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主题分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so579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一篇文学作品,人们一般要了解它体现了什么样的内容,蕴涵了什么样的精神,表达了什么样的观念,一句话,就是有着什么样的主题。语文教学中对作品的分析,也离不开对于主题的寻求。人们通常说: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也就是说,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可能没有主题,缺少了主题,也就失去了作品的精神元气,就会失去艺术生命。同时,主题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性质和品位。如主题的深浅实际上就决定着整个作品的深浅。因而在对作品进行意义分析时,必须着重于主题的分析。
  人们习惯于将主题视为作品的中心思想,这并没有错。作家的创作并不是无目的的,而总是要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思索。文学作品在描写人和社会生活,展现由人的行为与心灵以及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人生世界时,总是蕴含着多方面的思想意义。当这种思想意义构成作品的主导倾向并贯穿作品时,人们通常就把它当作了主题。罗丹说过:“当一个真理、一个深刻的思想,一种强烈的感情,闪耀在某一文学或艺术作品中,很显然,文体、色彩与素描一定是卓越的。”这并不是说思想就能决定作品的各个方面,而是表明了作品离不开思想。但是,文学作品是复杂的,它表现思想,也表现情感;表现意识,也表现潜意识,所以说主题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美国著名文艺理论家韦勒克所批评的那样:“通过对文学的分析,目的是要获得‘中心思想’,是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哲学的形式,一种包裹在形式中的思想。”这就是将文学理解为只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它与其它文体的不同只在于手段和方法,而不在于内容。这其实是对文学的误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不同于非文学作品的主题。非文学作品如议论文的主题,确实就是中心思想,整篇文章就是围绕着中心思想分成若干层次,或归纳,或演绎。其中心思想往往以明确的语言直接在文中出现,或者可以通过归纳判断而获取。文学作品的主题,是多种意义的融合,内涵丰富而活跃。它不是直接地显露在作品之中,但又能在作品中发现它的踪影;它不靠归纳和演绎,而更依赖于直觉感受和体悟。
  因此,将主题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意义核心要比单纯的中心思想更为可靠。这种意义核心既包括了思想意义,也包括了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它们浑然一体地构成了作品的意义核心。文学的主题构成并不与其符号及其结构形式(如字词句篇)一一对应,而更依赖于语境和人的主体感受和阐释。当然文学反映社会和表现心灵,具有认识、解释社会和人生的实践功能,但文学更具有审美功能,有着超越现实,给人以精神享受和愉悦的特殊价值。如“绿蚁醅新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得饮一杯无”并不是一封短简或便条;“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并非写家庭琐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不是在谈天气。作为文学作品,它们都是别有寄托和寓意的。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收集着他对于早年生活回忆的散文,应该是很写实的。然而《朝花夕拾》所展示的境界,“只是我们常见的村落和田畴,这里没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是她赋予了葱郁的生命,这里的阳光是这样明沽,植物是这样丰茂,一切并不瑰奇,无须震骇和惊叹,但她是那样地亲切和淳朴。这里的流水只是一湾清澈见底的小溪,她用缓慢而匀称的节拍奏鸣着永恒的乐章,在那淙淙有声,汩汩地流动着。在这里,我们正可以如同一眼就能辨识清澈见底的小溪里的卵石和水草那样接触到诗人明洁、淳朴、崇高的心灵”(王纪人语)。所有这些,都很难用一个“中心思想”来概括,因为它们给人的不仅是思想,而是多方面的感受。主题作为作品的意义核心,也与其艺术形式密切相关。如文学作品的结构就不是任意拼凑的,而是围绕着主题展开的。因此,主题势必影响到作品的构思、情节、语言以及种种表现方法。人们常常注意主题的意义功能,即作品的叙述最终形成什么样的思想性结论,而忽视主题的组织结构功能。主题作为文学作品的内容要素,并不是与作品形式游离的,其本身就是形式化了的,是与艺术形式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主题“同时涉及内容与形式,并强调这个词的形式方面。一个主题常常是一个论题(subject),但一个论题却并非总是一个主题。主题常常被认为不是一部艺术品的偶然原因,而是特定事件(events)、意象(images)或符号(symbols)的一个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寻绎意义(inference)而理解主题”。所以,主题不仅与作品的思想性有联系,而且与作品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我国唐诗大多是征戍、迁谪、羁旅、离别、伤世、思乡、怀国之作,就思想方面来说,这些诗的“主题”大致相同,但仍然为人们普遍喜爱,读来兴味无穷,百读而不厌。原因就在于诗中所创造的意象和所蕴含的情感是千姿百态的,有着无限的生机。尽管表达的思想大体一致,但由多种意义所构成的主题却是不同的。主题的表达渗透了人生的体验,体现了人格的力量和对世界的理解,它无法与具体的表现形式分开,一旦剥离了表现形式,主题也就难以存在了。
  
  周明波,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本文编校:左晓光
其他文献
低年级写话教学是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基础,它是学生写作的启蒙,是引导学生迈入作文大门的关键一步。在写话兴趣的有效激发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捕捉灵动的话题,引领低年级写话“踏歌而行”呢?  一、 话题来自课文,让写话在依托中轻松活泼  低年级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颇有情趣,这些学习材料是学生练习写话的优质资源。  1. 把握特点仿写。仿写是让学生仿思路、仿方法、仿语
迈入21世纪,语文教学怎样“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搞好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语文课堂结尾的拓展对于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又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创设形象 激发想象    有人形象地把一篇好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比喻为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说文章的中间部分内容要丰富充实,开头和结尾也很重要。教学过程也是这样,开头和结尾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好
“他让我告诉你,要听奶奶的话。”“他让我告诉你,他很想念你。”“他让我告诉你,在学校里别记挂着家里。”自打我十一个月大的时候,爸爸就把我从乡下老家送到镇上的爷爷奶奶家,为
在新课程已实验了八个年头的今天,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为又好又快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必须作出回答的一个大问题。在笔者看来,要实现语文课程资源的高效的开发利用,就必须紧随着课程改革的脚步,从目前的随意性比较大的粗放型转向目标针对性强、有开发深度和高利用价值的集约型,在开发利用的目标、思路、内容、主体、策略等方面走上一条不断优化之路。  1、坚持新
摘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因此在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中要通过各种途径,把创新性培养模式贵彻在各教学环节。本文根据物理教学的特点,从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毕业论文等环节描述了物理教学中创新性培养的措施。  关键词:创新性培养;物理教学;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087-01  引言  物理学是理论性和实验性很
语文教学应该创设适合学生言语学习的“聪明环境”,在积极健康、富有“营养”、充满情趣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潜能的持续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培育学生的言语智慧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一、 影响学生言语智慧成长的因素  (一) 个人因素  1. 性别因素。在现实学习生活中,任何阶段的男女学生都具有其各自的性别特点,而性别差异蕴藏着极大的教育潜能。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和麦科比认为,在说话、朗
坚守心灵的底线,我们不仅需要毅力和信念,还需要勇气。但这勇气决不是让我们乱了分寸坏了理性的被扭曲的勇气。在这种勇气驱使下的底线是变味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To stick t
教学创意:  初中学生对于写作普遍存在着畏惧心理,不擅长将生活体验真实地反映,勉强写出来的文章也如板着脸和人家对话,了无生趣。如何让学生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并将个人体验反映在文本中,我从小处着手,选取了一个点。让乡土文化及古诗、名篇带着学生学习描写声音的技法,以此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唤醒他们的生活积累,激起他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在课堂中得到哪怕一点点的提高。  这节课,采用“活动板块型”课式。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诗意并不仅仅是指那些写在书上供人反复吟诵的作品,还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
五百毫升的杯子,注入六百毫升的水,水满后只会顺着杯壁汩汩流下;往矿泉水瓶里倒入一百度开水,瓶身瞬间会扭曲变形,发出悲惨的低吟。无它,外界强加的力量,超出了物体所能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