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开发与组织实施的艰巨任务,教师要立足课程开发的三大“维度”和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板块”,着眼科技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找寻“科技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焊接点,试图架构起系统、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框架;有序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并将课程目标分年段、分专题推进,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在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提炼经验,形成策略,并逐步完善其课程评价体系,促其走向系统化、科学化、校本化。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校本化;推进
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我们重点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整合”:
一、团队整合
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在于顶层设计,而顶层设计的关键是组建合理的实施团队。首先我们整合班子成员的力量,成立了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发展 快乐实践”的教育理念。在这一教育理念引领下,我们把每周五下午定为集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快乐活动日,用课程超市和“三商社团”为载体带领孩子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当然这一团队还负责制定保障该课程顺利实施的各种政策制度,比如对老师的考评奖励政策,对学生的评价激励制度等。其次我们整合教学和德育两大部门的干部力量,成立了课程引导小组,每个干部认领一个课程领域,比如我引领了《实践乐园》校本课程这一领域,负责引导老师编写教材,实施课程,直至课程成果考核。其间我参加这一团队的每一次教研活动,参与他们的磨课、研课,从学校的层面设法为他们搭建平台,激发他们实施的动力。第三是教师团队,学校里多数老师都加入了这一课程实施团队,但这个团队又因为负责的课程不同而组成不同的小分队。如节日课程是以年级为单位组队,有年段长带领本年级老师组成实施团队,相关教研组长做课程实施总指导,如艺术节,就由美术和音乐两大组长来策划活动方案。第四是家长团队,我们成立了一个家长志愿团,这一团队有家委会牵头,把在生活教育中有课程资源的家长组织起来,统一安排,实施家长课程。实施团队的整合使大家不仅能各施其职,还能合作共进,保障了课程的有序推进。
二、目标整合
一个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在于是否基于生本,只有从孩子意愿出发去构想课程,才能令其接上地气,充满生气。我们从学生的目标出发,设计教师的课程目标,从而整合学校的大课程目标。首先我们征集学生的学习意愿,看看他们想学什么,再整合大多数学生的意愿,决定老师的课程开发目标,然后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开发。最终学校整合学生和老师的意愿确定特色发展方向。从学情出发来确定老师和学校的实施目标,这种整合符合了教育从生本出发的规律。就同一个课程来说,我们设立了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我们把课程分成了普及和提髙两类,如我校架构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资源菜单中,我们把活动细分成普及型和提高型,普及型要求人人参与,提高型供需要展示平台的学生参加。当然,不同的课程又根据学生的能力确定难易不等的目标。普及与提高的结合便于每个孩子都能在课程中找到适合自己攀摘的果子,从而激发出最大的内趋力来发展自己的个性。这几种目标的整合把准了课程实施的方向性,保证了课程的良性发展。
三、时空整合
我们对该课程的实施时间进行了整合。其一推出了以学期为单位周期的长课程——生活探究课程,利用每周五“快乐实践日”的两节课时间,系统实施教学。为满足学生更大的求知需求,我们还把这个长课程分成大主题课程和小主题课程,大主题课程学一学期,小主题课程学半学期,那么选择学小主题课程的学生一学期就能选学两个主题。其二我们推出以月为单位周期的短课程,如节日课程,利用“少先队活动课”、“大课间活动”等分散的教学时间,一月一主题实施课程教学。其三我们推出以周为单位的微课程——拓展课程,利用学期末最后一周或一上午时间,奖励“全科免试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会一个技能或者参与一次体验。
我们学校试行了“阶段课表制度”,即根据一个学期不同时段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将一个学期划分为若干个“时段”,如分开学初、期中、期末3个时段,每个时段制订一张课程安排表,倡导“活动多元化、时空环境开放化、组织形式多样化、活动方式综合化、教师指导合作化”来凸显实施价值,动态把握课程实施进程,发展学生兴趣与能力,让学生经历“玩中做、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创”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浸润在过程里、痴迷于爱好中,形成自我的追求与发展方向。2014年9月,《实践乐园》科技主题活动课程正式进入3-6年级学生课程表,活动课时弹性化,如第四单元中《“冲天”水火箭》这一活动主题,活动周期跨越15课时(见表一)。
在课程实施的空间上,除了在校内实施课程之外,我们还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开发校外课程。如拓展课程中许多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都是利用社会资源实施教学。即便是校内课程,如生活课程,我们也提倡“校内落实任务→家长组织实践→返校分享成果”的课程学习方式。因为课程内容定位为生活,使每一位家长有了成为“好老师”的可能。长、短、微课程和校内外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仅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还“放大”了学生学习的时空,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四、内容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在每门学科中的渗透性,除了强调在各门学科中的渗透外,我们对各级自编的教材中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以“节约用水”主题活动为例,该主题活动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是当前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且各学科中也均有涉及(苏教版四上品德与社会:《从一滴水说起》;人教版三上科学:《神奇的水》;五上话说温州:《淡水资源》;人教版六下数学:《节约用水》)。可以说这项主题活动整合了各学科所有的环保教学内容。主题活动设计如下(见表二):
就这样,融学科科技与活动实践为一体,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的价值,共同实现新课程教育理念。
五、学导整合
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设计与制作类学习四类,以往我们利用社团活动分类进行一种方式的单一学习。不难发现后一种学习,老师已关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四种学习方式,且对它们进行了巧妙的整合。这是我们目前强推的主题性学习方式,我们提倡以活动主题,活动任务为取向,在课程实施全过程中渗透知识传授,实施“有感性的活动”,“有理性的实践”。这种强调学习方式整合的校本实施,使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课程的魅力得以实现,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师资,我们整合了教师的指导方式,采用“走班、轮训、专训”三管齐下。比如学校的科技创新班,我们采用一周一个班轮训的形式,这样使每个班在一学期内都能有机会参加该门课程。这使得一个具有这样的特殊教学技能的教师就能引领一个学校的孩子,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使优质师资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再如我们的校级精品社团往往采用专训式进行指导。三管齐下的课程指导方式,保证了师资效益最大化,也确保课程顺利实施。
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并在应用中再研究、改进和发展。面对新思考,我们斗志更坚,我们依然致力于深度的实践研究,提升活动课程的“含金量”,让综合实践活动这叶承载学生个性成长的绿舟奏响生命的华彩乐章,彰显其课程魅力。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校本化;推进
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我们重点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整合”:
一、团队整合
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在于顶层设计,而顶层设计的关键是组建合理的实施团队。首先我们整合班子成员的力量,成立了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发展 快乐实践”的教育理念。在这一教育理念引领下,我们把每周五下午定为集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快乐活动日,用课程超市和“三商社团”为载体带领孩子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当然这一团队还负责制定保障该课程顺利实施的各种政策制度,比如对老师的考评奖励政策,对学生的评价激励制度等。其次我们整合教学和德育两大部门的干部力量,成立了课程引导小组,每个干部认领一个课程领域,比如我引领了《实践乐园》校本课程这一领域,负责引导老师编写教材,实施课程,直至课程成果考核。其间我参加这一团队的每一次教研活动,参与他们的磨课、研课,从学校的层面设法为他们搭建平台,激发他们实施的动力。第三是教师团队,学校里多数老师都加入了这一课程实施团队,但这个团队又因为负责的课程不同而组成不同的小分队。如节日课程是以年级为单位组队,有年段长带领本年级老师组成实施团队,相关教研组长做课程实施总指导,如艺术节,就由美术和音乐两大组长来策划活动方案。第四是家长团队,我们成立了一个家长志愿团,这一团队有家委会牵头,把在生活教育中有课程资源的家长组织起来,统一安排,实施家长课程。实施团队的整合使大家不仅能各施其职,还能合作共进,保障了课程的有序推进。
二、目标整合
一个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在于是否基于生本,只有从孩子意愿出发去构想课程,才能令其接上地气,充满生气。我们从学生的目标出发,设计教师的课程目标,从而整合学校的大课程目标。首先我们征集学生的学习意愿,看看他们想学什么,再整合大多数学生的意愿,决定老师的课程开发目标,然后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开发。最终学校整合学生和老师的意愿确定特色发展方向。从学情出发来确定老师和学校的实施目标,这种整合符合了教育从生本出发的规律。就同一个课程来说,我们设立了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我们把课程分成了普及和提髙两类,如我校架构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资源菜单中,我们把活动细分成普及型和提高型,普及型要求人人参与,提高型供需要展示平台的学生参加。当然,不同的课程又根据学生的能力确定难易不等的目标。普及与提高的结合便于每个孩子都能在课程中找到适合自己攀摘的果子,从而激发出最大的内趋力来发展自己的个性。这几种目标的整合把准了课程实施的方向性,保证了课程的良性发展。
三、时空整合
我们对该课程的实施时间进行了整合。其一推出了以学期为单位周期的长课程——生活探究课程,利用每周五“快乐实践日”的两节课时间,系统实施教学。为满足学生更大的求知需求,我们还把这个长课程分成大主题课程和小主题课程,大主题课程学一学期,小主题课程学半学期,那么选择学小主题课程的学生一学期就能选学两个主题。其二我们推出以月为单位周期的短课程,如节日课程,利用“少先队活动课”、“大课间活动”等分散的教学时间,一月一主题实施课程教学。其三我们推出以周为单位的微课程——拓展课程,利用学期末最后一周或一上午时间,奖励“全科免试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会一个技能或者参与一次体验。
我们学校试行了“阶段课表制度”,即根据一个学期不同时段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将一个学期划分为若干个“时段”,如分开学初、期中、期末3个时段,每个时段制订一张课程安排表,倡导“活动多元化、时空环境开放化、组织形式多样化、活动方式综合化、教师指导合作化”来凸显实施价值,动态把握课程实施进程,发展学生兴趣与能力,让学生经历“玩中做、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创”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浸润在过程里、痴迷于爱好中,形成自我的追求与发展方向。2014年9月,《实践乐园》科技主题活动课程正式进入3-6年级学生课程表,活动课时弹性化,如第四单元中《“冲天”水火箭》这一活动主题,活动周期跨越15课时(见表一)。
在课程实施的空间上,除了在校内实施课程之外,我们还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开发校外课程。如拓展课程中许多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都是利用社会资源实施教学。即便是校内课程,如生活课程,我们也提倡“校内落实任务→家长组织实践→返校分享成果”的课程学习方式。因为课程内容定位为生活,使每一位家长有了成为“好老师”的可能。长、短、微课程和校内外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仅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还“放大”了学生学习的时空,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四、内容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在每门学科中的渗透性,除了强调在各门学科中的渗透外,我们对各级自编的教材中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以“节约用水”主题活动为例,该主题活动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是当前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且各学科中也均有涉及(苏教版四上品德与社会:《从一滴水说起》;人教版三上科学:《神奇的水》;五上话说温州:《淡水资源》;人教版六下数学:《节约用水》)。可以说这项主题活动整合了各学科所有的环保教学内容。主题活动设计如下(见表二):
就这样,融学科科技与活动实践为一体,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的价值,共同实现新课程教育理念。
五、学导整合
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设计与制作类学习四类,以往我们利用社团活动分类进行一种方式的单一学习。不难发现后一种学习,老师已关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四种学习方式,且对它们进行了巧妙的整合。这是我们目前强推的主题性学习方式,我们提倡以活动主题,活动任务为取向,在课程实施全过程中渗透知识传授,实施“有感性的活动”,“有理性的实践”。这种强调学习方式整合的校本实施,使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课程的魅力得以实现,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师资,我们整合了教师的指导方式,采用“走班、轮训、专训”三管齐下。比如学校的科技创新班,我们采用一周一个班轮训的形式,这样使每个班在一学期内都能有机会参加该门课程。这使得一个具有这样的特殊教学技能的教师就能引领一个学校的孩子,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使优质师资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再如我们的校级精品社团往往采用专训式进行指导。三管齐下的课程指导方式,保证了师资效益最大化,也确保课程顺利实施。
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并在应用中再研究、改进和发展。面对新思考,我们斗志更坚,我们依然致力于深度的实践研究,提升活动课程的“含金量”,让综合实践活动这叶承载学生个性成长的绿舟奏响生命的华彩乐章,彰显其课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