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点”例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m890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向来就有“诗国”的美誉,从古至今的诗词作品可谓浩如烟海,而其抒发的情感类型也丰富多彩。这些诗词作品之美,或美在诗人卓然高标的精神品格上;或美在具有丰富意蕴与文化内涵的意象上;或美在独具匠心、新颖传神的炼句上。这些“作品之美”都可作为诗歌教学的“赏点”。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考量,本文围绕“古代诗歌赏点”这一论题,分别从诗人品格、意象、佳句等三个方面进行实例分析,赋予古代诗歌课文一种个性化、语文化、人文化的审美解读。
  一、卓然高标的精神品格
  以《离骚》《归园田居》等古诗为例,将这几首诗歌的“赏点”确立为分析诗歌中光彩夺目的诗人形象,感受诗人卓然高标的精神品格。
  《离骚》之屈原的赤诚。
  《離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诗歌中,屈原的爱国赤诚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得以发挥,而其无私崇高的人格也正是在这种冲突和失衡中得到了张扬和体现。因此,在教授《离骚》时,我将这首诗歌的“赏点”定位为感受屈原赤诚的品格。
  诗人“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期冀在历史的寻觅中寻找与自我相应合的历史精神。但是诗人并没有找到心灵的慰藉与皈依,也没有得到出路。历史已然为诗人规定了诗人之路,亦是死亡之路。但是诗人的可贵品质,仍然在《离骚》一诗中得到了彰显。那就是对自己理想的赤诚之心,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以及为了理想所展现的旺盛的生命热情和昂扬的实践活力。“赤诚”作为人的可贵品质在诗人屈原身上熠熠生辉,并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归园田居》之陶潜的本然。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诗中所描绘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祥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宁静,“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作,以及“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的丰收,无不让人心驰神往。其实诗歌中的田园风光是极其普通的,劳作也是日常的,为何读者能从诗歌中真切感受到田园之美,田园之乐?
  究其原因,我想《朱子语录》所言极是:“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边面谈,那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诗人心境恬淡,没有官场失意的怨念,而田园真正成了他生命的皈依。由此可见,陶潜的归隐真心感受到田园之乐趣,回归田园,是本性使然。故而在《归园田居》中,诗人笔下的田园山水既是诗人独立于人世之外的淳朴自然的天地,更是充满泥土气息的休养生息之家园。
  二、意蕴丰富的意象
  古诗词鉴赏,多以情、景品味为主,所谓“缘景明情”。诗中之景,意蕴丰富,多有寄托,故成“意象”。“意象”可以阐释为“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在高中学习的古诗词课文中,如下几篇即是以“意象”入胜的佳作。
  《雨霖铃》中诉说离别的意象。
  柳永在《雨霖铃》中用一系列的意象,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寒蝉:蝉生命短暂,叫声哀鸣,因此在古典诗词里就成了忧愁悲苦的代名词。
  长亭:秦汉时期就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作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故名“十里长亭”。缘于此,“长亭”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
  杨柳: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的一个意象。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俗,盖因“柳”与“留”谐音,所以借折柳表达留恋之意、送别之情。
  《声声慢》中的悲苦意象。
  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中创造性地使用了“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并将之巧妙地融为一炉。以一种独自式的表述,抒发自己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生死之愁。
  过雁:鸿雁传书,“雁”是传书达情使者,北雁南飞,怎会不引发异乡游子浓郁深沉的羁旅之伤。
  黄花:史正志《菊谱》记载:“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故菊花有黄花之称。又因菊花傲霜凌寒,故名列“花中四君子”,有高尚品格之寄予。
  梧桐与细雨:“梧桐更兼细雨”是化用《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牵愁惹恨的秋雨梧桐两相叠加,悲戚之情更重一层。
  三、风华绝代的佳句
  古诗词讲究炼字炼句,或精炼含蓄,尺幅之内,含不尽之意;或新颖生动,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而在言外;或情深意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末章“昔我”四句,痛定思痛,言浅意深,情景交融,被认为是《诗经》中最有名的诗句。分析缘由,大抵有四:其一,文字音韵感强,朗朗上口;其二,语言通俗易懂,虽距今千年,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也无理解的障碍,便于传承;其三,情感千年传承,关于物是人非的感概,古往今来,大抵如此。这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怆之情直击读者心怀;其四,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乐。
  《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词采取自我反观的笔法,西风吹卷起帘幕,显露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出相思之苦。其意境虽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差不多,但词人在选取意象时,选择了自甘素淡的菊花自比。这既是就近取景,又衬托出词人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慨之情如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将满腔幽愤化为一句诘问:问君能有几多愁?并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景语作答。这句虽是以景语作结,却用妙喻凸显情思。遂成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这一句,不仅将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形象,而且将词人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也表达出来了。且就音韵而言,这九字句,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起来亦有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之感,真可谓声情并茂。
  古代诗歌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的根基,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通过阅读和鉴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文学艺术与民族精神的滋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雅正的人格,必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构筑诗意的精神栖居家园。
其他文献
语文名著阅读成为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名著阅读能够提升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名著欣赏能力,对初中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忽视语文名著阅读,导致语文名著阅读质量难以保证,下面就从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现状人手进行探究。  一、初中阶段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  1.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不乐观  现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受到中考的压力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普通年轻教师,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能立足课堂、追求学生长足发展,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乐吾乐、乐学生之乐,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的大前提下,在笔者看来,打造出有效语文课堂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有的放矢,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起直接导向和定向作用。无数实例证明,教学目标制
[摘要]目的:研究对比小儿清热宁和双黄连口服液在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门诊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患儿368,随机分成小儿清热宁组和双黄连口服液组,对比疗效。结果:小儿清热宁组总有效率为83.7%,双黄连口服总有效率为78.3%。结论:对于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的治疗首选小儿清热宁。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小儿清热宁;双黄连口服液;疗效;对比分析
本文结合药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药物经济学在我国中医药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方向,为在医疗体制改革中更好的运用药物经济学相关理论服务与我国中医
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以及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更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将传统文化应用到日常教学中。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  一、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很多年来,
语文新课标是在科学理论与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的,考虑到中学生学习的实际特点,强调“语法、修辞知识不单独作为考试”。但在具体实施中,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因受功利性教学的影响,在教学中便尽可能地“淡化语法”或“取消语法”。这导致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我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淡化语法术语,加强趣味教学谈化语法概念,强调运用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淡化语法教学出现的问题  1.理解文言句子感觉困
通过对门诊中成药退药情况进行总结,从医院、患者及药物本身这几个角度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以便最大程度减少退药,维护和谐的医疗环境,保证用药安全。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唯有当学生能自由参与创新,自主实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身心方才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方能被激活。近年来,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学习、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让学生成为思维活动的主体。2014年,我校大力倡导与推广课程改革,以打造学科优质高效课堂为目的,各学科结合学科特点逐步开展“三案两段式十环节”教学。  所谓“三案”就是预习案
一提到文言文教学,人们就会想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文言文作为古代的文化精华,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文有关的字、词、句的疏通和解释是必要的,但如果只片面地强调“疏通”和“导读”,只在字词上兜圈子,不认真挖掘分析教材的深层意蕴,深化教学内容,很难完成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和鉴赏文言作品,包含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