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崔峦说:“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并不是泛泛而谈,它需要找到一个由“读”到“写”的切入点。而要找到这个切入点,就需要我们有一双“语文的眼睛”。关注和重视文本的独特语言形式,包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各种表达方式和结构特征等。
一、解读文本时关注独特的语言形式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里的形式就是语言形式。我们就要善于发现这个秘密。在《凡卡》一文中,一向力求语言简洁的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却重复罗嗦地写凡卡求爷爷接他回乡下,一共有5次。对于这个,一般的读者或学生是发现不了的。而执教的彭才华老师发现了这个秘密,也解开了这个秘密,乃是“情到深处才反复”。彭老师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并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只是让学生关注到这种反复的形式,并联系契诃夫的话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契诃夫说文章要简洁,可是这几处却这么啰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接着,彭老师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其中他采用了“举象”、“造境”、“入情”、“求气”这些诗意语文的审美化实践策略。正是学生体会到了凡卡“连狗都不如”的生活,所以更深切地理解了凡卡为什么5次在信中乞求爷爷接他回家,同时也明白了作家契诃夫这么写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在阅读中渗透写作,使学生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了写作的方法。
二、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思想内容,教给选材方法
思想内容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也是文章的中心,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选了哪些材料来写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让学生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例如教学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然后让学生读文,思考:围绕这一中心,课文写了哪些事例?学生很快就能归纳出以下事例: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接下来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些事例来写呢?”引导学生把事例与中心句联系起来思考,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生就会发现:原来课文所选的事例都是为中心服务的。最后教师总结:课文中选的这几个事例都能说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而且作者在材料的安排上还把这几个事例写得很详细。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的文章,学会围绕中心选材,并把能反映中心的材料详写,把与中心没有关系的材料舍弃,把与中心关系不大但又一定要交代的内容略写。
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心中渐渐地有了一个这样的观点:写文章时,首先要确定中心,然后选择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来写,注意详略得当。
三、阅读教学中感染学生,激发写作兴趣
鲁迅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上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细细品读入选教材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都是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阅读者提供了习作的范本。《荷塘旧事》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荷塘秀丽的景色,那如诗如画、宛若仙境一般的美丽。教学时先让学生默读思考作者怎样描写荷塘的美丽?再对优美词句作深刻体会,如打比方的句子“整个月牙泡恰似一弯晶莹的新月嵌在田野上。”、“娇嫩而洁净的荷花颤动着,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充分的阅读感染并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然后课堂练笔写打比方的句子,从而巩固学生具体写作方法的掌握。
这种阅读教学中的写,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从学语言的角度出发,通过模仿和创造,训练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积累语言
阅读是吸收,习作是释放;阅读是根,习作是果实。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指导多读多背,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如《三峡之秋》把三峡一天中早、中、黄昏、晚上的秋景写得非常生动形象,可让学生朗读、背诵、默写并摘录相关的语句,学生在读写中受到启发,明白要抓住颜色、形状去写,还可展开想象,利用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去描写。课后以“校园之秋”为题仿写,有的同学说:“时令已经是秋天了。校园的秋色是从足球场的草地上开始显现的。”有的说:“校园的秋色是从同学们练习校园集体舞的进程中开始显现的。”感觉比平时的写景文章开头有了新的突破。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习作的范本,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习作训练,满足了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有利于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获取习作成功的体验。
四、阅读教学中指导具体描写的方法
在探讨“打水仗”这一部分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作者是怎么把这个激烈、热闹的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问题去对文本进行解读。学生很自然,也很轻松地发现了“运用精准的动词”、“拟声词”、“侧面描写”等技巧。当学生谈到侧面描写时抓住了两个句子:.那情境更是闹得慌,急速的水线向对方射去,又从对方射来,水线交射在一起,撞击出点点白珠,腾起,落下。此时,师生共同创造了一个充满生机的言语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写作很巧妙地渗透到阅读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也体验到写作的乐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写作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领悟到写作技巧,读写结合,相得益彰,逐步提高。只要我们有双“语文的眼睛”,关注言语形式,就能让学生从阅读走向写作。
一、解读文本时关注独特的语言形式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里的形式就是语言形式。我们就要善于发现这个秘密。在《凡卡》一文中,一向力求语言简洁的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却重复罗嗦地写凡卡求爷爷接他回乡下,一共有5次。对于这个,一般的读者或学生是发现不了的。而执教的彭才华老师发现了这个秘密,也解开了这个秘密,乃是“情到深处才反复”。彭老师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并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只是让学生关注到这种反复的形式,并联系契诃夫的话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契诃夫说文章要简洁,可是这几处却这么啰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接着,彭老师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其中他采用了“举象”、“造境”、“入情”、“求气”这些诗意语文的审美化实践策略。正是学生体会到了凡卡“连狗都不如”的生活,所以更深切地理解了凡卡为什么5次在信中乞求爷爷接他回家,同时也明白了作家契诃夫这么写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在阅读中渗透写作,使学生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了写作的方法。
二、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思想内容,教给选材方法
思想内容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也是文章的中心,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选了哪些材料来写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让学生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例如教学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然后让学生读文,思考:围绕这一中心,课文写了哪些事例?学生很快就能归纳出以下事例: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接下来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些事例来写呢?”引导学生把事例与中心句联系起来思考,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生就会发现:原来课文所选的事例都是为中心服务的。最后教师总结:课文中选的这几个事例都能说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而且作者在材料的安排上还把这几个事例写得很详细。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的文章,学会围绕中心选材,并把能反映中心的材料详写,把与中心没有关系的材料舍弃,把与中心关系不大但又一定要交代的内容略写。
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心中渐渐地有了一个这样的观点:写文章时,首先要确定中心,然后选择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来写,注意详略得当。
三、阅读教学中感染学生,激发写作兴趣
鲁迅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上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细细品读入选教材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都是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阅读者提供了习作的范本。《荷塘旧事》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荷塘秀丽的景色,那如诗如画、宛若仙境一般的美丽。教学时先让学生默读思考作者怎样描写荷塘的美丽?再对优美词句作深刻体会,如打比方的句子“整个月牙泡恰似一弯晶莹的新月嵌在田野上。”、“娇嫩而洁净的荷花颤动着,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充分的阅读感染并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然后课堂练笔写打比方的句子,从而巩固学生具体写作方法的掌握。
这种阅读教学中的写,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从学语言的角度出发,通过模仿和创造,训练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积累语言
阅读是吸收,习作是释放;阅读是根,习作是果实。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指导多读多背,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如《三峡之秋》把三峡一天中早、中、黄昏、晚上的秋景写得非常生动形象,可让学生朗读、背诵、默写并摘录相关的语句,学生在读写中受到启发,明白要抓住颜色、形状去写,还可展开想象,利用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去描写。课后以“校园之秋”为题仿写,有的同学说:“时令已经是秋天了。校园的秋色是从足球场的草地上开始显现的。”有的说:“校园的秋色是从同学们练习校园集体舞的进程中开始显现的。”感觉比平时的写景文章开头有了新的突破。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习作的范本,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习作训练,满足了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有利于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获取习作成功的体验。
四、阅读教学中指导具体描写的方法
在探讨“打水仗”这一部分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作者是怎么把这个激烈、热闹的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问题去对文本进行解读。学生很自然,也很轻松地发现了“运用精准的动词”、“拟声词”、“侧面描写”等技巧。当学生谈到侧面描写时抓住了两个句子:.那情境更是闹得慌,急速的水线向对方射去,又从对方射来,水线交射在一起,撞击出点点白珠,腾起,落下。此时,师生共同创造了一个充满生机的言语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写作很巧妙地渗透到阅读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也体验到写作的乐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写作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领悟到写作技巧,读写结合,相得益彰,逐步提高。只要我们有双“语文的眼睛”,关注言语形式,就能让学生从阅读走向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