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国外非常盛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它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政治课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也使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实现发展。下面就结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几点认识。
1. 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而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达65%。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经过分析,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获得的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在《生活经济》中讲到“行行出状元,个个是人才”时,把我校优秀毕业生成功创业事迹介绍给他们,懂得职校生也大有可为。通过学生自己的大脑思维活动,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使世界观和价值观更上了一个台阶。
2. 培养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在讲到《生活经济》“投资理财的选择”教学中。通过“模拟家庭投资和理财”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各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分别到自己的家庭、银行、保险公司调查,利用网络资源收集资料;通过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课堂论证等方式渠道亲手感受如何理性地投资理财。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大胆构想,有些观点还会出于教师的意料之外。这样会大大地增强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效果。
3. 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却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火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如在讲“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可选用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和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的案例。他们都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一个被判18年:另一个被判死刑,缓期二年。这样讲更具有时效性和说服力。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另外,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如在讲解“正确维权”时,我用自己经历的两个案例,一个是衣服面料有问题,过了春节之后去退换掉:另一个就是食品过了保质期,这样对学生很有说服力。选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会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当然,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事例运用得越多越好,这样会把政治课上成“故事会”。相反,应围绕所授知识点精选事例,做到有的放矢,所引事例与知识点应有机结合,而不是事例的简单堆砌,我认为选用案例与知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方向性。选用案例应以正而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应慎应、少用。如果教师上课时大谈特谈的都是一些消极的东西,而学生判断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尚有欠缺,学生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党和政府己丧失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治理国家的能力,会使学生思想上产生迷惑和动摇,不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课上我经常提到像徐虎、许振超、李素丽、时传强等先进劳模,运用事例时应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
2. 注重时效性。引用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而应紧跟形势,是发生不久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如在讲到对外开放时,可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中国成功举办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运用这种新鲜的时政新闻,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3. 注重趣味性。所举案例应生动有趣,生活化、通俗化,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如在讲到“公民要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时,可举“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故事。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使学生感到看起来深奥难懂的知识,其实也亲切有趣,易于理解,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 注意精确性。引用的案例应尽量真实具体。不宜胡编乱造。如在讲法律基础知识时,引用的案例应尽最讲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以及此案引自何处,做到真实可信,现实感强。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让他们真正接受,反之,则会使学生对教师所教所讲的知识产生怀疑,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5. 注重本地性。引用的案例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与己有关,而不是遥不可及、关系不大。如讲到《生活经济》中成功创业时,我很自豪地说道:施正荣,我们扬中油坊人,中国首富上有他的名字,他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在美国上市;讲到“劳动者有遵守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时,举我校教师牺牲业余时间参加进修学习的例子;讲到“五爱”时,举班上同学的事例。通过这些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使学生感到榜样就在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无法赶超的。只要自己努力也可做到的。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实质是属于研究性学习。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因此,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应大力推广。
1. 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而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达65%。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经过分析,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获得的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在《生活经济》中讲到“行行出状元,个个是人才”时,把我校优秀毕业生成功创业事迹介绍给他们,懂得职校生也大有可为。通过学生自己的大脑思维活动,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使世界观和价值观更上了一个台阶。
2. 培养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在讲到《生活经济》“投资理财的选择”教学中。通过“模拟家庭投资和理财”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各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分别到自己的家庭、银行、保险公司调查,利用网络资源收集资料;通过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课堂论证等方式渠道亲手感受如何理性地投资理财。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大胆构想,有些观点还会出于教师的意料之外。这样会大大地增强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效果。
3. 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却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火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如在讲“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可选用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和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的案例。他们都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一个被判18年:另一个被判死刑,缓期二年。这样讲更具有时效性和说服力。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另外,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如在讲解“正确维权”时,我用自己经历的两个案例,一个是衣服面料有问题,过了春节之后去退换掉:另一个就是食品过了保质期,这样对学生很有说服力。选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会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当然,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事例运用得越多越好,这样会把政治课上成“故事会”。相反,应围绕所授知识点精选事例,做到有的放矢,所引事例与知识点应有机结合,而不是事例的简单堆砌,我认为选用案例与知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方向性。选用案例应以正而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应慎应、少用。如果教师上课时大谈特谈的都是一些消极的东西,而学生判断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尚有欠缺,学生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党和政府己丧失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治理国家的能力,会使学生思想上产生迷惑和动摇,不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课上我经常提到像徐虎、许振超、李素丽、时传强等先进劳模,运用事例时应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
2. 注重时效性。引用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而应紧跟形势,是发生不久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如在讲到对外开放时,可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中国成功举办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运用这种新鲜的时政新闻,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3. 注重趣味性。所举案例应生动有趣,生活化、通俗化,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如在讲到“公民要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时,可举“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故事。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使学生感到看起来深奥难懂的知识,其实也亲切有趣,易于理解,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 注意精确性。引用的案例应尽量真实具体。不宜胡编乱造。如在讲法律基础知识时,引用的案例应尽最讲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以及此案引自何处,做到真实可信,现实感强。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让他们真正接受,反之,则会使学生对教师所教所讲的知识产生怀疑,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5. 注重本地性。引用的案例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与己有关,而不是遥不可及、关系不大。如讲到《生活经济》中成功创业时,我很自豪地说道:施正荣,我们扬中油坊人,中国首富上有他的名字,他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在美国上市;讲到“劳动者有遵守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时,举我校教师牺牲业余时间参加进修学习的例子;讲到“五爱”时,举班上同学的事例。通过这些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使学生感到榜样就在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无法赶超的。只要自己努力也可做到的。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实质是属于研究性学习。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因此,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应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