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厚重翻译”视角下“有我之境”的英译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ong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厚重翻译(thick translation)提倡通过添加各种注释、评注和长篇序言等手段来实现“厚语境化”,然其过于厚译语形式之外表,未挖掘译文语言本身深度表达的可能性。本文拟以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语》中“有我之境”英译的相关问题挖掘一个新的翻译原则——“重思想”来实现译文的“厚重”,以期扩充厚重翻译思想内涵,同时为中国文论术语的英译提供典例。
  关键词:厚重翻译 有我之境 文论术语英译
  一、“厚重翻译”使译文“厚重”起来了吗?
  传统译学下翻译是“译意”,指译文对原文语言内容、形式或风格上的转换。然此真为译者所要追寻的终极目标吗?译者通过转换原文内容、语言形式或语言风格后得出的译文是否能真正地传达原文语言文字所含的文化或思想?厚重翻译试图来回答这个问题。1993年美罔学者奎姆·阿皮尔( Kwame Anthony Appiah)参照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在阐释人类学理论领域提出的“深度描写”,提出了“Thick Translation”这一概念,在Thick Tianslation一文中,阿皮尔指出厚重翻译,又可称为厚语境化(thicker contextualization),意即在翻译文本中,添加各种注释、评注和长篇序言,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原语文化及语言环境中,使被文字遮蔽的意义与翻译者的意图相融合。随后,英罔翻洋理论家西奥·赫曼斯(Theo Hermans)在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ies as ThickTranslation(2003)一文中对“厚重翻译”加以讨论,提供丰富的例证来说明“厚重翻译”的重要性,并认为“厚重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手段,可以“为翻译研究过程中提出多样化且富有创造性的术语”。中国香港学者陈佩瑶(Martha P.Y.Cheung)在On Thick Translation as a Mode of Cultuial Represention一书中进一步深入讨论,并以切身翻译实践经验指出,语境化是厚重翻译得以实现的关键,泽者可以通过“学术翻译”的标准方法——注释和评注即可实现厚重翻译。通过这种翻译方法确实能够在大量提供原文背景知识前提下,使目标文本读者更加尊重原语文化,更加欣赏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认识和表达自己的。然运用添加注释、评注或序言等翻译方法,补述原文丰富的语言或文化厚语境化原则指导下的实践技巧,是否存在弊端?论者将以王氏《人间词话》中第三则与第四则所论述的“有我之境”这一文论术语的英译及问题予以讨论。
  王国维先生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不是诗中是否有‘我’,而是从物与我的关系,我观物的方式不同而区分的两种审美范畴”①。深受叔本华哲学思想和我国古典文论思想影响。“在抒情诗及抒情的心境中,‘主观的倾向,意志的喜爱,把它自己赋予被观照的环境,反过来,各种环境又传播它们色彩的反射给意志。’”②此便与王氏“有我之境”相映。“有我之境”中,“我”之个人意志凸显,将“我”意志之喜恶投射到客观事物及环境之中;反过来,客观事物或环境之生存状态又会突显“我”之个人意志和情感,将“物”“我”二者融合所形成的境界。正如王氏所举例“泪眼问话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就是一个伤心至极的‘我’与‘花’来视作知己,想一探消息,或一诉衷肠,结果,花自飞落,人白寂寞”③,高度体现“有我之境”中“我”与“物”的联系,物我相互观照,融为一体,而非割裂,于是乎“有我之境”天成。
  然“有我之境”分别被涂先生和李先生英译为“a world with a self"和“personal state(yu-wo chih-ching)”,并分别加注,其英译文并未充分体现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将“有我之境”中“我”与“物”的关系割裂开来,“我”“物”合一的原文“境界”被消解,原文“厚重”思想被淹没,王氏厚重的词论思想并未被英语译文所见、所识,其词论思想被几个普通英语静态名词所代替,其卓越的思想之光被熄灭、抹杀,沉入黑寂的海底。故而,我们或许能够理解为什么黑格尔说:“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如他的书从来未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④翻译的功用未达,知识之往彼岸何时才能借助翻译之手段得以到达?
  二、使译文语言体现自我的“厚重”
  如蔡新乐教授所述“厚重翻译应该是这种源头意义上的那种翻译:带有特定文化色彩和意味的翻译,永远有所指而且显现人与人之间跨文化的生命或沟通力量的那种翻译”⑤。翻译时,特别是进行学术翻译时,译文非但要“厚语境化”,更要“重思想”,更多地关注译文语言自身表达的深度,使译文“重”起来。翻译原文厚重思想意义或文化意义与内涵的语词时,或许泽者可采取“创新词汇”泽法(而非通过加注或挑选英语语言中既有的普通且无思想内涵的词语来翻译),将原语的思想本质翻译出来,译出原文思想或文化的境界,真正实现翻译沟通的功用,使原文中的思想或文化得以复杂化、明晰化、可识化。
  (一)复杂化应将原文思想性语言回归原文文化及思想的源头,使其复杂化,而非字面理解的肤浅化,真正抵达原文思想或文化的本质。从上文所述,王氏境界}兑中“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乃是依据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及其诗学的审美静观说与中国美学文論思想的结合。因而,译者在理解“有我之境”时既需要从叔本华的思想来理解,又需将其放于中国美学文论思想中进行考量,不能顾此失彼,从而导致理解过于片面。
  (二)明晰化经过对原文思想的回归源头化处理,其丰富语意逐渐明晰,在众说纷纭中确定其厚重的思想或文化内涵。“有我之境”在叔本华思想和中国文论思想的语境下,强调的是“我”与“物”的关系联系以及融合之后形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然其英译文“personal state”或“world with a self”并未曾体现,将“我”与“物”的关系割裂开来,而只是突出了“我”“物”被消解。   (三)可识化 翻译时,译者不应机械地在译语语言中寻找与原文语言表达一一对应的词汇来翻译,而应创新译语词汇,用动态而“永远有所指”的语言体现原文暗含的思想,来使译文突显“人与人之问跨文化的生命或沟通力量”,使原文思想或文化最终可识化。因而“有我之境”或可英譯为“self-emhodied art-land”来突显原文的思想,体现“物”“我”合一的境界。
  三、启示
  洋者在运用“厚重翻译”思想进行翻译时,通过增加译文词汇数量来解释原文厚重思想有其弊端,或许可以通过译文语言词语本身“厚重”来表达自身思想或文化的“厚重”,使译文有所指,体现自身的思想或文化内涵。但此论点有一定的弊端,例如:英语读者“创新同汇”译法得到的英语译文的接受度;是否还可以通过泽文上下文语义的回应来对体现学术术语思想的厚重,论者将继续在《人间词话》英泽的实践基础上,对此原则及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核验和补充。
  ①王文生:《王国维的文学思想初探》,《古代文学理论研究》1982年第7期。
  ②佛雏:《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1期。
  ③刘锋杰、章池:《人间同话百年解评》,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1页。
  ④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页。
  ⑤蔡新乐:《翻泽如何“厚重”?——西奥·赫曼斯“厚重翻译”批判》,《外语教学》2013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Appiah Kwame Anthony.Thick Translation[A].in"The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awrence Venutied.[C].Routledge,2000.
  [2] Cheung Mathra P.Y. Introduction[C].P.Y. Marthra Cheung.An Anthology of Chinese Discourse:From Early Times toBuddhist Project.Manchester UK and Kinderhook. USA:Saint Jerome Puhlications,2006.
  [3] Theo Hermans.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smdies as thincktranslation[J].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2003(3).
  [4]蔡报文“有我之境”与“兀我之境”——兼与叶朗先生商榷[J].争鸣,1994(2).
  [5]王国维著,李又安英译.人间词话(汉英对照)[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6]王国维著,涂经怡译.人间词话(汉英对照)[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6.
  [7] 王国维著,周锡山编校.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其他文献
摘 要: 溥儒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和诗人,其诗书画被称为“三绝”,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溥儒的诗歌主要以律诗为主,效法唐诗;其书法则以行书成就最高,深得二王书法精要,也曾深受米芾影响,被看作是近代帖学第一人。《山中咏猨啜茗二诗》由一首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组成,集中体现了溥儒诗歌和书法艺术成就。  关键词: 溥儒 自书诗 咏猨 书法  爱新觉罗·溥儒,字心畬,中国近现代最重要的书画家之一,其诗书画被
【摘 要】自从2018年人教版新教材進入学校课堂以来,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正在发生着微妙而可喜的变化。教师由使用刻板的教学方法向着活用和用活教材转变,有效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效实现了教材、教师、学生和课堂的对接,丰富了学生的道德和学习体验。  【关键词】活用;新教材;学生教育;道德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17-0
摘 要: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有名的“哭美人”,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各种哭态,但未留意过其哭泣的内在原因。本文所解决的是林黛玉哭泣与其“情情”的特质是否存在内在联系的问题,依据有关哭泣与情感的理论,本文认为林黛玉的哭泣正是其“情情”的体现,在为宝玉而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曹雪芹在塑造这样一位于哭泣之中表现情感的女子时,他主要是以男性视角为立足点。这样一来,林黛玉成了男性视角下多泪、多情最佳诠释人,同
摘 要:赛博朋克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黄金时期,推动整个科幻电影进入后人类时代。但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科幻电影中的很多技术渐变为现实,赛博朋克电影也随之衰落。然而,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展开,10年后,赛博朋克电影又出现了大面积的回潮现象。事实上,这一复古现象揭露了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而世纪末赛博朋克电影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如反人类中心主义、反技术中心主义、反男权中心主义等,能够回应这一文化现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小说中少年给司机递烟、司机的苹果被抢和少年的背包被抢三个看似荒诞的重要情节入手,深入分析解读出其中所蕴含的社会现实的残酷险恶,窥见现实生活的无奈与不易,并从中获得成长的启迪。  关键词:“我” 成长 荒诞情节 社会现实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也是一篇重要的先锋小说,它通过一个十八岁少年独自出门远行所经历的一系列荒诞事件,表现了成长的挫折与收获。初次阅读,学生或许有
摘 要: 文学翻译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对目的语认知环境中的各个层面进行选择,其中包括语言形式、翻译策略及文化因素等。本文以澳大利亚作家格兰·菲利普斯的短篇小说《惊涛》为例,探讨顺应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顺應论 翻译 词汇 句子 文化语境  一、引言  文学作品是由语言创作的艺术作品,而文学翻译则是用另一种语言工具来表达原作的意境,以便读者体会原作的美感。翻译不应仅仅
摘 要: 《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东城高且长》两篇,都运用了抒情主人公听曲感心的抒情模式。笔者从两诗的抒情方式切入,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发现两首诗歌有着以高耸的建筑起兴、在单向抒情模式下突出时间的瞬时感与空间的距离感、直抒胸臆的悲鸣与对生存困境的包容相结合、直接描写乐声及用双飞鸟意象象征抒情主体对客观时空的超越的抒情共性。在对这五项抒情共性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掘出两诗得以传世的艺术魅
摘要:古代旅行家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丝路文化交流树立了典范,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弘扬和传承丝路精神,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有益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古代旅行家 丝路精神 交流互鉴  二千多年前,勤劳、勇敢、智慧的中西各国人民渴望能够在友好平等的往来中改善生活,怀着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共同开拓了连接亚非欧大陆板块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今天,习近平主席从
摘要:作为一部转型作品,英格玛·伯格曼《犹在镜中》虽很好地诠释了伯格曼内心的新境界,但并不能称得上一部“成功”电影的典范。尤其较之伯格曼20世纪60年代后期成熟期的“沉默”系列作品,其对于“沉默~封闭”乃至其“存在主义”和“上帝主题”等的表达,在语言、空间和逻辑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缺憾。  关键词:英格玛·伯格曼 《犹在镜中》 “沉默”  挪威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是电影史上当之无愧的大师,塑造了个人风格
摘 要: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表现出温柔贤淑与妩媚情欲的矛盾、中层出身与风光大葬的谜团,同时人间的可卿又与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姑之妹有着神秘的形象叠合。《红楼梦》中秦可卿形象的建构涉及家族管理、伦理关系、引导规正、梦里托付等多重事件,在谜团与矛盾审美视阈下会对这一形象有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矛盾冲突 秦可卿 形象分析  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中谢幕最早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