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物”关系为中心:新闻研究的物质敏感性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ys20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传播研究的“物质性转向”,最近几年的新闻研究开始体现出一种“物质敏感性”,学者们敏锐地注意到物质性对于理解数字新闻业的理论潜力并将其应用于经验研究中.这种敏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新闻业视为一种社会-物质实践,探讨物质性在新闻业中的不同体现,着重从当下和历史两个维度对工具、机器、硬件、软件等物质条件进行了讨论;二是逐渐形成了一套社会-技术理论以分析物质性,一方面援引新的理论进入新闻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也促使一些旧的理论予以调适以适应对社会-物质实践的分析.倡导新闻研究的物质敏感性并不意味着对各种物质条件的决定论式的强调,而是要把“人-物”关系置于新闻物质性研究的中心.
其他文献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活力,是指全党都要与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在中央领导下实现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它发轫于建党之际,收效于延安整风运动.毛泽东将农民问题作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而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成为全党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历史主题;再以“着重思想建党”的方针和群众性的整党整风运动,解决全党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思想和作风障碍,使之成为全党的思想共识.
求职欺诈不仅误导用人单位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而且扰乱用人单位的正常经营秩序,因此,求职欺诈解雇的理论路径包括劳动合同效力瑕疵以及惩戒解雇。司法裁判就上述理论路径的适用形成了并列竞合、以惩戒解雇为主,以及单一的劳动合同效力三种模式。本研究基于裁判文书,分析我国求职欺诈解雇司法裁判的现状,从理论上反思我国《劳动合同法》及其司法裁判中并列竞合模式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从劳动合同的契约本质、劳动关系的特点以及劳动立法的目的来看,我国应选择以惩戒解雇为主的理论路径,并在实质审查、告知义务、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有助于工人工资的提高,但这一理论存在诸多问题。人力资本理论分析教育投资的均衡,假设教育投资边际回报递减,但经验研究显示,教育投资的边际回报递增。人力资本理论在解释教育对工资提高的作用时,没有把教育投资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联系,而任何工资的变化如果不联系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就难以得到合理解释。为此,本研究就教育对工资提高的作用提出一个新解释:教育投资同时增加了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的稀缺性和需求,由此提高了其议价能力从而提高了工资。这一理论解释隐含,随着教育的发展,劳动力市场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之引入中国.他们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进一大批先进分子快速成长起来并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找到了指导解决中国前途命运的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先驱者发挥主体能动性,把握和顺应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发展的历史大势,在筹建、成立中国共产党过程中孕育和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这一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如何来正确理解,其历史意义何在,在新时代新的征程上又将如何发扬光
对农民工身份的研究,不应忽视其劳动力身份的本质属性,而应从劳动过程和生产体制的角度描述新的劳动形式和劳动者状态,以及对于其身份转型的内在作用机理进行解释.研究以建筑业农民工为例,从劳动过程的角度对农民工身份的生产与再生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分包劳动体制通过劳动过程的个人管理、工资的弹性支付以及关系控制三种途径遮蔽了劳资关系,消弭了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的职业身份;第二,包工队内部的“庇护—依赖”关系稀释和转化了资本剥削劳动力价值引发的抵抗,用工方式的弹性化使得劳动控制的中心从组织内部的控制走向“市场
对于所患传染病种类非属于《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的职工,由于法律未有明文规定,实务中就是否认定工伤问题存在争议,导致相关职工难以获得工伤保险的救济。《工伤保险条例》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而职业病由《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法定列举,法律解释空间极小;事故伤害为不确定的法律概念,存在相当的法律解释空间。法院对患传染病职工工伤认定纠纷案件的裁判,呈现出将职工患传染病纳入遭受事故伤害的思考路径。研究通过贯彻宪法规范和价值,结合工伤保险的目的与工伤认定的本质,并为了法律概念的统一使用和行政法律规范之间的
教育扶贫具有“扶教育之贫”和“靠教育扶贫”双重内涵.习近平站在教育发展的全局和脱贫攻坚的高度,针对教育扶贫的战略地位、目标指向、实践模式、过程管理以及工作抓手等进行精辟的论述,并从扶贫对象全员化、教育内容多样化、扶贫主体多元化、资源分配精准化等方面形成中国教育扶贫的内在特点和科学内涵.这些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精髓,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为推动中国教育公平和脱贫攻坚提供行动指南,同时也为整个世界破解贫困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然而与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相比,国有企业改革仍然存在改革推进不平衡、体制机制不健全、布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深化改革依然面临来自政企不分、配套政策不系统等障碍.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简称《意见》)①,对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方向、任务和举措进行了系统设计.国有企业改革将加速破除当前存在的三大障碍,并聚焦国有资产监管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不断加强和国家环境治理体系的日益完善,地方特别是基层环境治理的实践对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发凸显.基层环境治理涉及环境质量改善、政府职能转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基层法治化进程等多重目标,关乎多元主体、多个议题、多重制度,极具复杂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以A县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考察案例,运用生态博弈框架和网络分析法呈现出行动者网络、行动者-议题网络、行动者-制度网络的具体内容和基本互动关系,进而在对政府-企业-公民的行动者博弈结构和博弈结果模拟中发现,当前中国基层环
新中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根据时代实际需求和不同阶段历史特征不断优化调整,经历了“政府兜底型”“多元保障型”和“综合施治型”等不同阶段,呈现出从一元走向多元、从济困走向育人、从保障性走向发展性的总体特征.中国已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今后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应侧重于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全面性资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智能化资助”有效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兜底型资助”保障学业顺利完成、“阶梯式资助”搭建高质量求学平台、“造血式资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专业化资助”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