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conf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许多参与课程改革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动态生成”的理念并不断实践,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特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也有一些语文老师在实践“动态生成”时走进了几个误区。
  误区一:忽视课前的教学准备
  “动态生成”理念主张课堂的开放性,所以有的教师就把课堂教学的重心都放在“一堂课”内,忽略了“预设成功”这个环节,所谓“预设成功”主要指教师按预设教案(备课与计划),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育目标。缺少了这个环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得不到保证。
  对策:教师在课前要充分解读新课程标准,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应该认真钻研、吃透教材,做到将整个教材熟烂于心,将与教材相关的课外知识都明了于心;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都琢磨得清清楚楚,多角度地理解教材,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在备课时,教师还应该备学生: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把自己换位成学生,从孩子的视角去看教材,思考问题,猜测他们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这样,教师就具备了生成的底气,当课堂上出现随机的问题情景时,教师就能迅速判断这种问题对于本课的教学有多少价值,应从哪个角度去把握和引导,以及如何把它整合进本课的教学目标,就能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偏离教学的重点、难点去生成和丰富课程内容。
  误区二:忽视课中的教师指导
  “动态生成”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有些教师认为,课堂应该由学生来主导,老师只是一个配角罢了。所以在很多实验课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积极主动,教师除了在开始部分起了个头外,其余时间都是“袖手旁观”,有时候像是一个多余的角色。课堂氛围看似热闹,学生实质并未学到知识,更无培养能力可言。
  对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进行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新知。钱梦龙先生在《为语文教学招“魂”》一文中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教师的专业地位赋予他的一种职责。”另外,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而不是突发式的。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的指导要有所不同,应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
  误区三:忽视课堂的组织形式
  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教育理念也发生大的变化,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组织形式也随之改变,教师抛弃了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型,抛弃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具。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到“一窝蜂”式的跟风:流行讨论式,语文课堂(特别是公开课、实验课)中就充斥着分组讨论,不管这种讨论有没有价值;流行网络教学,不管是散文还是戏剧,不管是古文还是现代文,不管是阅读还是作文,看到的都是人机对话,上BBS发表意见。这些课往往徒具华丽的“外表”,实则空洞无物。
  对策: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应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而决定。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其明显的优势: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硬件要求比较低,更重要的是师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本身。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要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因“文”而异,寻求课堂教学和组织形式的最佳结合点。例如,精美的古诗本应以诵读品味为主,我们可以利用讨论、问答、辩论等手段,也可以辅以网络教学,但不能忽视传统的诵读、鉴赏教学。我想,用学生表演的方式来进行《石壕吏》的教学,那么浓郁隽永的韵味、沉郁顿挫的情感将会荡然无存了。
  误区四:忽视课后的整理反思
  课堂教学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动态生成”告一段落,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老师们常有“成败在此一举”的心态,所以不免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而评课者也常以能否在课堂上看到“动态生成”来评判课的优劣,来衡量课堂教学是否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忽视课后的整理和反思,对课堂教学是很不利的。
  对策:写教后记是很多学校管理者提倡的一种做法,这确实是一种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写教后记不能应付了事,下笔的角度要小,可以针对课堂中的一个小“亮点”、一个小失误谈谈体会,可以对课型设计、课文重点、难点作重新调整,也可以对自己的表现、学生的表现作一个点评。
  “学生对所学的教学内容并不是都一无所知,因此老师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怎样获得知识的过程。”(吴亚萍老师语)这个过程就是“动态生成”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明确的“预设成功”下,通过合理的课堂组织形式,有效地指导学生动态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吴雪梅,教师,现居江苏常州。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是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的动态教学过程。“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不仅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教案,依据教案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是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来推进教学过程,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与教学资源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及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决定教学的过程。动态课堂生成过程中,将出现新情景、新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文言文考试正由课内走向课外。题型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不放弃客观题,继续考查重点实词词义、常见虚词的用法,以及重点句子的翻译;主观试题正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占分比例不断上升。这样的命题趋向,给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课内知识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课内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向课外迁移。学生如何应对中考文言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作几点粗浅认识。  中考文言文命题的依
古人稱柳树为杨柳,在《诗经·小雅·采薇》中已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后来又有这样的传说:隋炀帝在凿通大运河后,命百姓在运河两岸植柳护堤,并降旨柳树姓“杨”,故后人称柳树为“杨柳”。杨柳以其明媚婆娑的风姿,青翠欲流的枝条,轻盈飘逸的花絮,向人们展示着蓬勃的青春气息和缠绵悱恻的柔肠衷情,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所以常常出现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杨柳”这一意象在诗词中的涵义,大致有以下五种:    
清明过后谷雨  立夏过后小满  栖在枝头的花朵  内心敞亮  它们不舍昼夜孕育的圆润与善良  将活在甜到舌根的梨膏中  润肺止咳  疗医经年的咽痛与心伤  卞庄村  太阳火辣  渔沟镇最边缘的卞庄村  有生机勃勃的沉静  日子重复着日子  一年四季  转眼就是夏天  风吹过来又吹过去  夜里辗转难眠者  想着前村后的稼禾  天上闪闪的星光  在梦中低语  春风长啊  废墟立起扶贫工厂  那个负重行
船夫与小船    船夫蹲在岸边抽烟  烟火同夜空的星星  一起闪烁  船夫眯着眼睛  望着他的小船  像猎人 望着自己  心爱的猎犬    船夫望着小船  在水流中起伏不安  他懂得那是小船  渴望着,回到激流  扬起自己的风帆    船夫灭了烟火  踏着月光起到水边  摸一摸船头  解缆      老树    一棵老树挺立  风雪迷茫之处  就像树下的  一头老牛  慢慢地咀嚼  沧桑  岁月 
“课程标准”中关于小说阅读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教学中,我发觉很多学生读小说,包括读一些经典小说,大都是走马观花,往往一知半解,或者囫囵吞枣。  鉴于这种现状,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应该怎样真正地读懂小说、鉴赏小说、评价小说。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能力,以便他们将来能更有效地阅读其它文
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主要凭借,还包含着思想政治、道德情感等因素。所以运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思品教育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如强烈的爱国情感、高尚的人格、积极的进取精神
随着秋意日浓,2008年高考作文题研究也渐趋告一段落,回眸数月来人们对高考作文题的关注,我们收获很大,感慨亦多。    一、关于文题个数    同2007年一样,今年全国各省市区一共有18套语文试卷,然而关于18套试卷有多少作文题似乎有不同说法,有的说18个,有的说19个,也有的说20个,绝大多数老师取18个之说。这一个本最不应该出现争议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我们研究老师看问题的角度略有不同,并不存
沈从文先生曾说过:“将我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这一来,我的过去痛苦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故事上,方得到了排泄与弥补。”或许这便是《边城》注定是个悲剧的原发点吧!品读《边城》,能从文中品出悲剧的三重况味——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交织在湘西古镇,铸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凄美的《边城
《〈宽容〉序言》是人教版高中第一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药》是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一篇是散文诗式的序言,一篇是揭示现实的小说,看起来是毫无关联的两篇文章,我却从中读出了许多惊人的相似。    一.相似的社会背景    “无知山谷”,四周是“永恒的山脉”,与外界隔离,自然形势封闭,只有一条“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流着”,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保守势力强大而坚固,有“神秘莫测的古书”束缚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