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日渐成为时尚、潮流,许多学校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评选语文优质课的必备条件。毋庸置议,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等特点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扩大了课文课堂教学的容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但随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日益广泛而深入的使用,它的弊端也逐渐呈现出来。
一、直观的视觉限制了学生的想象。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视频、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然而语文课是一门艺术学科。她的美,蕴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她的美,蕴藏在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无限遐想中;她的美,蕴藏在文与人心灵的瞬间的碰撞。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总是把最真实的事物展现在你的面前,使学生的思绪无法得到放飞。听一位教师上姚鼐的《登泰山》。文中描写日出的一段文字,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绚丽壮美。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翅膀,领悟作者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上课老师选用一组美丽的日出照片做成一个色彩艳丽的课件,让学生通过图片去体会、理解。很美丽,很具体,但总觉得美中不足,学生的想象力发挥不出来,未能深刻体会到日出时那瞬息万变的鲜艳色彩和日出的动态。课堂上,学生当然是很兴奋的,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哇!好美啊!”但学生们在很投入地看,他们有没有很投入地想呢?在欣赏的同时,学生们只会告诉自己,原来日出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不能不说,是多媒体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因为多媒体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在学生的思想中就把它固化为“这个样子”的。
二、用录音代替范读,用录像代替讲解,用投影代替板书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师的范读,板书渐渐逝去,几乎销声匿迹。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而且,教师范读时的表情、体态语等,都是录音无法带给学生的。听一位教师上《陈情表》,她以深情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师生。朗读到“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不知怎的,她眼泪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课堂一片寂静,学生被老师的情绪深深打动。
教师范读少了,学生的朗读也日渐减少甚至销声匿迹。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设的投影使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式化,不利于师生共同探究。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备课时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参考书上对课文的分析设计成若干张投影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探究课文,而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引导到预设的答案上,从而顺利地展示预设的投影,完成教学。又以前面上《定风波》的教师为例,她在备课时可谓做足功夫,做了大量准备。她把对苏东坡的介绍、对《定风波》的分析理解等等大量信息预设成若干张投影片,然后想方设法要引导学生得出预设的理解,以便出示投影片。谁知学生并未按教师预设的答案对理解课文,教师反反复复“启发”“引导”都无法出示投影片,最只好说“现在我展示我对这首词的理解”,把预设的投影展示完毕就下课了。这样的机械化程式化的投影展示,是难以达到语文教学的效果,也违反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其“实施建议”中进一步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预设答案的投影正是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拦路虎。现在许多所谓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正充斥这类预设答案的投影,这不能不引起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反思。
我提出以上弊病,不是要否定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是要语文教师回到一张嘴一支粉笔的课堂教学中,只是提醒语文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时,在设计课件时,更想想新课标的要求,要估量自己学生的实际,要更灵活,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襄阳市职业技术学院)
一、直观的视觉限制了学生的想象。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视频、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然而语文课是一门艺术学科。她的美,蕴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她的美,蕴藏在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无限遐想中;她的美,蕴藏在文与人心灵的瞬间的碰撞。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总是把最真实的事物展现在你的面前,使学生的思绪无法得到放飞。听一位教师上姚鼐的《登泰山》。文中描写日出的一段文字,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绚丽壮美。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翅膀,领悟作者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上课老师选用一组美丽的日出照片做成一个色彩艳丽的课件,让学生通过图片去体会、理解。很美丽,很具体,但总觉得美中不足,学生的想象力发挥不出来,未能深刻体会到日出时那瞬息万变的鲜艳色彩和日出的动态。课堂上,学生当然是很兴奋的,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哇!好美啊!”但学生们在很投入地看,他们有没有很投入地想呢?在欣赏的同时,学生们只会告诉自己,原来日出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不能不说,是多媒体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因为多媒体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在学生的思想中就把它固化为“这个样子”的。
二、用录音代替范读,用录像代替讲解,用投影代替板书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师的范读,板书渐渐逝去,几乎销声匿迹。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而且,教师范读时的表情、体态语等,都是录音无法带给学生的。听一位教师上《陈情表》,她以深情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师生。朗读到“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不知怎的,她眼泪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课堂一片寂静,学生被老师的情绪深深打动。
教师范读少了,学生的朗读也日渐减少甚至销声匿迹。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设的投影使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式化,不利于师生共同探究。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备课时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参考书上对课文的分析设计成若干张投影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探究课文,而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引导到预设的答案上,从而顺利地展示预设的投影,完成教学。又以前面上《定风波》的教师为例,她在备课时可谓做足功夫,做了大量准备。她把对苏东坡的介绍、对《定风波》的分析理解等等大量信息预设成若干张投影片,然后想方设法要引导学生得出预设的理解,以便出示投影片。谁知学生并未按教师预设的答案对理解课文,教师反反复复“启发”“引导”都无法出示投影片,最只好说“现在我展示我对这首词的理解”,把预设的投影展示完毕就下课了。这样的机械化程式化的投影展示,是难以达到语文教学的效果,也违反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其“实施建议”中进一步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预设答案的投影正是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拦路虎。现在许多所谓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正充斥这类预设答案的投影,这不能不引起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反思。
我提出以上弊病,不是要否定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是要语文教师回到一张嘴一支粉笔的课堂教学中,只是提醒语文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时,在设计课件时,更想想新课标的要求,要估量自己学生的实际,要更灵活,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襄阳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