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形式 相似的内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guo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容〉序言》是人教版高中第一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药》是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一篇是散文诗式的序言,一篇是揭示现实的小说,看起来是毫无关联的两篇文章,我却从中读出了许多惊人的相似。
  
  一.相似的社会背景
  
  “无知山谷”,四周是“永恒的山脉”,与外界隔离,自然形势封闭,只有一条“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流着”,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保守势力强大而坚固,有“神秘莫测的古书”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有“守旧老人”的“叨唠”蒙蔽着人们的视听。山民狭隘保守,愚昧无知,他们安于“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和睦相处”,过着所谓的“幸福的生活”。
  《药》中有不少的描写渲染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如:点油灯,用洋钱,士兵衣服上的大白圈,上坟摆饭菜烧纸钱。刑场上围观杀人的看客,茶馆里为革命者挨打叫好的茶客,共同组成了社会背景。这一切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自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的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愚弄和麻痹人民,使人民任其宰割,劳苦大众处于极端的悲苦之中。
  
  二.相同的麻木的民众
  
  对于“守旧老人”和他们的“古书”,“无知山谷”里的众人是敬畏的;正如茶馆里华老栓和众茶客对康大叔“恭恭敬敬”一样。
  而怀疑者会受到“正人君子”真心的“冷落”;就像夏瑜被打,而茶客们却叫好。
  “无知山谷”的人们吼叫着,举起沉重的石块杀死了先驱者,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夏瑜被杀时,人们“潮一般”地赶去,“颈项都伸得很长”地看热闹,鲜血被当作“药”吃了。
  
  三.同样孤独的先驱者
  
  先驱者是山谷里多少代人试图找到通往外界出路的探索者,他冒着死亡的威胁走出了无知山谷,然后又爬着回来。他外出是为大家寻找出路,他回来是给大家引路走出无知山谷,可他得到的是法律的严惩和山民的误解,他试图对他们传播新知新见,但山民还是用乱石砸死了他。
  夏瑜忧国忘家,为群众谋幸福,却被族人告发,狱中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顿毒打,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甚至鲜血还被当“药”吃,就连他自己的母亲也不理解他,上坟还感到“羞愧”。
  
  杨俊红,教师,现居湖北黄石。
其他文献
二十年来,我一直在大石山区任语文教师,发现农村学生作文模仿性强、内容空泛、语言贫乏、缺乏深度。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方言的局限性。以我们广西大化县为例,壮话、瑶语、苗话夹杂的语言环境,不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这些方言的表述习惯、语序逻辑与普通话相差甚远,造成学生作文词不达意。二是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作文厚积方能薄发,短时间的努力,难以立竿见影。有些学生认为花时间去阅读写作,不如做理
语文课堂,是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的动态教学过程。“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不仅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教案,依据教案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是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来推进教学过程,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与教学资源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及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决定教学的过程。动态课堂生成过程中,将出现新情景、新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文言文考试正由课内走向课外。题型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不放弃客观题,继续考查重点实词词义、常见虚词的用法,以及重点句子的翻译;主观试题正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占分比例不断上升。这样的命题趋向,给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课内知识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课内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向课外迁移。学生如何应对中考文言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作几点粗浅认识。  中考文言文命题的依
古人稱柳树为杨柳,在《诗经·小雅·采薇》中已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后来又有这样的传说:隋炀帝在凿通大运河后,命百姓在运河两岸植柳护堤,并降旨柳树姓“杨”,故后人称柳树为“杨柳”。杨柳以其明媚婆娑的风姿,青翠欲流的枝条,轻盈飘逸的花絮,向人们展示着蓬勃的青春气息和缠绵悱恻的柔肠衷情,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所以常常出现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杨柳”这一意象在诗词中的涵义,大致有以下五种:    
清明过后谷雨  立夏过后小满  栖在枝头的花朵  内心敞亮  它们不舍昼夜孕育的圆润与善良  将活在甜到舌根的梨膏中  润肺止咳  疗医经年的咽痛与心伤  卞庄村  太阳火辣  渔沟镇最边缘的卞庄村  有生机勃勃的沉静  日子重复着日子  一年四季  转眼就是夏天  风吹过来又吹过去  夜里辗转难眠者  想着前村后的稼禾  天上闪闪的星光  在梦中低语  春风长啊  废墟立起扶贫工厂  那个负重行
船夫与小船    船夫蹲在岸边抽烟  烟火同夜空的星星  一起闪烁  船夫眯着眼睛  望着他的小船  像猎人 望着自己  心爱的猎犬    船夫望着小船  在水流中起伏不安  他懂得那是小船  渴望着,回到激流  扬起自己的风帆    船夫灭了烟火  踏着月光起到水边  摸一摸船头  解缆      老树    一棵老树挺立  风雪迷茫之处  就像树下的  一头老牛  慢慢地咀嚼  沧桑  岁月 
“课程标准”中关于小说阅读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教学中,我发觉很多学生读小说,包括读一些经典小说,大都是走马观花,往往一知半解,或者囫囵吞枣。  鉴于这种现状,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应该怎样真正地读懂小说、鉴赏小说、评价小说。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能力,以便他们将来能更有效地阅读其它文
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主要凭借,还包含着思想政治、道德情感等因素。所以运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思品教育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如强烈的爱国情感、高尚的人格、积极的进取精神
随着秋意日浓,2008年高考作文题研究也渐趋告一段落,回眸数月来人们对高考作文题的关注,我们收获很大,感慨亦多。    一、关于文题个数    同2007年一样,今年全国各省市区一共有18套语文试卷,然而关于18套试卷有多少作文题似乎有不同说法,有的说18个,有的说19个,也有的说20个,绝大多数老师取18个之说。这一个本最不应该出现争议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我们研究老师看问题的角度略有不同,并不存
沈从文先生曾说过:“将我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这一来,我的过去痛苦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故事上,方得到了排泄与弥补。”或许这便是《边城》注定是个悲剧的原发点吧!品读《边城》,能从文中品出悲剧的三重况味——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交织在湘西古镇,铸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凄美的《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