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文鉴赏题的解答方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k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改革全面推行以来,提倡传统文学的回归已经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道德情操的对接已成为思想情感价值观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在中考语文命题上,就是古诗的阅读理解的阅读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明显增强,仔细分析其考查要求,实际上可归纳为语言、形象、思想、技巧四个方面,不求面面俱到,能表现出个性化理解就为最佳,但这个性化的理解是以顺延作者情感脉络为主线,而不能随意下结论。
  
  一、明确类别,体味思想
  
  我国的古诗文浩如烟海,从内容来说可分为咏史叹怀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提高生活小品诗几类,对中学生来说,首先弄清所学、所考的诗属于哪一类,然后才能轻轻应考。
  咏史抒怀类是通过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咏叹,来表现自己独到的见识和观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赤壁》、《过华清宫》是评说历史事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牧的《泊秦泊》是凭吊历史古迹,辛弃疾的《南乡子》(追慕年少万兜鍪的孙权)、杜甫的《蜀相》(赞叹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是追慕历史人物。此类作品,从历史着笔,意在怀古伤时,以古鉴今。因此诗中“事件”、“古迹”、“人物”已不再是字面上的意义,传递着特殊的信息。
  咏物言志类,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者事件叙写直抒胸臆,抒写个人的情愁、怀远、漂泊、思乡,感时等情怀。这些内容主要表现为:①通对山野风物等自然风光的描述或者对农家闲事的描述,来表达社会理想。如陶渊明的《饮酒》,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经中的《硕鼠》。②抨击社会现实。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③反映人民生活的疾苦。如杜甫的《三史》、《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④抒发离愁别绪。如王维的《送元二史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⑤表迟怀念亲人朋友之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张九龄的《望月怀远》。⑥感叹怀才不遇的,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辛弃疾的《永遇东·京口北固亭怀古》。⑦即景抒怀的,如王建的《十王夜望月》,李白的《望天门山》。此类作品内容丰富、涉及广泛,无论从何事、何景入笔,都是着眼于社会现实或自然景物。诗中的山水日月、云雨风雪、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都与个人的悲欢、追求、紧密相连。它只是作者的个人情感依托物。于此我们只要认识到,山是作者眼中的水,水是作者心中的为,就不难分析到古诗文的思想内容了。
  边塞征战类,通过边塞战事、将士风采的生活的描述,或对边塞奇异风光的描写抒发英雄情怀,征战沙场之豪情壮志。这类作品表现为:①表达爱国情怀。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王之涣的《凉州词》。②表达远征成边之苦,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生活小品类,通过生活、常人情感进行常态写生性的描述,表现日常生活情感、地域风景,也是最寻常的一类诗。
  
  二、抓住字韵,体会主旨
  
  古诗文是历史生活的浓缩,因此在艺术上是别有意韵的。唐代诗人贾岛有“推敲”典故之说,王安石有一“绿”字之妙,曹雪芹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辛酸。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古诗的“字韵”是别有魅力的,所抓住关键字——诗眼就能抓住中心思想。
  例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情”字,但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所以“深”是诗眼。这个“深”不仅概栝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又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诗眼是“孤”,它包含当时的心境。结合诗人当时的遭遇,我们不难理解:在人鸟绝迹,一片冰天雪地的寂寥环境里,诗人于船头独钓,就更显示出他处境的孤独。南昌他不畏严寒不向恶势力屈服,则表现了清高的品格。在了解这首诗的背景之后,便不难发现,该诗是柳宗元被贬柳州之后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自己孤傲不羁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与愤恨,所以它既是写景诗,也是政治抒情诗。
  张养浩《山坡羊赤壁怀古》的上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就把潼关险要的地理形势给拟人化了,显得的情态生动。对于这两个字的赏析也是整个上阙赏析的重点。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里”的“锁”字,把作者的渴望自由却被幽禁的无奈心情给形象贴切的表现出来了。
  字韵体现了作者独俱的匠心,它包含着多种含义,但有些同学的赏析力度往往浅尝即止,直接影响了得分。对于关键字的赏析要把这个关键字放在整个句子或者整个诗词的大环境当中,把作者浓缩一字的而没有展开的意境给说透说开,把渗透其中的的景情物化成为可以触摸的形象,这样才能切中要害。
  
  三、熟知意象,感受意境
  
  所谓意象,指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现象,古诗之所以成为经典,主要是意象奇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诗的内容或者独特的思想是通过意象表达出来的,熟悉一些常见的古诗意象的特点及文化意义,有助于对古诗文思想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组成,而诗的意旨就是由若干意象内蕴所组成的。而所谓意境,即情与境的统一。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关系,都是主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意象和意趣。
  古诗文之所以成为经典,主要是意象奇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诗的内容或者独特的思想情感是通过意象表达出来的。
  古诗文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的,如梅花是高洁的象征,枫叶是离人的象征,长亭是分别的象征,老马是陌路的象征,泰山是立志的象征,华山是险峻象征,夕阳是老人的象征,秋风是悲情的象征,梨花是纯洁的象征,杏花是含情的象征,宝刀是英雄的象征,残月是愁苦的象征,柳是离别的象征,落叶、落日、秋风是失意的象征,满月是相思的象征,望月是怀远的象征,片云、孤月是孤独的象征,兰草是友情的象征,香草美人是忠臣贤良、道德理想的象征,梧桐雨是凄楚悲凉的象征,见流水是年华的象征。了解这些特定的物象所渗透的那种特定的思想情感,可以迅速进入诗人的内心空间,和诗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弄清修辞格,赏析诗文内蕴
  
  古诗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比比皆是,掌握一定的修辞手法及运用效果,可以使赏析更具准确性和规范性。
  1、比兴,比兴是古诗文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写作方法。比兴在朱熹的《诗集传》中有注,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的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其中《周南·关睢》一诗,欲写所思之“女”,先以睢鸠起类,“关关睢鸠,在河之州。”两句,即是兴,又是比,睢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睢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睢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述之情。又如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具体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起到统摄全篇的作用。
  2、用典,就是运用典故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如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出“周公”的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的气度来勉励自己。南宋词人辛弃疾是用典故的典范,如《永遇乐·京口固亭怀古》全词始终在用典中展开。词人借古之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华的悲愤心情。
  3、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让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二者各举一边以省文”。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召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反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又如《木兰诗》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和“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惯,难以区分其雄雌。
  4、对仗。对仗现在称对偶,不过古代诗赋中的对仗要严格得多。不但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而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必须词性相同,意义相似、相反或相关,还要讲究平仄,对仗的种类很多。主要有:⑴工对。工对要求对仗工整严谨。不仅同类词语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语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对了。⑵宽对。词性相同,但不同类别的词语相对,便是宽对。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⑶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也叫假对。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量词“几度”。⑷流水对,也叫串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在形式上是并列结构。如杜甫《九日崔氏蓝田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此为因果关系。白居易《古原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为承接关系。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此为转折关系。骆宾王《在狱咏蝉》:“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此为一单句。
  总之,古诗文的赏析必须明确分类,抓住字韵、熟知意象、弄清词格,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才能更好更精确的把握古诗文的底蕴,才能轻松应考中考语文。
  
  胡彦,教师,现居贵州桐梓。
其他文献
《〈宽容〉序言》是人教版高中第一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药》是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一篇是散文诗式的序言,一篇是揭示现实的小说,看起来是毫无关联的两篇文章,我却从中读出了许多惊人的相似。    一.相似的社会背景    “无知山谷”,四周是“永恒的山脉”,与外界隔离,自然形势封闭,只有一条“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流着”,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保守势力强大而坚固,有“神秘莫测的古书”束缚着人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许多参与课程改革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动态生成”的理念并不断实践,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特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也有一些语文老师在实践“动态生成”时走进了几个误区。  误区一:忽视课前的教学准备  “动态生成”理念主张课堂的开放性,所以有的教师就把课堂教学的重心都放在“一堂课”内,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要培养开拓型的创造人才,必须建立一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只有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才能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  一.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  1.操伟业,淡名利,乐奉献——是教师崇高形象的具体表现。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同时也是当今世界上最艰辛的职业。职业要求我们树立不为名,不图利,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具有共产主
让学生都跳起来摘果实,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制定语文教学目标过程进行新的界定、整合。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的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称为“跳摘目标”,把学生达标学习称为“摘果实”。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在一个层面上,这对于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形成了“站摘”、“跳摘”、“蹲摘”果实的现象。其次,是正确理解班级“优生”、“差生”的辩证关系。作为一个教学班级,优生、差生都是客观存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归根到底,它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乐学”的环境与氛围。在这个“情境”中,既可以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又可以展
审题即为审材料,那么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或多则材料之间的关系,继而确定自己的正确立意。纵观训练过的作文材料,不外乎下列几类:    一.单一型的作文材料    (一)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四季歌》(原载《上海文学》2007年第12期)是一篇很特别的小说,它在晓苏的小说中,有一些特别的意义。  晓苏的农村小说,基本上都是以油菜坡——这个有着鄂西北浓郁风俗特征的村庄作为背景的,大都是写一些小人物的辛苦悲酸,大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晓苏是讲故事的高手,人物身上都带着一点黑色幽默,叙述于从容不迫中渲染出一些调侃和玩笑,读者在玩笑的享受中,自自然然尝到一点酸楚的泪水。这就是晓苏农村
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效作用。新课程改革引导教师教学由“牵着学生走”的课堂模式向注重学生学习情绪和意志激发的转变,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即利用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亲切”、“激发”、“诱导”等“非教学因素”,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兴趣”、“注意”等“非智力因素”。以下是笔者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探索与尝试,以期达到触及学生的
千百年来,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被尊奉为教师角色与基本职责的经典解读,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这种解读,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的发展局限。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深入新课改,对于教学角色及其职责、行为、作用亦有新的认识。现在教师是向导、参谋、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咨询员。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