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郎”等商标转让给久盛投资(宝光集团控股)时采用直接划转的方式,久盛投资支付的价款为零,由于宝光集团实为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间接控股,如果 “零转让”属实,是否涉及国有资产流失?
树大招风,因为商标所有权的归属问题,郎酒和汪俊林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
郎酒商标已归汪俊林
十年前,郎酒启动改制计划,汪俊林的宝光集团入主郎酒。据说,为了留住郎酒的商标,也为了将税收留在当地,古蔺县政府做出决定:商标归古蔺县政府,资产归改制方民营企业宝光集团董事长、现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
然而,到去年年底的公开资料显示,汪俊林已经将郎酒的商标通过一个投资公司进行了间接控制,也就是说,“郎酒”已经和古蔺县基本上没啥关系了。
1963年,郎酒获首届四川省名酒评比金奖,同年晋升为中国八大名酒。1984年,“郎”牌郎酒被评为国家名酒,获国家产品质量金质奖章,荣获“中国名酒” 称号。“郎泉”牌兼香型郎泉酒被评为中商部优质酒。1989年,53°郎酒蝉联“中国名酒”称号;1997年,“郎”牌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享受世界范围的特别保护。2011年郎酒品牌价值居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51位,食品饮料行业第5位,白酒行业第3位,价值175.55亿元。
如此巨大的品牌价值,古蔺县政府为何轻易放弃?汪俊林获得商标所有权,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零转让”疑云
按改制时的条款,郎酒的商标资产由古蔺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代县政府持有,许可给四川省古蔺郎酒厂有限公司在酒等商品上独占使用,古蔺县方面收取一定的商标使用费。2010年,古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将这笔商标资产转让给了古蔺县久盛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古蔺县政府相关部门公开的信息显示,久盛投资只是一个商标管理机构,以前是古蔺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独资子公司,2010年末改制成为泸州宝光集团控股73.8%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宝光集团是汪俊林控股的企业,这也意味着,郎酒商标资产经过两次转手,最终被汪俊林控制。
令人生疑的并不是汪俊林获得了商标所有权,而是获得这些商标资产所付出的代价:据媒体报道,“郎”等商标转让给久盛投资时采用直接划转的方式,久盛投资支付的价款为零,由于宝光集团实为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间接控股,如果“零转让”属实,是否涉及国有资产流失?古蔺县政府究竟是做何打算?
“君子协议”浮出水面
据了解,久盛投资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郎酒的商标管理。
资料显示,当地政府部门确实在去年着手理清郎酒集团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商标权上的关系。为阻止他人恶意注册与郎酒集团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指导国资公司申请注册了100多枚“郎”牌防御性商标;为理清郎酒集团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商标权上的关系,古蔺方面协助其成立了久盛投资,专门管理郎酒集团使用的商标和防御性商标,把133枚商标由国资公司转入久盛投资进行管理。
那么,古蔺方面为何没有收取汪俊林的费用?对此,汪俊林去年对媒体的解释是:“郎酒改制时评估的郎酒净资产超过6亿元,我个人要支付4.9亿元的收购款,虽然此前有医药产业的积累,但是没有这么多现金。地方政府同意可以分期付款,用赚的钱来付这笔钱,不过,政府保留“郎酒”品牌的所有权,但是我们约定,销售额达到30亿元以上后,每增加10亿元,我个人就拥有品牌所有权的10%。”
2011年,郎酒销售超100亿,按这份君子协议来推算,郎酒的商标资产基本上应该全部归属给汪俊林,“零转让”似乎无可厚非。白酒营销专家铁犁对媒体表示,很多白酒企业改制时都是先进行有形资产的处置,往往存在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处理等改制不彻底的问题,而企业做大之后商标权又容易成为棘手的问题,处理不好容易授人以柄被指责国资流失,不处理则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利。
对于“零转让”的风波,不少行业人士都站在汪俊林这边:“在10年前,类似郎酒的品牌有很多,但汪俊林只有一个。”某行业杂志副总编辑汪先生认为,郎酒今天成绩的取得主要受益于汪俊林的经营:“如果今天郎酒还是像宝丰、武陵、董酒等传统名酒企业一样发展很一般,估计不会引起太多关注。”
扫清IPO道路上的最后一道障碍
虽然目前“零转让”疑云已经消散,但这次转让事件中披露的信息,还是让很多人联想到了郎酒的上市问题。
在五年前,汪俊林高调对外宣称要上市,但在三年前突然改口,称郎酒“不缺资金,短期内不考虑上市”。这一转变让当时的行业内分析人士颇为不解,今天看来,郎酒当年放弃上市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商标权问题拖了后腿。
现在,汪俊林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郎酒离IPO还有多远?
2011年郎酒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同比增幅达81%。郎酒集团对销售公司下达的今年挑战目标为135亿元,力争实现150亿元的跨越目标——这样的业绩,顺利IPO应该不是难事。
树大招风,因为商标所有权的归属问题,郎酒和汪俊林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
郎酒商标已归汪俊林
十年前,郎酒启动改制计划,汪俊林的宝光集团入主郎酒。据说,为了留住郎酒的商标,也为了将税收留在当地,古蔺县政府做出决定:商标归古蔺县政府,资产归改制方民营企业宝光集团董事长、现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
然而,到去年年底的公开资料显示,汪俊林已经将郎酒的商标通过一个投资公司进行了间接控制,也就是说,“郎酒”已经和古蔺县基本上没啥关系了。
1963年,郎酒获首届四川省名酒评比金奖,同年晋升为中国八大名酒。1984年,“郎”牌郎酒被评为国家名酒,获国家产品质量金质奖章,荣获“中国名酒” 称号。“郎泉”牌兼香型郎泉酒被评为中商部优质酒。1989年,53°郎酒蝉联“中国名酒”称号;1997年,“郎”牌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享受世界范围的特别保护。2011年郎酒品牌价值居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51位,食品饮料行业第5位,白酒行业第3位,价值175.55亿元。
如此巨大的品牌价值,古蔺县政府为何轻易放弃?汪俊林获得商标所有权,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零转让”疑云
按改制时的条款,郎酒的商标资产由古蔺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代县政府持有,许可给四川省古蔺郎酒厂有限公司在酒等商品上独占使用,古蔺县方面收取一定的商标使用费。2010年,古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将这笔商标资产转让给了古蔺县久盛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古蔺县政府相关部门公开的信息显示,久盛投资只是一个商标管理机构,以前是古蔺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独资子公司,2010年末改制成为泸州宝光集团控股73.8%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宝光集团是汪俊林控股的企业,这也意味着,郎酒商标资产经过两次转手,最终被汪俊林控制。
令人生疑的并不是汪俊林获得了商标所有权,而是获得这些商标资产所付出的代价:据媒体报道,“郎”等商标转让给久盛投资时采用直接划转的方式,久盛投资支付的价款为零,由于宝光集团实为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间接控股,如果“零转让”属实,是否涉及国有资产流失?古蔺县政府究竟是做何打算?
“君子协议”浮出水面
据了解,久盛投资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郎酒的商标管理。
资料显示,当地政府部门确实在去年着手理清郎酒集团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商标权上的关系。为阻止他人恶意注册与郎酒集团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指导国资公司申请注册了100多枚“郎”牌防御性商标;为理清郎酒集团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商标权上的关系,古蔺方面协助其成立了久盛投资,专门管理郎酒集团使用的商标和防御性商标,把133枚商标由国资公司转入久盛投资进行管理。
那么,古蔺方面为何没有收取汪俊林的费用?对此,汪俊林去年对媒体的解释是:“郎酒改制时评估的郎酒净资产超过6亿元,我个人要支付4.9亿元的收购款,虽然此前有医药产业的积累,但是没有这么多现金。地方政府同意可以分期付款,用赚的钱来付这笔钱,不过,政府保留“郎酒”品牌的所有权,但是我们约定,销售额达到30亿元以上后,每增加10亿元,我个人就拥有品牌所有权的10%。”
2011年,郎酒销售超100亿,按这份君子协议来推算,郎酒的商标资产基本上应该全部归属给汪俊林,“零转让”似乎无可厚非。白酒营销专家铁犁对媒体表示,很多白酒企业改制时都是先进行有形资产的处置,往往存在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处理等改制不彻底的问题,而企业做大之后商标权又容易成为棘手的问题,处理不好容易授人以柄被指责国资流失,不处理则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利。
对于“零转让”的风波,不少行业人士都站在汪俊林这边:“在10年前,类似郎酒的品牌有很多,但汪俊林只有一个。”某行业杂志副总编辑汪先生认为,郎酒今天成绩的取得主要受益于汪俊林的经营:“如果今天郎酒还是像宝丰、武陵、董酒等传统名酒企业一样发展很一般,估计不会引起太多关注。”
扫清IPO道路上的最后一道障碍
虽然目前“零转让”疑云已经消散,但这次转让事件中披露的信息,还是让很多人联想到了郎酒的上市问题。
在五年前,汪俊林高调对外宣称要上市,但在三年前突然改口,称郎酒“不缺资金,短期内不考虑上市”。这一转变让当时的行业内分析人士颇为不解,今天看来,郎酒当年放弃上市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商标权问题拖了后腿。
现在,汪俊林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郎酒离IPO还有多远?
2011年郎酒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同比增幅达81%。郎酒集团对销售公司下达的今年挑战目标为135亿元,力争实现150亿元的跨越目标——这样的业绩,顺利IPO应该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