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地理教师只把地理教科书当做唯一的教学资源,地理教学也被局限在单一的课堂中。从而造成地理课程内容单调、内容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学生心中是一门副科,可有可无。地理教学内容不够生动有趣,缺乏活力。怎样能让地理更接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体念和活动中领会地理学科的多姿多彩?为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探索出在初中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开展了在乡镇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乡镇中学 地理教学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c)-0026-01
1 实验的实施
1.1 依据乡镇中学实际,因地制宜组织实施
乡镇中学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师生的素质都比城区中学差,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式上也只能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我们的做法是:
时间安排上,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有关的课题研究小实验,开展交流研讨、汇报展示和相互评价等活动;实施中的信息采集、观测、实验、调查访谈、查找资料和咨询论证等大量研究活动,则要在课外时间来完成。
教学空间上,校内校外相结合,以校内为主。中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活动中容易出现危险,必须的校外研究活动也由指导教师或家长给予控制与跟踪指导。
组织方式上,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的学习组织结构,人员组成一般以学生自愿结合为主,教师给予一定的调控(使情趣、能力不同的学生相互搭配)。
1.2 采取分层推进的策略,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学生了解的甚少,要想使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过程。因而,我们采取了分层推进的实施策略。
1.2.1 以“示范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示范研究”就是首先由教师选择课题并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带领学生中的骨干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然后让这些学生骨干分别带领其他学生按老师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示范研究”的目的是要为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的感性体验,起到研究性学习的启蒙作用。例如,结合开发《中学地理课外活动指导》课程课题研究,以此为课题,教师在课外活动组织部分学生骨干组成研究小组,制定了如下研究方案:课题假设、研究内容设计(包括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天文活动专题:望远镜的原理与使用性能;天文观测和天文摄影的基本要领;太阳与九大行星专题讲座。
(2)气象活动专题:小气象园场地的布置建设;气象观测仪器的原理与使用注意事项;简易天气图的绘制于分析;常见云与特殊云的识别与天气关系。
(3)模型制作专题:各种地形模型的制作技法;常用的地理演示模型的制作技法。
(4)野外活动专题:定向越野活动的主要形式;识图定向越野的主要技能;野外基本装备、野外定向、找水取食;野外紧急救援、外伤处理、求救信号。
1.2.2 以“引导研究”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
“引导研究”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背景,启发引导学生提出研究的课题,然后由教师给出研究过程的基本框架,其中较难的一些环节由教师帮助完成,较容易的研究内容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例如,关于“地理调查研究—— 环保专题”的课题研究中,教师给学生展示《关于城镇生活垃圾污染情况调查》框架,并指导学生从这几方面着手做地理调查:
(1)家庭生活垃圾种类的调查;(2)家庭生活垃圾造成的危害;(3)家庭成员对生活垃圾投放、处理的方式调查及家庭成员环保意识的调查;(4)城镇大街小巷垃圾的堆放状况、处理的方式。
通过“引导研究”,可使学生获得亲身的科学体验,并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种定向而有序的研究方式,缩小了研究范围,降低了研究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与要探索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能帮助学生把研究愿望变为现实,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1.2.3 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因而,我们在学生基本学会了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研究活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确定研究的目标及研究方案;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选择研究方式、手段、时间和地点等。在这一研究阶段,研究的内容不仅仅限于地理教材内容,研究课题开始拓展到生活和社会新闻热点等更广泛的领域。例如,结合我校实际,发掘乡村地理教学素材,如在八年级上册“黄河、长江”这一内容时,让我们想起了在我们学校旁边流过的东江河。东江河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母亲河?又如在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前沿—— 珠江三角洲”一节教学中,课本内容几乎成了乡土教材的内容。联系我们身边,城镇化不断在上演,水口新城的崛起,横沥工业园的发展,惠州发展的新定位等。
2 几点认识
2.1 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有一个启蒙阶段
初中学生兴趣多、好奇心强,但极易转移;它们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对社会、对生活了解甚少,虽然能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那仅仅是一种探究意识的萌动,不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在研究的过程中,观察能力也较弱,往往局限于事物的表象,不会深究差异的原因,也不能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结论;它们开始有独立的要求,但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比较弱。因此,初中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要牵着学生走,然后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走,即要有一个启萌过程。教师带领学生做课题,可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一个初步的体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可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收集资料、怎样设计调查问卷、如何观察和记录等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只有让学生在比较系统地了解了这些后再让学生去亲身实践,才能避免研究性学习的盲目性,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感并保持研究兴趣。
2.2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
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个人知识基础、社会阅历是有差异的,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在顾及到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要为少数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咨询和指导,为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的研究内容,指导他们将研究性学习延伸到自然、生活和社会的实践中去,勇夺研究成果。
2.3 对学生要进行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
地理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经常要野外考察和实地调查,户外活动涉及很多不稳定的安全因素,如果组织纪律不够严谨和安全意识不强,会带来一定的危险性。但是研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因此,教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牢固的安全意识和组织纪律性。
2.4 教师要主动介入“研究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强调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选择,但初中学生在一开始是很难提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的,他们所提问题往往大而无边而无法实施。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主动介入,要加强对地理学科内容的研究。在初中地理中,有些是地理理论本身的内容,如地球运动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很难加以研究的;而有些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自然和社会热点有很多联系,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梳理,形成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库”。当然,在提出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完全包办代替学生,要培养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促使他们养成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习惯。此外,还要注意适当降低难度要求。
关键词:乡镇中学 地理教学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c)-0026-01
1 实验的实施
1.1 依据乡镇中学实际,因地制宜组织实施
乡镇中学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师生的素质都比城区中学差,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式上也只能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我们的做法是:
时间安排上,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有关的课题研究小实验,开展交流研讨、汇报展示和相互评价等活动;实施中的信息采集、观测、实验、调查访谈、查找资料和咨询论证等大量研究活动,则要在课外时间来完成。
教学空间上,校内校外相结合,以校内为主。中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活动中容易出现危险,必须的校外研究活动也由指导教师或家长给予控制与跟踪指导。
组织方式上,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的学习组织结构,人员组成一般以学生自愿结合为主,教师给予一定的调控(使情趣、能力不同的学生相互搭配)。
1.2 采取分层推进的策略,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学生了解的甚少,要想使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过程。因而,我们采取了分层推进的实施策略。
1.2.1 以“示范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示范研究”就是首先由教师选择课题并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带领学生中的骨干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然后让这些学生骨干分别带领其他学生按老师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示范研究”的目的是要为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的感性体验,起到研究性学习的启蒙作用。例如,结合开发《中学地理课外活动指导》课程课题研究,以此为课题,教师在课外活动组织部分学生骨干组成研究小组,制定了如下研究方案:课题假设、研究内容设计(包括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天文活动专题:望远镜的原理与使用性能;天文观测和天文摄影的基本要领;太阳与九大行星专题讲座。
(2)气象活动专题:小气象园场地的布置建设;气象观测仪器的原理与使用注意事项;简易天气图的绘制于分析;常见云与特殊云的识别与天气关系。
(3)模型制作专题:各种地形模型的制作技法;常用的地理演示模型的制作技法。
(4)野外活动专题:定向越野活动的主要形式;识图定向越野的主要技能;野外基本装备、野外定向、找水取食;野外紧急救援、外伤处理、求救信号。
1.2.2 以“引导研究”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
“引导研究”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背景,启发引导学生提出研究的课题,然后由教师给出研究过程的基本框架,其中较难的一些环节由教师帮助完成,较容易的研究内容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例如,关于“地理调查研究—— 环保专题”的课题研究中,教师给学生展示《关于城镇生活垃圾污染情况调查》框架,并指导学生从这几方面着手做地理调查:
(1)家庭生活垃圾种类的调查;(2)家庭生活垃圾造成的危害;(3)家庭成员对生活垃圾投放、处理的方式调查及家庭成员环保意识的调查;(4)城镇大街小巷垃圾的堆放状况、处理的方式。
通过“引导研究”,可使学生获得亲身的科学体验,并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种定向而有序的研究方式,缩小了研究范围,降低了研究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与要探索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能帮助学生把研究愿望变为现实,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1.2.3 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因而,我们在学生基本学会了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研究活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确定研究的目标及研究方案;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选择研究方式、手段、时间和地点等。在这一研究阶段,研究的内容不仅仅限于地理教材内容,研究课题开始拓展到生活和社会新闻热点等更广泛的领域。例如,结合我校实际,发掘乡村地理教学素材,如在八年级上册“黄河、长江”这一内容时,让我们想起了在我们学校旁边流过的东江河。东江河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母亲河?又如在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前沿—— 珠江三角洲”一节教学中,课本内容几乎成了乡土教材的内容。联系我们身边,城镇化不断在上演,水口新城的崛起,横沥工业园的发展,惠州发展的新定位等。
2 几点认识
2.1 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有一个启蒙阶段
初中学生兴趣多、好奇心强,但极易转移;它们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对社会、对生活了解甚少,虽然能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那仅仅是一种探究意识的萌动,不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在研究的过程中,观察能力也较弱,往往局限于事物的表象,不会深究差异的原因,也不能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结论;它们开始有独立的要求,但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比较弱。因此,初中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要牵着学生走,然后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走,即要有一个启萌过程。教师带领学生做课题,可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一个初步的体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可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收集资料、怎样设计调查问卷、如何观察和记录等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只有让学生在比较系统地了解了这些后再让学生去亲身实践,才能避免研究性学习的盲目性,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感并保持研究兴趣。
2.2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
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个人知识基础、社会阅历是有差异的,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在顾及到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要为少数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咨询和指导,为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的研究内容,指导他们将研究性学习延伸到自然、生活和社会的实践中去,勇夺研究成果。
2.3 对学生要进行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
地理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经常要野外考察和实地调查,户外活动涉及很多不稳定的安全因素,如果组织纪律不够严谨和安全意识不强,会带来一定的危险性。但是研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因此,教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牢固的安全意识和组织纪律性。
2.4 教师要主动介入“研究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强调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选择,但初中学生在一开始是很难提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的,他们所提问题往往大而无边而无法实施。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主动介入,要加强对地理学科内容的研究。在初中地理中,有些是地理理论本身的内容,如地球运动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很难加以研究的;而有些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自然和社会热点有很多联系,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梳理,形成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库”。当然,在提出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完全包办代替学生,要培养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促使他们养成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习惯。此外,还要注意适当降低难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