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9月,部编高中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在多省推进,该套教科书容量大,涉及的历史概念多,学生理解难。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进行教材整合,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学习,是目前中学历史课堂亟需解决的难题。将布罗代尔的历史时段理论应用于教学,不失为一种解决路径。遵循这一思路,教师采用主题式教学,在学生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中时段等更宽泛的尺度内,从更高层面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对历史形成整体的认识。本文试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讨论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梳理教材逻辑,确立教学主题
年鉴学派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长时段:历史和社会科学》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历史时段理论,主张将人类历史划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1],分别对应“结构”、“局势”、“事件”概念,认为经济、社会史等史学研究需要中时段、长时段等宽广的尺度。《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涵盖了东周(前770—前221年)五百余年的历史,时间与空间跨度大,涉及众多历史概念与历史事件,学生学习难度较高。课标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2]本课学习中,如果过于关注射王中肩、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具体事件,容易被困在碎片化的藩篱中,需从商周分封制以来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确立的这个较长时段,考量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的重大事件对后世二千多年地方治理架构的历史价值。
仔细分析本课的4个子目,逻辑清晰,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依据课标要求,整合出本课核心概念为“治理理念”。将本课的逻辑关系解释为:商周血缘宗法的传统治理理念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坐大、外族入侵、经济发展等因素而面临巨大挑战。在分裂与动荡的时代环境下,士阶层与统治者各自思考,谋求新的治理方略。士阶层对于治理理念的讨论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统治者则将法家治理理念付诸于实践,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生。在春秋战国五百年混乱无序的历史中,始终暗含着统一的趋势。由此,本课的主题确立为:从春秋战国治理理念的转变看该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二、问题情境导入,考量时代变迁
“治理理念”是由古至今统治者乃至各阶层关注与重视的政治思想。上古自夏朝建立以来,统治者就基于自身利益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治理理念。而中国古代历史上关于治理理念的争辩也层出不穷。因此,本课的导入用秦始皇三十四年时博士淳于越与丞相李斯关于国家治理理念的争辩引入,让学生了解历史上不仅是秦朝,春秋战国时期也发生过关于治理理念的思想碰撞,即后世所称的“百家争鸣”。同时,结合时间轴思考: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的历史中,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其历史发展呈现出怎么样的历史趋势?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春秋战国变法运动与百家争鸣的历史贡献。
本课核心概念不仅引用权威著作定义是“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和不同人物关于国家和社会制度而提出的理想、理论、方针和政策”[3],更多的是结合教科书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治理理念的讨论与实践,是时代巨变之下,各阶层面对巨大的生存挑战,或主动或被动的应对现实问题的体现。
首先选用教材中“射王中肩”与刘向《
一、梳理教材逻辑,确立教学主题
年鉴学派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长时段:历史和社会科学》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历史时段理论,主张将人类历史划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1],分别对应“结构”、“局势”、“事件”概念,认为经济、社会史等史学研究需要中时段、长时段等宽广的尺度。《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涵盖了东周(前770—前221年)五百余年的历史,时间与空间跨度大,涉及众多历史概念与历史事件,学生学习难度较高。课标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2]本课学习中,如果过于关注射王中肩、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具体事件,容易被困在碎片化的藩篱中,需从商周分封制以来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确立的这个较长时段,考量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的重大事件对后世二千多年地方治理架构的历史价值。
仔细分析本课的4个子目,逻辑清晰,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依据课标要求,整合出本课核心概念为“治理理念”。将本课的逻辑关系解释为:商周血缘宗法的传统治理理念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坐大、外族入侵、经济发展等因素而面临巨大挑战。在分裂与动荡的时代环境下,士阶层与统治者各自思考,谋求新的治理方略。士阶层对于治理理念的讨论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统治者则将法家治理理念付诸于实践,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生。在春秋战国五百年混乱无序的历史中,始终暗含着统一的趋势。由此,本课的主题确立为:从春秋战国治理理念的转变看该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二、问题情境导入,考量时代变迁
“治理理念”是由古至今统治者乃至各阶层关注与重视的政治思想。上古自夏朝建立以来,统治者就基于自身利益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治理理念。而中国古代历史上关于治理理念的争辩也层出不穷。因此,本课的导入用秦始皇三十四年时博士淳于越与丞相李斯关于国家治理理念的争辩引入,让学生了解历史上不仅是秦朝,春秋战国时期也发生过关于治理理念的思想碰撞,即后世所称的“百家争鸣”。同时,结合时间轴思考: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的历史中,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其历史发展呈现出怎么样的历史趋势?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春秋战国变法运动与百家争鸣的历史贡献。
本课核心概念不仅引用权威著作定义是“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和不同人物关于国家和社会制度而提出的理想、理论、方针和政策”[3],更多的是结合教科书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治理理念的讨论与实践,是时代巨变之下,各阶层面对巨大的生存挑战,或主动或被动的应对现实问题的体现。
首先选用教材中“射王中肩”与刘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