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言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j74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文言文教学,人们就会想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文言文作为古代的文化精华,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文有关的字、词、句的疏通和解释是必要的,但如果只片面地强调“疏通”和“导读”,只在字词上兜圈子,不认真挖掘分析教材的深层意蕴,深化教学内容,很难完成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和鉴赏文言作品,包含鉴赏它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创作风格。在理解的基础上鉴赏古代文学作品,对作品的语言、写作方法、表达方式、谋篇布局、主题思想进行分析探讨,获得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都有很大的好处。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应该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的目标:第一、让学生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第二、批判继承和弘扬文化传统;第三、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为此,我们语文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吸收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学习高超的写作技巧,以便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本着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认真学习文言文的写作技巧,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服务。我们所学的文言文虽然在语言形式上与现代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简练、富有韵味、结构精当巧妙。学生学习它的遣词造句和文章构成法,既可以感受到它优美的语言,得到美的体验,又可以学到写作方法,获得写作的启示。文言文中那些表现力极强的词语,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并在现代文中经常使用。文言文精炼简洁的语句、匠心独具的构思、造诣极深的艺术表现法等,都能为为当代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提供养料。
  作为当代的中学语文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文言文的魅力,引导学生挖掘这些美,应用于现代的写作实践,首先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文言文的结构、段落、层次、语言进行认真地揣摩,细心领会,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加大备课力度和深度,加强学生现代写作能力的训练。既要坚决避免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更要坚决避免把一篇篇富有深刻思想感情的课文“大卸八块”。传统教学模式的那些不正确的方法,是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的。中学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是“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是诗文中的极品,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独具的章法,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不尽的宝藏。”所以,我在备《劝学》这篇文言文时,为了加强写作教学训练,为现代写作服务,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突出优点;简洁准确的语言,鲜明集中的论点,强而有力的论据,生动而恰当的喻证,层层推进的结构,……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其生命力所在,恰如其分地设疑,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写议论文时存在的现实问题。这样势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势必把我们祖先的文化精华继承下来,应用于写作实践,之后又佐之以现代议论文及文字写作训练,精心设计与《劝学》相似的形式的作文体裁,加以印证、揣摩、模仿,效果明显。
  这样的教学形式,就是為了给学生一个示例,使他们能够借鉴范文之长,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摄取范文的“神”,把它融于自己的文章之中。要摄取范文的“神”,就要引导学生认真领会范文是如何提炼材料,确立意旨的,其内容和形式是如何统一起来的。要摄取范文之“神”,还要引导学生把范文同自己的作品作比较分析,研究其间的异同,以求融会贯通。那些不问实际,生搬硬套的“模仿”,是不能提高写作能力的。如散文《师说》,为了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重视师道的恶劣风气,一个内容变换多种语气与句式。先是疑问语气,后是肯定责备语气,最后又是强烈的讽刺语气。语气不同,句式变化,避免呆板,并能更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使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形式完全为内容服务,而我们学生在写作中恰恰欠缺这一点。往往无论何种文体,何种内容,均是陈述句式到底,缺少形式上的生动,更不用说为内容的深刻和感情的饱满而服务了。通过《师说》示例,学生心领神会,自觉地在实践中模仿它、学习它。
  我们指导模仿不过是一种手段,引导学生创新,才是我们的目的。茅盾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但我们拥护‘模仿’只能到此为止,过此一步,则本为向上的垫脚石‘模仿’,就转而变为绊脚石了”。也就是说,我们在批判继承的同时,不忘记吸引提高,并创新发展,把传统的优秀文化同日益发展的信息时代相结合。如《过秦论》作为古人政论散文的名篇,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值得我们借鉴的表现手法很多——对比的论证方法,严谨的论证结构,还有那独具特色的语言。尤其从语言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辞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与排比句,句子长短相间,读起来琅琅上口,处处重复却不给人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没有雷同之嫌。这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但决不能机械地照搬下来,而要根据现代写作的实际加以提炼,并根据具体写作实际进行创新,绝不能不根据忽视这些,任意取舍,否则不能达到学习文言文,借鉴表现手法的真正目的。
  总之,为了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完成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的束缚,发扬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化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其他文献
语文名著阅读成为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名著阅读能够提升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名著欣赏能力,对初中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忽视语文名著阅读,导致语文名著阅读质量难以保证,下面就从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现状人手进行探究。  一、初中阶段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  1.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不乐观  现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受到中考的压力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普通年轻教师,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能立足课堂、追求学生长足发展,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乐吾乐、乐学生之乐,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的大前提下,在笔者看来,打造出有效语文课堂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有的放矢,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起直接导向和定向作用。无数实例证明,教学目标制
[摘要]目的:研究对比小儿清热宁和双黄连口服液在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门诊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患儿368,随机分成小儿清热宁组和双黄连口服液组,对比疗效。结果:小儿清热宁组总有效率为83.7%,双黄连口服总有效率为78.3%。结论:对于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的治疗首选小儿清热宁。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小儿清热宁;双黄连口服液;疗效;对比分析
本文结合药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药物经济学在我国中医药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方向,为在医疗体制改革中更好的运用药物经济学相关理论服务与我国中医
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以及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更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将传统文化应用到日常教学中。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  一、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很多年来,
语文新课标是在科学理论与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的,考虑到中学生学习的实际特点,强调“语法、修辞知识不单独作为考试”。但在具体实施中,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因受功利性教学的影响,在教学中便尽可能地“淡化语法”或“取消语法”。这导致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我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淡化语法术语,加强趣味教学谈化语法概念,强调运用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淡化语法教学出现的问题  1.理解文言句子感觉困
通过对门诊中成药退药情况进行总结,从医院、患者及药物本身这几个角度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以便最大程度减少退药,维护和谐的医疗环境,保证用药安全。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唯有当学生能自由参与创新,自主实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身心方才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方能被激活。近年来,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学习、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让学生成为思维活动的主体。2014年,我校大力倡导与推广课程改革,以打造学科优质高效课堂为目的,各学科结合学科特点逐步开展“三案两段式十环节”教学。  所谓“三案”就是预习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