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导向教育对在线高校课程教育的促进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sda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国内伴随着新冠疫情得到较好的控制,国内各高校的教学普遍回归到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来,但是有必要对上半年线上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本文反思了疫情背景下在线高校课程教育的特点,并提出用问题导向教学作为手段,提供更符合线上高校教育特点,且具有更高质量的线上课程教育。
  ● 疫情背景下在线多媒体技术的新特征
  疫情背景下的线上高校教育表现出不同以往的三个新的特征。
  首先,疫情的到来使得多媒体技术从补充工具转变为基础平台。
  相对于以往高校教育中将多媒体作为补充手段,疫情期间的多媒体使用成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一般高等教育过在教学程中,均遵循“教师—知识—学生”的流程。
  其中,“教师—知识(过程1)”是以教师为核心的知识外化过程;“知识—学生(过程2)”是以学生为核心的知识内化过程。但疫情期间的线上教育实际上是将过程1用多媒体方式呈现,而过程2的性质并未改变。这意味着,疫情下的多媒体教育既提出了新的特征,又在不完全背离教育一般过程的意义上实现。所以,应将这种全新的技术使用当作是一般教育教学规律之下对新的社会情境的适应和调整。
  其次,疫情使线上教学以并非完善的方式匆忙上马,对其评价标准也从多媒体的技术前沿性转向更为根本的基础功能容错性上。一项调查显示,疫情期间92%的受访大学教师使用过在线多媒体教育,其中,将近80%的教师只采用较简单的声讯(语音或视频)工具,而只有不到20%的教师使用了声讯工具之外的多媒体工具。具体研究显示,大多数教师倾向于选择简单但容错性好的平台,而对专业高等教育软件多少有些不满。不满主要集中在:①频繁死机或掉线。②功能复杂不便使用。③登录烦琐、保密要求过高等。笔者认为,疫情期间的线上教育实际上并不是追求技术上的前沿性,这为各种传统教育改革的持续进行提供了合理性。
  再次,从补充工具到基础平台的转变,使得教师和多媒体本身的关系从主体—工具转变为主体—环境,这种关系转变对教师和多媒体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当多媒体作为基础平台出现后,其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功能支持实现了转变,具体包括:
  一是,单纯的技术支持被技术—策略支持的综合功能取代。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有其他方式完成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的评价,而在在线多媒体环境下,一切监督、辅助教学等都需要由多媒体提供的功能来实现。
  二是,包含会议功能的商业软件之所以更容易被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普及程度更高。这意味着,对具体的在线多媒体技术工具的评价实际上是在一个更为宏大的社会范围内完成,然后再返回到高校课程环节中去的。
  三是,在疫情中对线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表现出重社会功能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一些更有针对性的功能是忽视的。一些新的功能,如掉线提示音、自动在线监管等功能亟待推出。这些功能在技术意义上并不复杂,但因为能够更好地照顾到高等教育教学,所以具有事半功倍的效用。
  ● 作为线上和线下教学连接点的问题意识
  疫情这一新的环境特点使得高校课程教育与在线技术多少处于一种共生状态之下。这既是向在线多媒体软件提出新课题,也是向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课题。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应首先做到对课程和多媒体工具的双重熟悉,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延误和问题。在此之上,应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发现导致在线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因素。除了多媒体软件的适当功能提供之外,教师应发挥主动性,通过提升课程质量、灵活呈现吸引学生兴趣等多种方式,将学生“拉回课堂”。
  所谓问题意识,指的是在特定主题和场景下的问题或难点。在教学或研究中,问题意识往往指的是研究的主题化及相应的研究设计。问题意识可以将较为平淡而缺少针对性的课程教育转化为一系列针对具体问题的阶段性教学,其优势在于主题性强、节奏感强、符合科学逻辑等。在线下教学中,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进行调整已经发挥出很好的效果,而如果将问题意识导向和线上教学相结合,既可以克服线上多媒体教学的一些劣势,又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为:
  一是,问题意识导向的转变实际上并不依托高深的技术手段支持,这与疫情下的线上教育以提供基本、通常的技术为条件是一致的。
  二是,问题意识导向强化了课程教学的节奏感和对应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问题意识导向以解决具体的阶段问题为运作模式,有利于形成更为良好的互动,方便教师监督学生的学习,避免了因线上教学而产生的距离困境。
  ● 问题意识導向下的五步策略法
  问题意识导向因此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将前述疫情期间线上教育的恶性循环扭转为良性循环。考虑到问题意识导向的种种优势,笔者认为,之所以问题意识导向在我国大学社会学教育中还没有形成普遍策略,是因为问题意识导向本身较为复杂不易把握。虽然近期对问题意识导向带入教育教学法的研究已经有一些,但还仅限于对于问题意识本身的强调而缺乏实际操作方面的研究。
  为此笔者提出“五步策略”,将较为抽象的对问题意识的获取形成较易把握的渐进式的推进,以利于问题意识导向的成功实现。
  1.以背景梳理为起点
  背景梳理指的是对某一具体问题所处的情境的系统梳理,包括时间、空间、共时、历时等方面。对背景的梳理既能够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具体现实中浓缩凝练出具体的课题和研究对象,又能使学生注意到时间、空间等维度与研究对象和课题等关系,形成体系化的初步思考。与报告式或教材式传统学习模式相比,对背景的梳理有两方面的优势:其一,使得研究的针对性变强,改变了泛泛而谈的不良状况;其二,使得背景情境与课题本身的内在联系被突出,避免了闭门造车的可能性。
  2.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在这一环节,重点在于区分背景和对象的差异上。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教学过程习得对各种相关的复杂场景下的线索的萃取。只有从背景中合理地萃取出相对凝练的对象,学习和研究才能顺利地进行。而考量对象是否适当也有两个评定标准:其一,考量对象的界定边界;其二,考量对象的界定程度。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研究往往切中一个关键点,形成一套紧凑的研究设计。
  3.对已有理论的梳理
  任何专业知识都需要大量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已有理论的梳理既可以检验第二步的界定,又可以加深教学的深度。反过来,在“五步策略”整体框架下进行理论学习,可以有效地向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提供极强的索引性,改变其以往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被动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
  4.方法论分析和设计
  所谓方法论,即关于方法(method)的知识系统(-ology)。需注明的是,这并非仅仅满足于对使用什么具体的方法技术的罗列,而必须深入地进行关于“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方法技术”的分析和解释。在五步策略之下进行方法论分析和设计,使得对方法论的梳理和把握与前面对已有理论的把握联系到一起,又处在较有针对性的对象框架之下,这既方便学生的掌握,又有利于形成逻辑严密的思维习惯。
  5.自反式验证
  以往的教学往往满足于提出一个对策观点,却忽视了对自己所提观点的验证。而自反式验证是指在按照前四步完成学习之后,对自己的掌握情况用“否则”的模拟逆向思维进行“攻击”。相比于之前四步的构建,第五步事实上在试图进行解构。只有当自己经过审慎的思考无法推翻,才能说明前四步所提供的知识是具有适当性的。同时,自反式验证往往针对的是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意识,这一步实际上也提供了对自己的问题意识进行检验的有效功能。
  ● 结语
  疫情是危机同时也是契机,对疫情环境中相关问题的反思可以更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联系到高校课程教育,疫情使得对在线多媒体的使用从可有可无变成刻不容缓,而这种转变又带来双向的关系转变。高校课程应从组织、实施和考评等多方面推进相关反思,相信其成果也能极大地促进高校课程教育本身。
  作者简介:王赟,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社会学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讲师,斯特拉斯堡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理论、理解社会学、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程薇瑾,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经济学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讲师,马赛大学经济学院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区域发展、货币与社会。
其他文献
2019年1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经过遴选,公布了2018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名单,18个项目中翻转课堂占6席,“微课程教学法实践共同体”位列其中。  2019年1月28日,“共同体”成员单位齐聚上海,参加“2018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培训会”,标志着“共同体”项目正式启动。2月13日,“微课程教学法实践共同体”校长联席会议在风景如画的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项目牵头单位
● 创新整合点  1.努力创设基于PDCA的学习模式  PLAN:任务目标。DO:动手探究。CHECK:反思学习。ACTION:知识建构。  课前、课堂学习任务单都有指向性任务。课前任务紧扣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微课程的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平行概念”和基本技能“在点子图上画平行线的方法”,并完成相应的预习自测。课堂任务围绕预留问题展开,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动手操作,深入探究“平行概念的本质”和“过直线外
过去的一年,编辑部平静中有热闹。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获茅盾文学奖,也是《上海文学》的一件喜事。前几日我坐出租车,车上开着电台的广播,节目中一位主持人在无法回答观众的提问时,谈到了《繁花》,在广播中调侃道:我很难回答你,你就让我变成金宇澄《繁花》中的人物吧,“不响”,一百个“不响”。知道吧,《繁花》里“不响”这两个字,出现了一千五百多次。  近期问世的一部小说,能这样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今天的
摘要:本文从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依据协作学习和混合学习的核心理念,构建了基于Cisco Packet Tracer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模式,详细分析了各环节的活动流程设计,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为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Cisco Packet Tracer;虚拟实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吃核桃能够抑制结肠癌的发生。康涅狄格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小鼠在摄入含有7-10.5%核桃成分的饲料后较少发生结肠癌,其中雄性小鼠更为显著。有很多证据表明,吃核桃可以对癌症问题有好处。本研究也表明,核桃可以用作益生菌使结肠更健康,防止结肠肿瘤的发生。  核桃中富含大量重要的营养化合物,它们有常见坚果中含量最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ω-3和ω-6最为丰富。核桃不仅仅有抗肿瘤作用,其他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已由初期的“应用”阶段,发展至向“融合”与“创新”阶段迈进。信息技术深度参与到学校规划和课堂教学之中,成为搭建智慧教室、STEM创客中心等网络基础设施环境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要素深度参与课堂教学中,引发了学校形态和课程形态的深度变化。  未来学校建设和STEM教育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年度重点工作,是实现教育信息化2.0的重要举措。过去两年时间里,重庆市江北区
校本课程概要  1.选题特色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怎么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一直是教学中的难题。笔者所在学校的数学教师们,尝试把游戏的元素加入到校本课程的研发中,主要利用了图片、动画、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创设侦探案件情境,将枯燥的单元习题练习变为了侦察任务,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沉浸感。教师们利用小组合作、积分晋级等游戏机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奖赏,调动了学
计算思维作为与理论思维(以数学学科为代表)、实证思维(以物理学科为代表)并称的三大科学思维之一,逐渐被部分国家定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培养目标。[1]我国在把計算思维融入一线教学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而且大部分偏理论性研究。因此,如何较好地将计算思维培养融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钟柏昌和李艺教授将计算思维概括为三组有关联的思维结构:对象化思维和过程思维、抽象思维和可视
玻璃窗外风平浪静  我听见密西西比河流过丛林  你在河边散步,狗打湿了脚掌  新鲜空气吹过蝴蝶翅膀  也吹过贫民区里的嘴唇  你与黑皮肤的管家分享干净的水  热闹的妓院再无人光顾  三十岁女人的漂亮脸庞也被遗忘了  有人为自己种粮食,挤牛奶  也有人为自己做棺材,挖墓地  无名无姓的野鬼无人纪念  将来最小的孙子出生后  我也会成为祖先  (文西,土家族,1994年生于湘西,湖南保靖县作协副主席。
翟楠老师的《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获得2016年山东省德育优秀课例展评一等奖第一名。这节课在备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如何处理好旧的教学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及德育渗透三者的关系,这堂课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将学科德育渗透与学科核心素养很好地融入了教学。整堂课没有植入广告式、刻板说教式的德育渗透,没有局限于“学操作、用操作”,而是通过问题引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本节課通过技术运用,引导学生发现繁杂数据背后隐藏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