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的覆灭与拉奥孔的悲剧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d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双耳喷口陶罐
拉奥孔群像

  在《荷马史诗》的描述中,特洛伊战争不乏夸张的超自然神力,但是古希腊人从不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特洛伊战争因帕里斯诱拐斯巴达王后海伦而起,最终以特洛伊沦陷结束。公元前510年的一个双耳喷口陶罐上留下了特洛伊陷落时的场景。
  古希腊艺术是西方造型艺术的源头,然而,当时的多数艺术家并没有留下姓名。古希腊人歌颂伟大的艺术作品,却贬低它们的创作者,大部分艺术家的名字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绘制双耳喷口陶罐的无名艺术家采用当时流行的“红绘式”方法描绘了特洛伊战士受伤的场面。所谓“红绘式”,是指画家在黄褐色的陶壁上用黑色或深褐色勾勒物象,然后再将背景涂成黑色。相对于剪影式的“黑绘式”方法,“红绘式”更适合表现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生动。
  陶罐上的特洛伊战士已经身负重伤,画家刻意渲染了他身上喷涌而出的鲜血,但他仍然坚强地支撑着身体,努力不让自己倒下。这种表现手法起源于古希腊人尊重对手的传统,他们通过描绘对手的强大来衬托自己的勇敢。
  这位绘制陶罐的无名艺术家大胆地使用了“透视缩短法”,刻意缩短了特洛伊人的左侧小腿—我们熟悉的“焦点透视法”是15世纪时才在绘画作品中出现的,然而在公元前5 0 0年左右,大胆的希腊艺术家已经开始尝试描绘视觉所见,这种新的艺术风格彻底颠覆了古埃及人“画所知而非所见”的传统。
  特洛伊战争前后持续了10年之久,最终奥德修斯献出良策:制作一匹巨大的木马,希腊最英勇的英雄们可以藏身于木马中,其余的战士佯装撤退,之后里应外合展开攻城,这就是著名的“木马屠城记”。特洛伊人看到敌人撤退后冲出城邦,奔向希腊人的阵营,当他们确认所有敌人都已撤退,便把巨大的木马当作战利品拖入城内。特洛伊的祭司拉奥孔识破了希腊人的诡计,他抓起巨大的投枪刺向木马,木马受到震动,里面隐约传来兵器的撞击声,这让拉奥孔坚信木马里藏有希腊士兵。但是,拉奥孔违背了神的旨意,被雅典娜派出的两条毒蛇杀害。夜幕降临,希腊士兵冲出木马,帮助埋伏在周围的战友冲入特洛伊城。特洛伊城被洗劫一空,烧成一片灰烬,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及其众多子嗣在战争中殉难。
拉奥孔

  1506年,古希臘雕塑《拉奥孔群像》的出土震惊了当时的艺术界。《拉奥孔群像》表现了《荷马史诗》中的恐怖场面,拉奥孔挣扎的身体呈现“X”形,他的身体肌肉紧绷,四肢向不同的方向展开。拉奥孔的幼子已经奄奄一息,长子试图摆脱巨蛇的束缚。巨蛇的缠绕让拉奥孔痛苦不堪,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个无辜的受害者依然在向命运抗争。
  16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格列柯也创作了同一题材的作品。格列柯出生在希腊的克里特岛,他的原名极为拗口,因此当地人直接称呼他埃尔·格列柯。16世纪的艺术家追求“如镜子一般真实地模仿自然”,但在格列柯的作品中,幻想和超现实的因素始终占据主导。他的作品仿佛穿越时代,如同出自2 0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家之手。因此,在那个年代,格列柯并未受到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赏识。后来,格列柯来到了西班牙的故都托莱多。托莱多是旧贵族的避难地,这里的贵族和知识分子对中世纪的文化理想和神秘主义怀有兴趣,格列柯因此才找到了生存空间。
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

  《拉奥孔》大约创作于1610年,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被蛇纠缠的父子、冷漠的神以及背景中的木马。画中人物形象被拉长变形,拉奥孔扭曲着身体倒在地上,无奈地看向毒蛇;拉奥孔身后的一个儿子已经死去,另外一个儿子在用尽最后的力量躲避毒蛇的噬咬。格列柯的作品夹杂着现实与超现实,拉奥孔的故事来自希腊传说,画作背景却是托莱多的城市风景。格列柯的绘画风格虽然奇特,但并不是没有根源,他在克里特接受过圣像画教育,后来又在提香工作室学习,并专门到罗马研究了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在《拉奥孔》中,其对人体夸张的描绘中有米开朗琪罗绘画风格的影子,而对背景的描绘则是受威尼斯画派的影响。
  《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是格列柯最著名的作品,画家接受了托莱多的圣多米教堂的委托,创作了这幅作品。奥尔加斯伯爵是圣多米教堂的赞助人,托莱多的贵族和教士想通过这件作品来纪念伯爵。画作描绘了在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上,两位圣徒从天而降,召回了伯爵的灵魂。画作下方描绘的是众人安葬伯爵的场景,前来参加葬礼的贵族和教士见证了奇迹的发生;画作上方描绘的是伯爵的灵魂升天的场景,耶稣身穿白袍坐在中间的宝座上,圣母马利亚及众多信徒分列两侧,贵族头顶上方的天使将伯爵的灵魂交与耶稣。画家将天国与人间联结在一起,以绚丽的色彩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一个神秘的宗教世界。
骑士像

  此外,格列柯也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画家,他善于捕捉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格列柯的作品多呈现一种扭曲的状态,人物形象多被拉长或变形,奇异的画风使他逐渐被世人遗忘。直到20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格列柯的价值—他是一位倡导艺术自主的画家,他的作品富含时代性,同时具有具体而微的现代性,其“疯狂”的画风是欧洲浪漫主义艺术运动的先锋。
其他文献
皇家企鹅的身高约76厘米,其脸较白,且喙较小。  澳大利亚领土最南端的麦夸里岛(Macquaire Island)长34千米,宽5千米,距离塔斯马尼亚岛(Tasmania Island)东南部1500千米,相当于从澳大利亚到南极洲的一半路程。  我们选择在桑迪海滩登陆,一群王企鹅(麦夸里岛亚种)已经聚集在岸边“迎客”了(其实是登陆艇正好停在它们要下海的地方)。这些穿着漂亮外套的“绅士”淡定地注视着
战争与和平从来就是悖论,只要有政治斗争,就会有间谍存在。岁月是一把杀猪刀,但对于“拼命三郎”阿汤哥而言,明显钝了些。56岁的他依旧老当益壮,23年时光流逝却容颜未改。玩儿命身体力行  《碟中谍6》在国内上映后,诸多专业电影网站口碑“炸裂”。作为好莱坞标志性作品,《碟中谍》系列中伊森的角色设定,属于冷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特工,符合观众对间谍动作片的狂热追求。《碟中谍1》中,伊森半吊空中窃取资料,险象环
江湖的意义不是小流氓的抱团取暖,也不是老恶棍的结党营私,更不是隐士宅男的混吃等死。江湖的意义在于,它是草根對抗庙堂的力量,它是主流以外的分支。江湖让人性更加自由,让文明更加多元化。  老炮儿不是耍勇斗狠的老流氓,也不是为一己之私利的枭雄。老炮儿的意义在于,他面对掌权者,揭竿而起重建了一套规则,他站在废墟上,一呼百应地改写了历史。老炮儿不是左青龙右白虎的装逼范儿,也不是满嘴兄弟仁义的口炮党,老炮儿是
《云中君与大司命》中的那位掌管风雨雷电的云神“云中君”在傅抱石先生的画笔下脱离了神的威严和凝重,成为一名充满温情和生活气息的少女。这幅画作被称为“一百年来最重要的中国画”,是傅抱石于1954年所作,在2016年6月4日晚以2亿元落槌。  美术史上,不少名家以《楚辞·九歌》为依据进行创作。最早可追溯至宋人李公麟,元代的赵孟頫、张渥、钱选均曾画过;到明末清初,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变迁,该题材蔚然成风,为
东汉末年,陇西边境出了一位骁勇的战将,姓董名卓。董卓在内乱时被举荐给朝廷去平叛,立功后逐渐官至太师。他一路不断网罗爪牙死党,在羽翼丰满之后,进一步独揽大权,觊觎帝位,同时胡作非为,滥杀无辜,朝中大臣人人自危。太尉杨彪和司徒王允合谋想除掉董卓,重振汉室,却苦于一直无从下手,因为董卓所收的养子吕布勇猛无比,随时紧跟其左右卫护董卓。这天,董卓又当朝诛杀了一名大臣。入夜,王允在家中为朝廷大事愁眉不展、忧心
来到沈阳故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大清门东、西两侧的木质结构牌坊。东侧的“文德坊”和西侧的“武功坊”俗称东华门、西华门,这两座牌坊雕饰精美,它们既像两只楚楚动人的眼睛,提升了这座宫殿的颜值,又像门神似的守护着皇宫内苑,给人以威慑感。牌坊名称有出处位于大清门南两侧的文德坊(东侧)与武功坊(西侧)  “文德”二字出自《诗经·大雅·江汉》,“矢其文德,洽此四国”,意为以礼乐教化民众,以文治国,德高望重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发育时间蓖麻种子中各种脂肪酸的动态变化,分析蓖麻油酸与种子中其他脂肪酸成分的关系,采用索氏提取法及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发育时间“2129”蓖麻种子中各种成分的绝对含量进行测定,以期为蓖麻高油品质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蓖麻种子形成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 40 d 后趋于稳定;饱和脂肪酸大多在20 d时含量达到最高,随后降低并趋于稳定或检测不到,种
在2020年斯德哥尔摩设计周期间,来自芬兰的设计品牌IITTALA展示了法国设计师Bouroullec兄弟的多个全新艺术作品,“Ruutu”(芬兰语中指“钻石”)系列花瓶便是其中之一。为了实现其独一无二的“不完美”结构,这款花瓶耗费24小时才制作完成,而整个制作过程需要至少7位工匠的参与。设计师这样描述自己的设计初衷:“优秀作品的美是经久不衰的,而‘不完美’所带来的神秘感恰恰成就了作品独特的美感与
早在4年前,李雪莲就出名了。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刚出版的时候,长江文艺出版社第一次就印了50万册。小说中简短而富有戏剧张力的对话让我看到了这部小说作为影视剧本的潜力。很快,冯小刚就决定把它转化成银幕语言。变成电影之后,《我不是潘金莲》的上映档期一拖再拖,终于在全国两会召开之前上映。从某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本身就成了屡次赴京上访的“李雪莲”。    李雪莲的事从法律的角度来说,的确有些微不足
最早得知《长靴皇后》顺利通过审查的时候,其实有些惊讶。作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在美国已经趋于常态,而在中国便显得很有勇气。正巧的是,巡演到北京的《长靴皇后》,遇上了一个逐渐在社交媒体上发酵开来、与其密切相关的话题——“娘”。  这样的偏见,18年前在中国台湾就发生过,曾经造成过难以挽回的悲剧。事实上,在美国的戏剧界,这样的问题也一直反复被拿出来讨论。《长靴皇后》取材于真实事件,并且凭借对这个主题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