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国际化路径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台湾新竹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国际化路径:首先通过当地政府起主导作用,为吸引硅谷人才回流提供良好平台;其次实现硅谷、新竹互惠地区工业化。
  关键词:新竹;高技术产业集群;国际化
  
  我国台湾新竹高科技园自1976年5月正式立项、1980年9月成立以来,经过30年的开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有影响的科技园区,在新竹园区所创造的效益带动之下,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位居全球第四,其中晶圆代工和IC封装位居全球第一,IC设计则为全球第二,信息硬件产业产值位居世界第四位。通讯和光电产业也迅猛发展,在短短数年之间,台湾的WLAN产业位居全球第一、XDSL客户端设备位居全球第二、大尺寸TFT—LCD产值亦位居全球第二。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自从创办以来入区企业数和营业额也不断增长,入区企业从1981年的17家发展到2004年的384家,年营业额也从1983年的30亿元新台币增长到2004年的10 859亿元新台币。新竹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国际化路径总体可以归纳为:硅谷——新竹互惠地区工业化。
  
  一、 政府主导作用为吸引硅谷人才回流提供良好平台
  
  台湾政府在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中起着主导的作用,通过建设一流的园区为居住者提供与美国相似的生活环境和提供各种优惠鼓励政策为海外留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为吸引大量的海外留学生回台湾发展创造了最佳条件。
  1. 一流的园区设施与服务。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有国际一流的工业区(包括标准厂房、自建厂房和实验室),住宅区(包括公寓宿舍及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等运动设施),和公园绿带区(包括景观公园,湖畔绿地等)。一流的园区设施为园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空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当局还为进驻园区的公司提供了全方位的周到的服务,包括:投资服务、劳工行政、工商服务、工程建设、地政管理、公共福利、医疗保健、仓储服务、环境保护、消防救灾、安全防护、基础设施服务(水电、电信、邮局、石油等)以及园区信息的自动化和网络化等。为了解决园区内员工和海外回来学者子女的就学问题,园区于1982年创办了实验中学。学校内设有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幼儿园和双语部。这些良好的设施和服务,为区内创业者解除了后顾之忧,吸引并留住了大批高科技人才。
  2. 优惠的投资政策。税收优惠。园区内企业进口的自用机器设备、原料、燃料、半成品、物料及货物,免征税捐;园区货物或劳务外销者,免征货物及营业税;在园区内购买厂房及有关建筑物,免征契税;园区内企业头5年免税,或可以享受机器设备的加速折旧,企业正式营业头9年内选定连续5年免缴营利所得税,以后每年缴付的所得税不超过营利的22%;对于战略性的关键产业,投资回报的200%均为免税,其余部分以10%的减低税率增收。
  土地厂房优惠。园区内提供规划完备的设施和厂房,并以低廉的价格出租给厂商。被认定为对台科技有特殊贡献的工业投资,可减免土地租金5年。
  金融奖励政策。为发展某些重要产业,台湾在必要时会用直接投资该产业或优先给予长期优惠贷款等财政金融手段予以扶持。凡符合园区引进条件的科学工业,厂商可以申请当局参与投资。台湾出资最高可达总额的49%,投资者日后可以购回部分或全部股权。投资者如以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其最高可以拥有总股份的25%。台湾交通银行还可向园区厂商提供利率低于一般银行2%的中长期贷款,并可依贷款者的需要,允許在贷款后1年~3年内开始偿还。
  3. 鼓励创新的政策扶持。注重研发是园区的重要特色之一。为鼓励园区内公司的科技创新,园区管理当局设立了一系列研发奖助基金,其中有:(1)创新技术研究计划奖助基金,该项基金已成为园区公司提升技术竞争力的重要资源。(2)研究开发关键零部件及产品计划奖助基金(1992年7月设立)。(3)研发投入奖。(4)创新产品奖,以鼓励厂商研究开发新产品。政府当局为鼓励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创新所提供的这些政策扶持大力的促进和激励了高科技企业的聚集以及企业技术创新的热情。
  
  二、 硅谷——新竹互惠地区工业化
  
  由于台湾政府为新竹科学工业园搭建好了发展平台,大批人才从硅谷回流,这为新竹——硅谷互惠地区工业化成功地奠定了基础。这些从美国硅谷回来的技术人员通过新竹——硅谷两地跨国技术团体的建立,用硅谷的信息与技术带动新竹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跨国技术团体不但为硅谷地区的高技术企业在海外提供了低成本生产基地,同时也给新竹科技园提供了大量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机会,为新竹高技术产业集群成功嵌入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创造了机会;使新竹——硅谷两地形成了互惠地区工业化。
  新竹科技工业园被称为硅谷模式在世界各地孵化的案例中成功的典范。对于新竹成功的原因,萨克森尼安认为:(1)跨国团体的形成和发展加强了新竹与硅谷间的联系。这种跨国团体跨越边界的旅行不仅实现了新竹和硅谷间的信息、信用和关系的共享,而且促进了台湾与美国间“人才流动”的形成。而且大量工程师的两地旅行带动了技术、知识、关系、资本的机会和新市场的信息的流动,使得两地间的信息传递几乎同在硅谷或新竹内部一样快。按宏基前CEO的话说,新竹和硅谷间技术互动已形成了“多重的正反馈”。总之,这种不断增长的技术团体一体化,生成了跨地区协作的新类型。(2)新竹和硅谷间跨地区协作并相互升级。1989年,美国西玉山协会的成立使新竹和硅谷间的联系逐渐制度化,这进一步促进了两地间技术和技能由单项渠道变成双向渠道,更加便利了两地间相互协作,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互相补充。
  新竹高技术产业集群在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的生产中主要历经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体现出了“新竹——硅谷互惠地区工业化”。
  1. 从底端的OEM做起,高科技标准化生产主导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间,美国硅谷的一些公司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对其生产业务进行外包。在新竹——硅谷两地跨国技术团体的联系下,硅谷的一些公司选择了符合低劳动力成本要求的台湾新竹地区,硅谷的技术和资本开始向台湾新竹转移。台湾新竹通过OEM建立了与硅谷IC产业的跟进机制,密切了新竹与硅谷的各种联系,同时也是依靠OEM的规模优势,使园区成为硅谷IC产业的支援和加工体系。像园区的联电、台积电等台湾一流的IC厂家就是依赖于美国的英特尔、AMD英特尔等公司的OEM订单而成长起来的。通过在低附加值端嵌入产业价值链,新竹成功地嵌入了全球价值链。
  该阶段一直持续到1990年左右。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园区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但企业活动主要以高科技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主。在1990年以前,园区的研发总经费基本上处于一个数量少,增长慢的时期。少量的研发活动也主要由当局支持的科研院所承担。跨国公司在园区内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把园区作为他们在东南亚的生产或销售据点。由于企业数目的增长,新竹科学园区开始对周边产业结构产生“竞争——排挤”和“外溢——关联”作用。
  “竞争——排挤”作用主要表现在园区内新兴产业的工资福利比原先的传统产业高出许多,使得后者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而被迫外迁。“外溢——关联”作用则表现在随着园区的发展,地方原有厂商与园区内厂商形成日益密切的委托加工,原材料供应等协作关系。由于园区的技术外溢,园区附近新设立的高科技企业也逐渐增多。新竹地区原来的主要工业部门有照明设备业,玻璃业,陶瓷业,纺织业和化学材料制造业,这些部门的布局基本上都跟当地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到了20世纪90年代,微电子关联产业集中了大量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区域制造业中占绝对优势的主力,其它工业部门几乎无一幸免地面临衰退。在“竞争——排挤”和“外溢——关联”的作用下,新竹科学园逐渐形成了高技术产业集群。
  2. 研发与生产平分秋色阶段。此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90年代末。由于90年代后更多的硅谷的工程师回到台湾新竹,新竹就源源不断地获得了新技术,使得新竹园区的企业总与现代高科技最发达的地区保持了紧密的联系,这也就保持了新竹园区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此时跨国公司在台策略也较先前有明显的改变,不再以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与相关优惠政策为主,而是把重点放在寻求当地技术合作资源,加强本地化进程等方面。园区内已成熟的技术与资金也开始输出国外,与硅谷等地的公司进行各种跨国联盟合作,形成了一种技术研发上的新型互惠工业化。1996年,园区国内专利数为226件,国外专利数为0,1999年园区国内外专利数合计为2 536件,这表明新竹科学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已经步入了研发与生产平分秋色阶段。
  3. 力图研发活动为主的阶段。经过20年的迅速发展,园区基础资源已不敷使用,企业的综合生产成本也相应地不断提高,为了解决土地瓶颈,高科技园区开始向新竹园区外部扩张。同时,台湾当局也在反思过去过分强调“制造”导向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转而倡导研发设计类产业的发展。台湾当局力图通过南北两个核心园区的建设,使台湾成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科技岛。新竹科学工业园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必将进行新一轮的产业升级,最终实现以研发设计、人才培训等高附加值产业活动为主的格局。随着越来越多的台湾IT人才从美国带着技术、经验和合同回到台湾,进驻新竹科学工业园,新竹将成为美国硅谷最成功的越洋克隆版本。
  
  参考文献:
  1.郑霞.新竹科技园区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启示.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66.
  2.李晔,王舜.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及启示.科学管理研究,2006,(3):118.
  3.汤锡芳.蓬勃发展中的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海峡科技与产业,2000,(2):18.
  4.胡明晖.从比较视角看我国科技工业园建设.科学管理研究,2001,(6):68.
  作者简介:王季,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生;刘新宇,兴业银行沈阳分行经济师,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于静,沈阳鑫龙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经济师。
  收稿日期:2007-03-22。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首先对传统国际化理论作了简要回顾,指出其存在不足的同时尝试从关系网络角度做出合理解释,为从关系网络角度深入研究国际化问题提供启示。关键词:国际化理论;关系网络;解释一、 关系网络概念网络的概念来自于信息技术领域,由于网络经济和网络社会的迅速崛起而被引入到经济与社会领域。在社会学里,网络被看成是社会交换关系,与市场不同,社会网络中可以是非商品交换,能够得到经济利益之外的其他支持,典型支持包
摘要:文章通过应用微笑曲线效应理论和公司内创业理论分析了TCL战略失误的原因,从中得出了两点重要的结论,期望能给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以更多新的启鉴性。关键词:微笑曲线效应;公司并购式内创业;TCL战略一、 产业演化中的“微笑曲线效应”下公司战略内整合所谓“产业微笑曲线”理论首先由台湾Acer(宏基集团)的领导人施振荣先生提出,并在lT业应用成功。顾名思义,这一曲线形似微笑(图1),“嘴角”上扬
摘要:文章首先从理论上论述MBO对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可能性;然后对比分析成熟市场(主要是美国)MBO与中国MBO的实际效果,并进一步分析造成中美MBO对于公司治理的改善存在差异的内在原因;接下来针对性地考察了几家中国公司MBO前后的财务数据。最后基于以上的分析为中国公司MBO提出一些见解和建议。关键词:MBO;公司治理;股权激励一、 利用MBO推进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理论基础公司治理结构从本质上讲
摘要:企业的成功需要战略指引,而战略的实施又离不开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配合与支持。文章以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为例,从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及其一致性关系入手,分析了美国西南航空公司难以模仿的秘密,为我国企业成功经营提供有益的参考。关键词: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企业文化;竞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当前,关于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研究极为盛行。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探索企业成功的奥秘,并形成了
摘要:文章通过对招聘广告的文本分析的研究,讨论个人特性(如年龄、学历等)对人力资源经理胜任能力的影响。结果为学历、专业背景、经验、专业知识这四个方面对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有显著影响。而年龄与性别对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无显著影响。关键词:人力资源经理;个人特性;胜任力;影响因素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界定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完善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经营中的作用也愈加突显。人力资源经理是否具有胜任
摘要:专业观众是展览会成功的生命线,文章试图探究专业观众参观展览会的决策结构以及类型各异的专业观众的观展决策,这是一个尚未得到应有重视的研究领域。文章以展览业发达的东莞为研究样地,通过对3 630名专业观众的问卷调查获得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专业观众分为尝试探测型、品质追求型、谨慎稳妥型以及大众平衡型四种类型。他们观展决策的三个维度因子为:展会内在价值、声誉影响和外在要素。其中,关注展会内在价值方面
摘要:文章采用地区层面数据,对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FDI的进入东道国并非主动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而需要与一定的东道国因素相结合的结论。关键词:FDI;技术溢出;实证分析FDI技术溢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外部效应,是指由于FDI进入东道国,其带来的技术对当地的生产率增长、经济增长、劳动力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贡献,而FDI投入方却无法因带这些贡献而得到相
摘要: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长三角地区政府间互动行为是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制度建设的关键因素。文章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政府间磋商机制的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制度建设的概念模型,该模型包括制度供给、制度竞争、制度变迁三个维度,从而为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制度建设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关键词: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制度建设;磋商机制一、 引言长三角地区无论是在经济总量还是在
摘要:文章运用历史分析法,基于产品升级的自主创新视角,结合对三星案例进行的详尽剖析,总结出韩国家电企业的国际营销战略模式。该模式可以刻画为:引进准备→复制模仿→改进创新→创新超越,其核心是基于产品升级的自主创新,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技术学习和积累的演化过程。关键词:自主创新;国际营销战略模式;技术成长一、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1. 问题提出与研究目的。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直至2
摘要:文章以2002年实施MBO的15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现金流量的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流入流出比三方面对这些公司在MBO前一年至后一年共计三年间的现金流量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MBO前后公司现金流量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现金流量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运用多元回归建立起现金流量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模型。关键词:管理层收购;现金流量结构;公司绩效国外关于管理层收购(M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