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四大维度,助力学生思维发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应着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潜能。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应该是与生俱来的,但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的本能不是思考,而是记忆。生命个体的大脑就如同好长时间不进行锻炼的肌肉,一旦出现较大的负荷就会有劳累之感。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激活思维是最大的教育道德。”不少教师都在语文教学中践行认知理念,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助力。教师该从怎样的视角来发展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科学研制内容,关注学生思维挑战度
  由于语文教学常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争论,但毋庸置疑的是,当下的很多课堂都停留在浅表层次,教师问题一出,很多学生无须思考就有了答案,课堂貌似成为了学生愉悦的放松时光。一般来说,阅读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级:提取、感知、运用、评价、质疑和创新。常态化的课堂常常会在第一层、第二层,充其量在第三层级的“运用”上做文章,学生的思维认知也就只能停留在固有的层面中。为此,教师应该认真解读教材,善于发现并紧扣文本中的思维点,关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以教学《灰雀》为例,故事的后半部分以列宁与小男孩口是心非的对话为主,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时并没有停留在传统维度上,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觉得列宁和小男孩分别是怎样的人,从而展开了两个板块的教学:首先,基于文本生发言外之意。由于故事的情节需求,列宁与小男孩都没有说真话。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懂语言表层意思的基础上,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再现这些语言背后的意蕴,激活学生的内在意识。其次,统整认知,搭建評价渠道。在学生理解人物语言背后的内涵后,教师并没有鸣金收兵,而是让学生在基于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你觉得列宁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小男孩?从故事中小男孩前后的表现入手,你对他作何评价?
  纵观薛老师的教学板块,不仅需要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还需要及时梳理、提取文本中有价值的信息,学生的思维认知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一理解和提取的维度上,而是通过揣摩“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进行了表达,将思维提升到了运用层面,而第二个板块中的分析以及对小男孩的行为发表看法,就将学生的思维拉到了评价、创新的维度上,学生的思维水平自然水涨船高。
  二、关注认知状态,关注学生思维参与度
  仅有适切的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思维的参与深度、参与广度是评价一节课学生是否有思维能力的重要尺度,主要涉及到学生是否有真正动脑的紧张感,是否经历了从迷惘到豁然的过程,是否享受到突破重围之后的愉悦体验,是否敢于质疑与挑战且善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意见。
  如教学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小池》一诗,这首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很多教师都是望而却步。要么将阅读课上成了诵读课,将教学的关注点一直放在朗读上;要么就是肤浅地了解诗歌的大意,学生的解读毫无深度可言。那这首诗该怎样教学才能既感知诗歌内在魅力,又契合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呢?鉴于此,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如“你们从诗歌中分别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旨在初步了解的过程中,将文字转化为画面。“我们常常会说‘柔晴’,诗歌中怎么说成了‘晴柔’呢?”,旨在通过对比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辨析性思维和鉴赏水平。“你认为诗歌中谁与谁是要好的朋友?”,旨在不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借助这一环节使学生学会关注诗歌中事物之间的彼此关系,学会综合处理信息,提升认知能力。
  这样的环节看似简单,其实蕴藏着丰富的价值思考,但又显得深入浅出,契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力。
  三、把握基本策略,关注学生思维适切度
  教师在基于文本和认知思维的基础上,就可以运用一些必要的思维策略,如提问、概括、迁移、联想和联结等,设计并落实具有鲜明思维张力的学习任务。笔者就以提问为例,谈谈窦桂梅老师是如何运用思维策略来提升学生思维力的。
  问题是思维运转的起点,完整的思维过程就应该要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换言之,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让学生不断提问、不断解答的过程。教师需要设计覆盖面广、穿透力强、极具新鲜感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朝着课堂的深处漫溯。窦桂梅老师在执教《阿长与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是非常重视学生体验和语感培养的实践性课程。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改变传统语文阅读课课内积累、课外内化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置于课前,内化运用放进课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才能真正得到提升。现以《小蝌蚪找妈妈》(统编本二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一、课前学习:赋予学生自主展示权利  很多时候,教师都喜欢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课
“交流平台”是统编本高年级教材中设置的一个栏目,旨在让学生通过开展交流活动,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作简要的回顾,对学习重点进行简短的梳理,并总结学习收获。统编本教材非常重视单元整组教学,“交流平台”作为单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它的作用,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全局,加强各个方面的联系。笔者以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具体谈一谈如何用好“交流平台”这个栏目助力语文教学。  一、与单元导语相衔接  单元导语位于每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需要建立思维对接意识,观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的差异。只有重视学生学习思维的基础,才能进行最为得当的文本解读引导,成功调动学生的阅读思维。对接学生阅读兴趣取向、对接学生认知基础、对接学生课外阅读、对接学生思维想象,都能够形成丰富互动的力量。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主体的实际需求,对文本展开对应解读,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对接学生兴趣取向解读文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
表达能力是指通过语言、文字和表情等方式来表现人物的想法、意图以及思想情感,有助于读者理解的一种能力。为了使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利用丰富的语言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实践教学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由于缺乏逻辑思维,导致无法进行有逻辑性的表达,导致表达的内容不够清楚。为此,教师应通过组织有效的语言学习活动来开展写话训练,进而让学生把握主题,形成具有逻辑性的表达,从而有效推动学生提升个
小古文是一种简短易懂的文言文,语言精练,内容活泼,非常适合儿童诵读。从小学阶段开始阅读一定量的小古文,学生可以获得最纯正的文言文启蒙教育,提升语言素养,实现中小学文言文学习的无缝对接。针对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学习起步晚、篇目少的状况,我校将二年级作为学习小古文的起始年级,从《世说新语》等中国古典丛书中精选出数十篇形式多样、情节生动的小古文,借机引入课堂。  对于入学一年的学生来说,相较于白话文,小古
看到四大名著的节选编入教材,我和同事们都异常兴奋。每位爱阅读的人,心中都有一份“经典”情怀。教师要求学生读名著不再成“空口白话”,便可有凭有据。上这一单元的那段时间,同事常常分享课上的精彩片段,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和看法。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原著有一定难度,特别是《红楼梦》有许多难懂的诗句和生僻字,以及复杂的人物关系。本课对学生提出的人文主题是“惜红楼梦断”,“惜”指出阅读的体验与感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解读文本、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等重要环节上,无视教材的文体意识,不分童话与寓言,也不论是叙事性课文还是说明性课文,均采用相似的教学策略,结果出现了“千课一面”的现象。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对课文的文体缺乏关注。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法,本文重点谈谈童话故事类课文的教学方法。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
统编本教材意图把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整本书阅读已成为语文课的“正规军”,走上了“课程化”的道路。但是,整本书阅读现状堪忧,很多学生只停留在浏览内容上,缺乏深入理解。近几年,笔者尝试运用“阅读探究单”,让整本书阅读更高效、更有趣。  阅读探究单是指教师围绕整本书阅读,设计出有目标的探究性话题,并伴随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质量。  一、整本书阅读的目标  整本书阅读进入课堂,要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家乡的景色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感。  2.学习作者生动观察,以小见大,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的描写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说搭石  1.上节课学习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学习了第1自然段。“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课文围绕这句话,写了哪几幅画面?(赶路老人整搭石、协
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很多时候都会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揣摩、体会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感意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了“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的要求。这种对文本语言的感知,需要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体悟。  一、关注朗读,在聆听声韵中提升语言的敏感意识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