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和雨的形成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物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i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霜和雨都是自然现象,它们的形成都跟水有关,也就是说都是由水发生的相应的物态变化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霜从状态上来看,属于固体,形状不规则,是一种白色冰晶,一般附着在物体表面,如草、树叶、屋顶、土块等.触摸时感觉松软,不像冰那样坚硬,冰是水凝固而来,霜则是由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来.
  霜一般发生在秋冬季节,二十四节气里有个“霜降”,到了这个节气,就意味着要下霜了,天将转冷,快要进入冬季了.
  我们通常说下霜,其实霜不是同雪和雨一样从天上落下来的.它多形成于夜间,因为夜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迅速降温时,水蒸气就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不同的物体上,这就是霜.下霜的夜晚,必然是温度较低的夜晚,霜本身对植物既没有害处,也没有益处.通常人们所说的“霜害”,实际上是在形成霜的同时产生的“冻害”.因此要做好防寒防冻准备.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当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水蒸气较多,温度较低)时,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成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的.
  此外,风对于霜的形成也有影响.有微风的时候,空气缓慢地流过冷的物体表面,不断地供应着水汽,有利于霜的形成.但是,风大的时候,由于空气流动得很快,接触冷物体表面的时间太短,同时风大的时候,上下层的空气容易互相混合,不利于温度降低,从而也会妨碍霜的形成.大致说来,当风速达到3级或3级以上时,霜就不容易形成了.因此,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里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
  霜的形成,不仅和上述天气条件有关,而且和地面物体的属性有关.霜是在较冷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体表面越容易辐射散热并迅速冷却,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散热越快,温度越低,就越容易形成霜.如花草树叶,质量较轻,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快,温度降低得也快,所以它的表面就容易形成霜.另外,物体表面粗糙的要比表面光滑的更有利于辐射散热,温度也降低得快,所以在表面粗糙的物体上更容易形成霜,如土块.
  雨的形成与霜不一样,它来自于云,从天而降.
  地面的水蒸发变为水蒸气升到天空,当大量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这些水蒸气有的液化成小水滴浮在空中,有时遇到强冷气流,就会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小水滴与小冰晶汇聚在一起就成了云.由水滴形成的云体称为水成云,由小冰晶形成的云体称为冰成云,由小水滴和小冰晶共同组成的云体叫混合云.云中的这些小微粒,它们的个头很小,大多数直径还不到1毫米的百分之一,在1立方米的空间中,可以密集地存在几千万甚至几亿个.它们高悬在空中不往下掉,是由于空气中有上升气流在下面顶托,水滴或冰晶个头很小,重量很轻,下降的速度非常缓慢.一个直径20微米的云滴若从1000米的高空掉下来,需要整整6个小时.何况云滴在下降过程中还要连闯两个大关:一是冲过上升气流的顶托,另一个是经受住被再一次蒸发掉的危险.当水蒸气继续液化或凝华,以及云滴间相互碰并,大水滴(冰晶)不断“吃掉”小水滴(冰晶),使得体积越来越大,以至大到本身的重量足以克服上升气流的阻力时,才能下落.冰晶也是如此汇聚变大,当它落到地表上空一定高度时,会遇到热的气流而熔化,所以落到地面的仍然是水.当然,如果不熔化,那落到地面的就是雪、雪珠或小冰雹了.从云到雨,实际上就是一个水滴或冰晶成长壮大的过程.我们在浴室洗澡时,看到天花板上的小水滴汇聚成大水滴,最后悬挂不住落下来.这与雨的形成过程非常相似.
  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一起,发生反应,形成酸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酸雨使土壤酸化,降低土壤肥力,许多有毒物质被植物根系统吸收,毒害根系,杀死根毛,使植物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酸雨使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抑制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甚至导致鱼苗窒息死亡;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使水生生态系统紊乱;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酸雨通过对植物表面(叶、茎)的淋洗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的间接伤害,促使森林衰亡,酸雨还诱使病虫害暴发,造成森林大片死亡.欧洲每年排出2200万吨硫,毁灭了大片森林.我国四川、广西等省区已有10多万公顷森林濒临死亡.酸雨对金属、石料、木料、水泥等建筑材料有很轻的腐蚀作用,世界已有许多古建筑和石雕艺术品遭酸雨腐蚀破坏,如加拿大的议会大厦、我国的乐山大佛等.酸雨还直接危害电线、铁轨、桥梁和房屋等.
  酸雨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多次召开国际会议讨论酸雨问题.许多国家把控制酸雨列为重大科研项目.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通过有关法律限制汽车排污.1993年在印度召开的“无害环境生物技术应用国际合作会议”上,专家们提出了利用生物技术预防、阻止和逆转环境恶化,增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发展和应用,保持环境完整性和生态平衡的措施.专家们认为:利用生物技术治理环境具有巨大的潜力.
其他文献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需掌握并运用正确的方法,积极探索富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感染力的教育模式,在“高度、温度、广度、力度、精度”上下功夫,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期刊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产学研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是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
在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网络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实施网络教学,但效果有待提高.评价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效果的依据是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发挥
本文采用背景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体系,主要探讨了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优化和保障实施措施。 本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背景研究本文针对当今
权力问题是渠道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已有的对渠道中的权力研究大多是在市场交易背景下进行的。随着战略联盟的兴起,渠道中的成员纷纷结成战略联盟,权力研究的背景由市场交易关系向
将连续梁挂篮施工技术应用在铁路桥梁建设过程中,能够提高铁路桥梁建设效率,同时可以确保铁路桥梁建设的质量.而根据挂篮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控制铁路桥梁建设过程
论文主要探讨了藏族中学生认知闭合需要的特征及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用认知闭合需要量表(NFCC)评估西藏藏族中学生面对模糊情境时认知闭合需要的特征.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