅词 “楞严心境”  一些具有特殊意味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生
摘要:在成名作《局外人》中,加缪塑造了一个“荒诞的人”默尔索,这是著名的局外人形象。在默尔索身上集中体现了荒诞的社会环境与人对生命本真追求之间的深刻矛盾,蕴含了加缪思想中核心的荒诞意识,这一人物形象的行为与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加缪所主张的对荒诞进行反抗的精神与思想。  关键词:《局外人》 荒诞 反抗 社会 个体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其中塑造的“局外人”形象深刻地体现了加缪思想中的核心意
摘要:辛陞的诗文集《寒香馆遗稿》中,有不少丰富的社会内容,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充溢着明亡后的悲痛与对民生疾苦的同情的作品,体现出鲜明的写实性。本文从这些作品入手,对作品中涉及的内容展开论述,分析他的作品中的写实性及其成因。  关键词:辛陞 《寒香馆遗稿》 写实性  所谓写实性,“就是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强调历史具体性与客观性。它要求作家客观地冷静地观察、分析和研究并审美地反映社会现实,按照‘生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