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英语教学改革以技术为载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教学似乎成了被颠覆的首要对象。然而冷眼观照下,多年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学生语言基础欠扎实直接影响到其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改革一旦走入唯技术论的误区,就忽略了教改的初衷和本质。
关键词: 传统教学 技术手段 教学改革 误区
当今全球已进入网络世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将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乃水到渠成、大势所趋,也是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共识。但英语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现象值得反思。即使在铺天盖地的多媒体攻势和网络覆盖下,教师还是惊奇地发现“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那么捉襟见肘。功能全面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和阵容强大的互联网一度被奉若神明,PPT、电子课件越做越花哨、越来越声图并茂,但在此过程中也容易走入教学改革就是技术手段改革的误区,不知不觉就忽略了教改必须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倘若过于追求教学中技术手段的翻新,那么就有可能喧宾夺主,忽略了教改的初衷和本质,在有限的教学时数里恐怕也难以兼顾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使简单的教学任务变得负重累累,反而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知识的饥渴问题。正如一个美丽的新娘,脂粉施得过重,服饰过于华丽,反而容易突出虚的表象、掩盖美的实质。
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习得”。习得要求有一个相对稳定持久的语言环境,但对绝大部分中国学生而言,这样的语言环境近乎于苛求。英语教师在经历一段时间的语言真空之后尚且感觉专业水准日退千里,更何况基础尚不牢靠的学生。此外,习得的知识是零碎的、感性的、需要互动的,一旦脱离语言应用的大环境,即如竭泽之鱼,不灭自亡。譬如汉语言,为中国学生的母语,自娘胎中已接受汉语胎教,且终其一生须臾不离,多数尚且不能自如运用;或即使口吐珠玑、出口即能成诵,也未必能成就一篇锦绣文章。由中国学校自小学至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均开设汉语言课便可见国人母语知识亦有弥补之需。受过系统汉语言专门训练的学习者,其语言知识架构之完善、基础之扎实、应用之自如,必优于未接受过系统的专门训练的人员。
推而广之,任何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要达至化境,均需仰赖系统与专门的训练。接受过系统和专门训练的英语学习者,具有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在不具备习得的语言环境,英语学习东打一耙、西抓一把、漫无目标的现实背景下,不如退一步,重整传统教学旗鼓,利用其系统化、专门化优势,整合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使其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般认为英语语言学习分为听、说、读、写、译五大块。这五大块呈阶梯状上升,前者是后者的基石,后者是前者的提升和深化。英语能力若想趋于理想的高度,其基础是否夯实不可谓不重要。基于这样的认识,速成的英语学习便如一口气吹大的气球,或是建在空中的楼阁,“头重脚轻根底浅”,境况岌岌可危,华丽的技术堆砌的英语学习宫殿也就变得不堪一击。可以认为,英语的“听”“说”作为基本材料,仅为建造语言的金字塔提供了可能,要使建筑材料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必须有一种黏合力强劲的介质,那就是整个语言知识体系。字词的内涵外延,句、段的接承转合,篇章的布局谋划、语言转换的原则和艺术等,无不是积十年之功方能成就。
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传统教学就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一无是处,必须全盘予以推翻。这种认识将“传统”与新技术、新手段截然分开。窃以为,所谓传统,乃指重视知识的授与受,是教学理念的选择,并不排斥教学手段的革新,但手段是次要的,手段还要根据不同教学环境和教育对象作相应调整,其属于辅助地位,而在本质上,理念与手段是皮与毛的关系。在电脑对每一位教师均是唾手可得的平常物、几乎每一间教室都配备了电脑和投影仪的当下,PPT的地位俨然等同于数十年前的黑板板书或纸上教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不足为奇。
语言是基础性学科,其应用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基础知识的深厚或浅薄。扎实的语言基础靠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和体会,更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前人的学习精神和经验,继承前人挖掘的知识宝库。毫无疑问,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十分重要,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没有积累也就谈不上应用和创新。所谓厚积薄发,即在深厚的知识基础上,可任凭你盖多高多美的大厦。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理论,其今天仍作为颠扑不破的真理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遵从。事实上,当今许多所谓创新的教学思路和手段古已有之,是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旧时的中国,教育形式以私学如个人办的私塾为主,学生数量不多。虽然私塾给人的印象大多死板、苛刻,但不能否认正是私学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不论程度如何,“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还是得到了奉行。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推荐或指定相关阅读书籍、安排课后练习并于课堂检查辅导等环节,在实践中得到了贯彻。小组互助学习,甚至走出室外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开放式教学和讨论的也不少见。教师还会采用简笔画等方式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只是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部分由机器代替了。而各种现代教育手段与旧时相对落后的教育手段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如若一味强调手段的推陈出新而忽略了最根本的教育教学任务,那就容易走入舍本逐末的误区,沦为纯技术论了。
然而这并不是说现代教育技术统统无用,只是不要本末倒置。而且技术手段的使用也要因课程而论。以英语为例,听说课自然少不了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确能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语法课、阅读课、写作课、翻译课等,还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从基础理论学起。这种学习过程难免枯燥,而且伴随大量的巩固练习,对学生的脑力和意志力是一种挑战。然而这又是古往今来无数人验证过的语言学习的必经之途,任何技术也代替不了。此时教师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信心,使之学会张弛有道,必能提高其学习效果。
当然,新技术、新手段日新月异的发展为英语教学手段的革新提供了无限可能的空间。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板书、口干舌燥的反复带读、呕心沥血的刻写习题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而把这些交给U盘、光盘、网络去完成。学生也受惠无穷——不用再抄写笔记,随时随地实现人机对话,网上学习资源不可胜数,且经过学习者选择的内容更贴近实际,学习形式更加新颖、灵活、高效,而做错了习题得到的不再是教师掩藏不住的责备的眼神,有可能是一张鼓励的笑脸。如此一来,意味着可以将一部分教学过程转变为课堂外学生的自学。教师做好鼓励、指导工作,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奥秘的欲望,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根据个人需求进行分辨和取舍。那么有限的课堂教学就可以更多地考虑集中讲解知识点,并逐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在学生的后续学习中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专门的训练掌握了知识体系的建构方法并积极主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后,无论是在专业领域还是在其他相关领域都站到了较高的起点上,进一步挖掘潜力、开发技能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关键词: 传统教学 技术手段 教学改革 误区
当今全球已进入网络世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将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乃水到渠成、大势所趋,也是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共识。但英语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现象值得反思。即使在铺天盖地的多媒体攻势和网络覆盖下,教师还是惊奇地发现“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那么捉襟见肘。功能全面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和阵容强大的互联网一度被奉若神明,PPT、电子课件越做越花哨、越来越声图并茂,但在此过程中也容易走入教学改革就是技术手段改革的误区,不知不觉就忽略了教改必须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倘若过于追求教学中技术手段的翻新,那么就有可能喧宾夺主,忽略了教改的初衷和本质,在有限的教学时数里恐怕也难以兼顾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使简单的教学任务变得负重累累,反而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知识的饥渴问题。正如一个美丽的新娘,脂粉施得过重,服饰过于华丽,反而容易突出虚的表象、掩盖美的实质。
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习得”。习得要求有一个相对稳定持久的语言环境,但对绝大部分中国学生而言,这样的语言环境近乎于苛求。英语教师在经历一段时间的语言真空之后尚且感觉专业水准日退千里,更何况基础尚不牢靠的学生。此外,习得的知识是零碎的、感性的、需要互动的,一旦脱离语言应用的大环境,即如竭泽之鱼,不灭自亡。譬如汉语言,为中国学生的母语,自娘胎中已接受汉语胎教,且终其一生须臾不离,多数尚且不能自如运用;或即使口吐珠玑、出口即能成诵,也未必能成就一篇锦绣文章。由中国学校自小学至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均开设汉语言课便可见国人母语知识亦有弥补之需。受过系统汉语言专门训练的学习者,其语言知识架构之完善、基础之扎实、应用之自如,必优于未接受过系统的专门训练的人员。
推而广之,任何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要达至化境,均需仰赖系统与专门的训练。接受过系统和专门训练的英语学习者,具有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在不具备习得的语言环境,英语学习东打一耙、西抓一把、漫无目标的现实背景下,不如退一步,重整传统教学旗鼓,利用其系统化、专门化优势,整合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使其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般认为英语语言学习分为听、说、读、写、译五大块。这五大块呈阶梯状上升,前者是后者的基石,后者是前者的提升和深化。英语能力若想趋于理想的高度,其基础是否夯实不可谓不重要。基于这样的认识,速成的英语学习便如一口气吹大的气球,或是建在空中的楼阁,“头重脚轻根底浅”,境况岌岌可危,华丽的技术堆砌的英语学习宫殿也就变得不堪一击。可以认为,英语的“听”“说”作为基本材料,仅为建造语言的金字塔提供了可能,要使建筑材料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必须有一种黏合力强劲的介质,那就是整个语言知识体系。字词的内涵外延,句、段的接承转合,篇章的布局谋划、语言转换的原则和艺术等,无不是积十年之功方能成就。
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传统教学就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一无是处,必须全盘予以推翻。这种认识将“传统”与新技术、新手段截然分开。窃以为,所谓传统,乃指重视知识的授与受,是教学理念的选择,并不排斥教学手段的革新,但手段是次要的,手段还要根据不同教学环境和教育对象作相应调整,其属于辅助地位,而在本质上,理念与手段是皮与毛的关系。在电脑对每一位教师均是唾手可得的平常物、几乎每一间教室都配备了电脑和投影仪的当下,PPT的地位俨然等同于数十年前的黑板板书或纸上教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不足为奇。
语言是基础性学科,其应用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基础知识的深厚或浅薄。扎实的语言基础靠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和体会,更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前人的学习精神和经验,继承前人挖掘的知识宝库。毫无疑问,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十分重要,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没有积累也就谈不上应用和创新。所谓厚积薄发,即在深厚的知识基础上,可任凭你盖多高多美的大厦。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理论,其今天仍作为颠扑不破的真理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遵从。事实上,当今许多所谓创新的教学思路和手段古已有之,是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旧时的中国,教育形式以私学如个人办的私塾为主,学生数量不多。虽然私塾给人的印象大多死板、苛刻,但不能否认正是私学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不论程度如何,“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还是得到了奉行。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推荐或指定相关阅读书籍、安排课后练习并于课堂检查辅导等环节,在实践中得到了贯彻。小组互助学习,甚至走出室外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开放式教学和讨论的也不少见。教师还会采用简笔画等方式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只是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部分由机器代替了。而各种现代教育手段与旧时相对落后的教育手段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如若一味强调手段的推陈出新而忽略了最根本的教育教学任务,那就容易走入舍本逐末的误区,沦为纯技术论了。
然而这并不是说现代教育技术统统无用,只是不要本末倒置。而且技术手段的使用也要因课程而论。以英语为例,听说课自然少不了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确能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语法课、阅读课、写作课、翻译课等,还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从基础理论学起。这种学习过程难免枯燥,而且伴随大量的巩固练习,对学生的脑力和意志力是一种挑战。然而这又是古往今来无数人验证过的语言学习的必经之途,任何技术也代替不了。此时教师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信心,使之学会张弛有道,必能提高其学习效果。
当然,新技术、新手段日新月异的发展为英语教学手段的革新提供了无限可能的空间。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板书、口干舌燥的反复带读、呕心沥血的刻写习题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而把这些交给U盘、光盘、网络去完成。学生也受惠无穷——不用再抄写笔记,随时随地实现人机对话,网上学习资源不可胜数,且经过学习者选择的内容更贴近实际,学习形式更加新颖、灵活、高效,而做错了习题得到的不再是教师掩藏不住的责备的眼神,有可能是一张鼓励的笑脸。如此一来,意味着可以将一部分教学过程转变为课堂外学生的自学。教师做好鼓励、指导工作,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奥秘的欲望,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根据个人需求进行分辨和取舍。那么有限的课堂教学就可以更多地考虑集中讲解知识点,并逐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在学生的后续学习中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专门的训练掌握了知识体系的建构方法并积极主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后,无论是在专业领域还是在其他相关领域都站到了较高的起点上,进一步挖掘潜力、开发技能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