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黛玉之哭看“情情”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asha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有名的“哭美人”,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各种哭态,但未留意过其哭泣的内在原因。本文所解决的是林黛玉哭泣与其“情情”的特质是否存在内在联系的问题,依据有关哭泣与情感的理论,本文认为林黛玉的哭泣正是其“情情”的体现,在为宝玉而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曹雪芹在塑造这样一位于哭泣之中表现情感的女子时,他主要是以男性视角为立足点。这样一来,林黛玉成了男性视角下多泪、多情最佳诠释人,同时,在她身上也体现了男性视角下对情感发泄途径的限制。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哭泣 “情情” 男性视角
  关于哭泣,《淮南子·齐俗训》中认为,人喜怒哀乐的情绪都是因心有所感,而后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哭泣也不例外。哭泣的声音从口中发出,眼泪从眼中流出,这些皆是有感于心中某种情感,而在外部有所表现。因此本文认为林黛玉作为曹雪芹笔下的爱哭之人,其哭泣也是因其内心情感所致。从脂评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可知,曹雪芹给黛玉的评语是“情情”。故本文认为黛玉的哭泣和她“情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以下叙述将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赜索隐。
  一、对《红楼梦》中黛玉之“哭”的界定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哭”解释为:“哭,哀声也。从,狱省声。”{1}《现代汉语词典》对“哭”的界定是:“因痛苦悲哀或感情激动而流泪,有时还发出声音。”{2}由此可以看出,许慎认为哀声是哭的必要条件;《现代汉语词典》则认为流泪是哭的必要条件。
  统观《红楼梦》中的黛玉之哭,本文发现黛玉虽有时会伴以哀声,但更多的是无声流泪。故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作为依据,认为“红了眼眶”没有明确说明有眼泪流出,因此黛玉“红了眼眶”之类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之内。另外在第82回中,林黛玉在梦中哭泣,由于原文中有“黛玉拼命放声大哭。只听见紫鹃叫道:‘姑娘,姑娘!怎么魇住了?快醒醒,脱了衣服睡罢’”{3}之语,可以得知,黛玉此哭于现实中有发出声音,且有在现实中流泪的行为,以致将枕头湿透。故本文把此纳入叙述范围之中。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红楼梦》中与黛玉哭有关的情节进行整理、归纳后发现,林黛玉大致哭了46次,分散于26个回目之中。
  《礼记·檀弓》:“哭有二道,有愛而哭之,有畏而哭之。”无论是爱还是畏,哭都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黛玉之哭亦是如此。而如果从黛玉哭泣的对象来看,大致可以将其46次哭泣分为“为己而哭”和“为他人而哭”两大类。所谓“为己而哭”,即因外在的物、事、景的触发而有感于自己的身世、命运,为自己的身世、命运不能自主,深感无奈而哭。所谓“为他人而哭”,即因外在的事情使得自己有情感上的波动,或恼、或悲、或激动等而哭。具体见下表:
  因为黛玉有时哭的原因比较杂糅,从对象上来分,有时既有哭自己的成分,又有哭他人的成分,本文为了能更客观地看待黛玉之哭,因此表格中所列的回目有些重复。从次数方面来看,林黛玉为贾宝玉哭的次数是最多的,其次是为自己而哭,本文主要论述“为宝玉而哭”这一部分。
  林黛玉爱哭,自然有出于作品“还泪之说”之因,但《黄帝内经·灵枢》有云:“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涕泣出焉。”{4}由此可见,心中情之所感是哭泣之由。无独有偶,刘鹗《老残游记·自叙》中有言:“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而林黛玉这样一个诗意的人,其情感更是丰富,对宝玉用情尤甚,可以说是“我为你持戒,我为你吃斋。我为你百行百计不舒怀,我为你泪眼愁眉难解。无人处,自疑猜,生怕那慧性灵心偷改”{5},在林黛玉为宝玉哭泣之中流露的正是自己对宝玉的那份情。
  二、黛玉“情情”的表现
  所谓“情情”,首先出自脂评“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6};其次对“情情”,一般理解为前一个“情”用作动词,后一个“情”则是借代,即钟情于对自己有情之人。本文认为,这里的“有情”可以进一步扩大,“有情”并不一定是说有感情,有可能是尊重和理解,因此,“情情”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谁尊重“我”,理解“我”,“我”就钟情于谁。统观《红楼梦》,最尊重黛玉,最理解黛玉的,莫过于贾宝玉了。而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叙》中对哭泣又有这样的说法:“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号啕。然则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可见人生也哭泣,死亦哭泣。出生时的呱呱而泣是本能,而随着渐渐长大,哭泣就逐渐和情感相关联了。而哭泣越多,感情就越是深厚。因此林黛玉在为宝玉而哭的眼泪中也包含了自己对宝玉的衷情。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怨”之情 所谓“怨”,即不满意,埋怨。主要体现在第5、17、20、26、27、29、45回。例如第17回中,林黛玉见宝玉身上所佩之物一件不存,以为宝玉把自己给他所做的荷包让小厮拿了去,于是赌气把宝玉嘱咐她做的香袋给剪了。谁知宝玉从衣服里面拿出黛玉给他做的那个荷包,掷于黛玉怀中,留下一句“你也不用剪,我知你是懒怠给我东西。我连这荷包奉还如何”{7}。于是林黛玉“越发气得哭了”{8}。由此可见,宝玉其实是很珍重林黛玉给他做的东西的,因怕别人拿去,于是放在衣服里面,可是口中说出的话偏偏又是这样不体贴人。加上黛玉又是个多心的人,自然会哭,这实是“怨”之泪,流露出来的自然是“怨”之情。
  黛玉埋怨宝玉自小与她一起长大,却不能体贴她的心意,不懂她的心。再如第20回中,林黛玉见宝玉与宝钗一起玩,心中已有不满,于是二人难免有口舌之争,可黛玉没想到,宝玉竟能撂下自己不管,被宝钗拉走,于是“越发抽抽噎噎的哭个不住”{9}。其实宝玉被宝钗拉走实是碍于情面,心中仍是记挂黛玉,所以不到两盏茶时间仍旧回来了。可这一行为在黛玉看来,明显就是妹妹不及姐姐重要,一见了姐姐就把妹妹放在一边,自己素日所用之情他却体贴不到。   第29回中,黛玉怕大热天宝玉在家闷出个好歹,于是拿话压他去看戏,谁知宝玉本就因昨日张道士提亲之言心中不太好受,又见林黛玉这样说,以为林黛玉在拿话奚落堵噎他,登时就把玉给砸了。林黛玉见他砸了号称“命根子”的玉,“早已哭了起来”{10},又听到袭人劝解宝玉的话,句句说到了自己心里,于是“越发伤心大哭起来”{11}。
  要知道执着追求某一事物与可能的悲剧性是紧密相关的,且这种追求越是强烈,追求者就越容易在最初的阶段受到打击,而打击所造成的负面情绪需要及时排遣,这样才有可能使得这种追求得以继续。而林黛玉在宝黛试探心意的初期所受到的打击的具体表现就是“怨”之泪,她的负面情绪亦随着哭泣慢慢消失。可见哭泣是发泄情感的直接途径。
  (二)“感”之情 所谓“感”,即有感于宝玉的一番言语或感怀于二人的感情。以第16、28、30、32、64、87回为代表。
  第16回中,黛玉因父亲去世,回乡扶灵,好长时间才回到贾府。宝黛二人久别重逢之时,内心却是悲喜相杂,于是大哭一场。
  第28回中,宝玉再三申明,自己和黛玉从小亲密无间,一起长大,其中深情自是宝钗所不能比,自己若有做得不对,任黛玉打也好,骂也罢,只是不要不理他,黛玉一旦不理他,他就失魂落魄,不知怎样才好。
  第32回中,宝玉在湘云、袭人面前,公然一片私心赞扬黛玉不是讲“禄蠹”“经济”之流,亲热厚密,自是不避嫌疑。其一番言语让黛玉心内悲、喜、惊、叹交加。而随后宝玉面见黛玉后说的那句“你皆因多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12}之恳切,不禁让黛玉为之落泪。另外第32回的这一番肺腑之言可以说是将黛玉心中对宝玉的疑心去了大半,统观全书,此回之后,两个人就没有发生过与之前类似的矛盾。
  第64回中,宝玉一番宽慰劝解黛玉之言,虽最后因有造次之嫌没有把话说下去,但黛玉心中自然是有所感的,知道他是为了自己好,又不免哭泣一番。而在第87回中,黛玉因看到从前的香囊、扇袋和被剪的穗子,不禁想起了从前与宝玉赌气、纷争的事情来,不免两眼泪珠涟涟。
  总之,在“感”之泪中,宝玉不断表明自己的心迹,二人的心意在眼泪中不断证实,二人的心也靠得越来越近。这样炙热的感情,对于作为名门闺秀,又长于贾府这个大家庭的黛玉来说,一时之间是没法承受的,她需要将这种情感发泄出来,可是除了哭,她没有办法在实际生活中对这份感情做出回应。因此她的哭泣是基于情感的,是受到了情感的诱导,这种情感无法抑制,于是只好哭泣。
  (三)“惜”之情 所谓“惜”,即疼惜、怜惜、爱惜。宝玉虽然是“情不情”,不论是有情之物,还是无情之物,他都自有一段痴情去体贴,但是对于自己,他却是毫不上心。淘了胭脂,偏生要带出样子来,教人有迹可循,有把柄可抓;在外面下雨了,先想到的却是在地上不断用簪子画“蔷”字的龄官,一心想着让她避雨;与人说话之间,和玉钏儿接碗,不留神,自己烫了手,先关心的却是玉钏儿;怕和尚等人的气味熏着尤二姐和尤三姐,情愿用自己的身躯做隔离。凡此种种,然他自己虽然不关心自己,但黛玉可对他疼惜得很。以第3、34、57、58、82回为代表。
  第3回中,宝玉因见黛玉也没有玉,登时发起痴,把玉给砸了,弄得黛玉担心把他那块玉给砸坏了,硬是在晚间因此而流泪。
  第34回中,宝玉挨了打,自己并没有什么所谓,也从不追究什么原因,也不好好反省。倒是黛玉把一双眼睛哭得如桃子一般,泪光满面,还不忘对宝玉说上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13}。可见林黛玉听闻宝玉挨打,她是又担心,又疼惜,不知为此流了多少眼泪。
  第57回中,听闻宝玉因紫鹃的一句玩笑话,落了些许病症,变成这么般儿个情形,自己不免要为此多哭几场。在第58回中,见宝玉比先年瘦了,又不免流泪。宝玉尚在人世便如此疼惜,何况在第82回梦见宝玉要给她看自己的心,谁知宝玉掏了半天没有掏着心,于是眼睛一翻,就此倒地。黛玉见此情景,自然是拼命放声大哭。
  正如《哭泣的文化人类学》一文中认为哭泣意味着人的情感处于极限状态那样,林黛玉的哭泣亦是意味着对宝玉的怜惜之情亦处于极限状态,由于受到时代以及传统文化的种种限制,以致非哭泣不能表达。
  (四)“苦”之情
  所谓“苦”,即黛玉为宝黛爱情所受的苦楚。主要以第89回为代表。第89回中,林黛玉无意中偷听了紫鹃、雪雁二人的谈话,知道宝玉的亲事已定,只是所定之人不是自己。于是立意自戕,一心只想求死,这样就可以眼不见心不烦了。只是她心里对宝玉的感情又何曾有过放下,一方面爱得痴而又深,而另一方面这一腔苦楚又没有地方可诉,只能是“对着镜子,只管呆呆的自看。看了一會儿,那泪珠儿断断连连,早已湿透罗帕”{14},只能是借写经聊以打发光阴,耗费自己精力,面对宝玉时“虽有万语千言,自知年纪已大,又不便似小时可以柔情挑逗,所以满腔心事,只是说不出来”{15}。法国诗人缪塞《纳穆娜》中有言:“把一滴泪变成一粒珍珠,这就是人世间诗人的痴情。”{16}林黛玉作为海棠诗社中的翘楚,其内心敏感细腻自是不必多说。因为其内心太过敏感细腻,故她感受到的情感较常人要高出很多,对宝玉的情感亦如是。这样强烈的情感,放在小时候还能对着宝玉玩闹一番,可随着年龄渐长,所谓“男女之间有大防”,玩闹已经不便作为自己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可自己的情感是如此激荡,以致自己无法抑制。可以说哭泣在某种程度上是林黛玉自制力的一种失控,因此哭泣在林黛玉身上就有了对这样一种情感状态适当处理和予以解决的功能。
  这四种情感可以说是有内在联系的:宝黛二人一处长大,自然更为熟惯,正是“既熟惯,便更觉亲密;既亲密,便不免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17},于是“怨”之泪就成了家常便饭。而在“怨”的过程中,宝玉于劝慰之中渐渐表明心迹,于是“感”之泪也就随之落下。既已心意相通,当意中人受到伤害,却又不能代他受之,自然会疼惜不已,除了落泪又能如何。而二人一路走来,最终所定之人不是自己时,其中苦楚又该如何遣之?唯有眼泪知道罢了。由此可见,这四种情感层层递进,从多方面体现了黛玉对宝玉的感情。情借助哭泣而展开,哭泣中有情,哭泣中含情,这也就可以说明哭泣除了是人情感外泄的一种方式,还有深沉的情感包容性。所谓“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18},以上的哭泣皆是林黛玉生命中对宝玉那种深厚情感的迸发。   三、从男性视角解析林黛玉的“情情”
  作为一名男性作者,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只能用既定的男性话语来进行叙述,尽管他很想为女性说话,但他不可能用一种女性语言来讲述。正所谓“所有男人写女人的书都应加以怀疑,因为男人的身份如在诉讼案中,是法官又是诉讼人”{19},因为语言作为文化的代表,是一种权力的象征。《红楼梦》中虽然有借宝玉之口宣扬对女性的尊重,但《红楼梦》所使用的男性语言自然会流露出男性意识。因此有研究者指出《红楼梦》中出现的女性其实都是经过男性改造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她们是男性想象的产物。如李之鼎《〈红楼梦〉:男性想象力支配的女性世界》,张媛《男性历劫和女性阉割的双重主题——试阐红楼梦男性写作视角》《对红楼梦男性话语的解构》等文章都认为《红楼梦》的焦点虽然都是女性,但其视角立足点都是男性。本文认为,曹雪芹借这样一位“情情”的女子,阐述了男性意识下对娇弱、多愁善感的审美追求,也体现了男性意识下对情感发泄途径的限制。
  (一)男性视角下对多泪、多情的审美追求
  从明清的文学格局来看,明清时代的男性文人似乎特别喜欢追求和塑造具有纤弱之美的女性。首先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是专制社会末日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虽然诸体皆备,并且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就这其中的气象而言,却是日趋内化、精致、小巧,没有了盛唐时期的那种大气恢宏的格局。正如相关研究者所说,这一时期文人创作所呈现出来的是退缩、内省之状。纳兰性德的《饮水词》、沈复的《浮生六记》、李渔的《闲情偶寄》以及袁枚的诗文等,其中自然有高妙之处,但其总体呈现出来的则是精致、纤弱的艺术风貌。于是在这样的文学格局之下,在男性文人的文学作品中涌现出来的大多是一些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女性,这样的女性所体现出来的纤弱美,才能和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学格局相契合。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正是这类多愁善感女性的典型。可以说,林黛玉这类多泪、多愁、多情的女性形象实为这一特定时代文学格局的产物。
  再则,从清代的男性文人对女性审美来看,最能够直观体现这一审美的莫过于清代文人的仕女图。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清朝仕女画中的仕女形象均为樱唇、长颈、削肩、柳腰,娇小纤弱,很有闺中女子的气质,且仕女图中她们所表露出的情感也多为惆怅、忧郁。要知道“人类的美术史是一部男性的视觉经验史……女性始终是男性审美意识中的欣赏对象或艺术对象”{20},在男性话语权占据绝对地位的社会,各种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所反映的并不是真实社会中的女性形象,而是男性意识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它代表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这也就不难理解清代男性文人的文学作品中为什么会涌现出一大批身体娇弱又多愁善感的女性了,这与清代男性文人对女性审美是一脉相承的。这种畸形、病态的美,如鲁迅所说“健全而合理的好社会中人,也将不能懂得”{21},就好比今天的人无法理解古代女人的缠脚和男人的留辫为什么会被当时人视为“美”一样,越到后来就越不能欣赏这种畸形、病态美。如研究资料所说“这种以病为美是过去时代心理的反映,要从大的历史条件下去理解”{22}。确实在这种女性的审美背后,有着相当深刻的时代烙印。清代严酷的政策,使得作为男性的臣子在皇帝面前,比任何一个朝代要更加小心谨慎,更加卑微。虽然在皇帝面前,他们无法主宰自己,但在女性面前,他们可以完全表现自我。“女人是男人用以确定自己存在的参照物,是一种补偿性事物”{23},而清瘦、多愁、多泪的女性正好可以使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完全的体现,从而使他们获得满足的快感。加之《红楼梦》作为一部有自传性质的书,贾宝玉作为书中的男主人公自然就是作者的化身。而统观《红楼梦》,本文发现,宝玉虽然怜爱、疼惜女孩子,有一种保护女孩子的欲望,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贾宝玉所爱护的女性基本上是娇弱的女性,诸如林黛玉,而王熙凤作为书中的女强人,丝毫不见贾宝玉对她心存爱护。因此本文认为,曹雪芹塑造这样一位多愁善感的“多病西施”{24},除了是作者那个时代对女性审美的最好诠释,也是曹雪芹作为男性,其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载体。
  (二)男性视角下对情感发泄途径的限制
  黛玉是一位体弱多病的书宦小姐。在家庭方面,她父母双亡,又是独出,林家又没有什么权势,不是贾府的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甚至将来还要靠“贾府多费得一副嫁妆”{25};在经济方面,林家虽是世代书宦之家,但经济实力方面完全不能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相抗衡,比不得他们有房有地。这就大大限制了林黛玉情感宣泄的途径,并且进一步削弱了情感宣泄的行动力。例如同样是面对宝玉挨打的事件,薛宝钗就能依托自己的原生家庭,给宝玉送来丸药,可是林黛玉能给予的只有一双哭肿的双眼;再如袭人见到宝玉身上不大好了,能够更为用心服侍,但黛玉只能是暗中偷偷抹泪。有意思的是,这种家庭环境的设置在《红楼梦》中绝不会发生在男性身上。落败如贾芸,至少有母亲与他相依为命;遗腹子如贾珠,乃是贾府的正经主子;地位低下如狗儿,可他妻儿双全。曹雪芹为林黛玉设置了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她处境更弱,情感更为敏感,对情感宣泄做出积极行动的可能性更是几乎为零,所以她情感宣泄的途径极为单一,只能是哭。
  另外,从大的传统文化环境来看,如研究者所说:“中国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伦理观念与民族审美情趣,特别是义务本位的观念把人限定在各个本位之内,在特定的规矩和范围内尽自己的义务,不准有任何逾越,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只有服从伦理原则,与自然和社会相统一才是美的。”{26}当然,当时的社会与家庭舆论对女性情感发泄的行动性和积极性的要求要比对男性的要求低得多。女子被限制于可以天天哭天抹泪,感情来感情去;而男性情感发泄显然可以比哭泣更具有行动性。曹雪芹作为一名男性文人,他很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对这一点是认同的。所以《红楼梦》中的男性发起脾气来都跟着了火似的,动不动就把自己的儿子打一顿;女性再怎么发脾气,跟男性相比就好比是水一样。因此在塑造女主人公黛玉“情情”的过程中,他绝不会让她的情感发泄突破个体和社会的统一,而是如相关研究者所说的,力求从这统一中寻找美,并把這美同伦理道德的美联结起来。并且曹雪芹为了强调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在塑造林黛玉“情情”的过程中,往往较多地突出与伦理道德相联系的性格特征——娇弱、多泪、多情。于是,在曹雪芹笔下,即使林黛玉作为一名有超出一般男子百倍才思的女性,最后都会回归礼教所安排的性别位置。如相关研究者所说,作为一名传统女性,她身处弱势,想要得到关爱,因而不免娇气十足,再加上当时社会对她的种种限制,使得林黛玉的这种情感宣泄只能在男性期许或默认的范围内进行,即向自己的长辈或亲近的异性娇嗔一番。这使得林黛玉不会像晴雯在临死之前将自己的贴身小袄和指甲留给宝玉,更不会像司琪那样为爱殉情。这也使得她虽然要求婚姻自由,但毕竟没有变成崔莺莺、杜丽娘,用大胆的叛逆行动,冲破社会礼教的藩篱,达到自由结合的目的。相反地,她往往拘于男女大防,在人前,对自己与宝玉的一份情,讳莫如深,面对凤姐“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27}和“你两个那里像天天在一处的?倒像是客一般,有这些套话!可是人说的‘相敬如宾’了”{28}等的打趣,黛玉的反应是满脸通红;紫鹃一片真心为她着急,她却只是说“这个丫头今日可疯了”{29},实则她“口内如此说,心内未尝不感伤”{30},但她再怎么伤感,不过是暗暗悲叹“父母早逝,无人为我主张”{31},她断不会跑到贾母面前表明心意,更不会让紫鹃去撮合。私底下,面对宝玉借《西厢记》里的曲词表明情意,林黛玉的反应是“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说这些混账话来欺负我”{32};当宝玉说出一番表明心迹的话时,黛玉的反应也只是“怔怔的”,然后就走开了,她绝不会做出与自己的身份不相称的事情来。于是,她对宝玉的“情”只能付诸眼泪。从这个角度来看,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暗洒闲抛,并不是闲得发愁的贵族小姐的无病呻吟,而是承受着时代压力,因此“她的每一滴眼泪都是情感的爆炸和迸射”{33}。作为处境加性别上的弱者,她的痛苦表现为哭,而哭是有节制、有发泄的。黛玉之哭,从这个角度说,是一件好事。因为不哭,她更活不下去;哭了,也就不会去做更极端、更激烈、更不能被容许的事了。于是哭泣也就成为她在男性意识下情感发泄的唯一途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曹雪芹书中确实塑造了一个文学史上经典的“哭美人”形象,林黛玉的哭泣虽然有书中“还泪之说”的神话故事作为支撑,但究其根本,实乃曹雪芹作为清代男性文人对女性那种娇弱柔美又多情的审美的肯定,在这样的女性面前,男性的性别优势、社会地位优势开始凸显出来,男性的自我被不断满足,他们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而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的黛玉,她一出生,她的生命就具有了社会文化层面的对男性的依附性。作为性别和处境上的双重弱者,她根本不具备任何与家庭的束缚和传统文化对女性钳制相抗衡的实力和条件,这使得她在宣泄自己情感的时候,有着极重的身份意识负担,注定了她对自己的爱情是无能为力的。内心的爱情要求和外在的身份意识的冲突使得她虽然对自己的爱情抱有愿望,但是柔弱的外在行动力终究压倒了内心的意愿,而她的眼泪也就成为这种冲突下唯一合理的产物。
  {1} 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5页。
  {2} 江蓝生、谭景春、程荣:《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012年版,第748页。
  {4} 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第一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 第169-170页。
  {5}{6} 曹雪芹著,霍国玲、紫军校勘:《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第244页。
  {3}{7}{8}{9}{10}{11}{12}{13}{14}{15}{17}{24}{25}{27}{28}{29}{30}{31}{32}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45页,第114页,第114页,第137页,第206页,第206页,第225页,第235页,第702页,第702页,第30页,第501页,第326页,第171页,第670页,第426页,第427页,第224页,第157页。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4页。
  {18}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册》,中华书局2015年版, 第704页。
  {19}{23} 西蒙·波伏娃著,桑竹影等译:《第二性》,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20} 李:《绘间中的女性形象》,《中國妇女报》2003年第8期。
  {21}{22} 白盾:《略论林黛玉的美》,《红楼梦研究集刊》(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3页,第52页。
  {26} 鲁德才:《传统文化心理与红楼梦的典型观念》,《红楼梦研究集刊》(第十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33} 何永康:《林黛玉性格世界透视》,《红楼梦研究集刊》(第十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2] 王传明.《红楼梦》的“情”思想解读[J].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3] 张蓉.晚明“情本观”与《红楼梦》“大旨谈情”[J].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4] 谢德俊.试析《红楼梦》之“情”[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4).
  [5] 崔吉城.哭泣的文化人类学——韩国、日本、中国的比较民俗研究[J].开放时代,2005(6).
  [6] 杜贵晨.《红楼梦》“大旨谈情”论[J].齐鲁学刊,1993(6).
  [7] 闫真.明清社会生活与仕女画审美风尚的嬗变[J].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8] 崔晶晶.《红楼梦》性别视角辨析[J].红楼梦学刊,2008(2).
  [9] 李桂奎.《红楼梦》人物脾气描写的文化规范与性别意蕴[J].红楼梦学刊,2008(2).
  [10] 纪映云.林黛玉和娜塔莎不同人生走向的文化意蕴[J]. 明清小说研究,2004(2).
其他文献
摘 要:三岛由纪夫曾自述其创作受到尼采的影响,尤其产生共鸣的是《悲剧的诞生》,本文试图以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阐述的悲剧理论为主轴考察《禁色》文本,发现主人公内蕴的酒神与日神特质以及三岛在接受尼采悲剧哲学基础上,由酒神-日神的二元世界逐渐趋向酒神的世界,从艺术家转变为行动者,构建出独特的悲剧美学理论。  关键词:《禁色》 《悲剧的诞生》 实相 幻象  “悲剧性”是贯穿三岛由纪夫创作生涯的重要思想内
【摘要】分层教学作为全新的教学资源,该教学法倡导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化学教师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分层教学法的有效运用,不但践行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分层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重点对分层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展
摘 要:施蛰存在诸如《石秀》《将军底头》这一类“历史小说”的创作中,行文语言与文本的整体时空背景都建立在“拟古”的基础上,而对这些历史故事题材与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现代语境下的“重新演绎”。本文借助于现代“女性批评”下“男权话语”与“性别对抗”的伦理界定,立足于施蛰存新感觉派手法下对“石秀”这一历史人物的现代重塑,以探寻其人物建构层面上神性化形象的世俗心理祛魅。  关键词:施蛰存 《石秀》 男权话语
摘要:《希望》是石天河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巧妙地选用了“女郎”这一意象,表现其追寻“希望”的曲折历程和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的心灵踱步。《希望》形式新颖别致,情感丰富多变,意蕴含蓄深远。本文旨在从“女郎”意象、“希望”的多重内涵及诗歌意象的作用几个方面,解析作者的复杂情思与灵妙的艺术构思。  关键词:石天河 《希望》 诗歌意象  人生之路总是南希望与绝望铺筑而成的,希望连着绝望,绝望也连着希望。人
摘要:“粗话”常常被视为不雅和粗鄙。在沈从文的作品里,“粗话”却被运用得自然而又贴切,其文学作品借助不扎眼也不泛滥的“粗话”赋予了湘西世界和人民鲜活的生命力,同时,沈从文雅俗和谐的行文方式也使作品呈现出更大的艺术张力。  关键词:沈从文“粗话”描写 文学语言  沈从文的文字如水流般自然流畅,柔和含蓄,因此写沈从文语言美的文章有很多,而关注沈从文笔下“粗话”描写的人却很少。在诸多人类语言现象中,脏话
摘要:《窦娥冤》作为我国戏剧史上的杰作,王国维将其标举为全元乃至整个中国戏剧史上的悲剧典范,它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日益受到重视;窦娥形象家喻户晓,她以一个反封建的坚强斗士的形象被写进了许多的文学史著作当中,但笔者认为窦娥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封建社会中男权文化的桎梏。本文就是从男权对女性桎梏的角度来探讨窦娥的悲剧成因。  关键词:《窦娥冤》 男权桎梏 女性悲剧 他者 第二性  我国元代伟大戏剧家关汉卿所
摘 要:《诗经》的语助词,数量较多,使用范围广,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语助词虽然没有实际的意义,但是,不能忽略它在《诗经》中的表现功能。对《诗经》中经典篇目中的语助词进行分析讨论,从音律节奏、情绪渲染、指代判断、修饰强化四个方面阐述了语助词的表现功能。  关键词:《诗经》 语助词 表现功能  一、问题提出  《诗经》里有一些既没有确切的词汇意义又无语法意义的衬字虚词,数量较多,使用频率高,范
摘 要:黄公望作为元四家之首,其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承前启后。本文以黄公望《快雪时晴图》为例,结合其另两幅雪景山水画,从作品的本体语言和意境创造方面进行分析,以求进一步廓清黄公望雪景山水画的绘画语言特征及绘画思想根源。  关键词:黄公望 雪景山水 绘画语言 《快雪时晴图》  元代虽短暂,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朝代,也是中国绘画史上风格转变的重要时期,其山水画在画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注重笔墨的意
摘 要: 溥儒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和诗人,其诗书画被称为“三绝”,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溥儒的诗歌主要以律诗为主,效法唐诗;其书法则以行书成就最高,深得二王书法精要,也曾深受米芾影响,被看作是近代帖学第一人。《山中咏猨啜茗二诗》由一首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组成,集中体现了溥儒诗歌和书法艺术成就。  关键词: 溥儒 自书诗 咏猨 书法  爱新觉罗·溥儒,字心畬,中国近现代最重要的书画家之一,其诗书画被
【摘 要】自从2018年人教版新教材進入学校课堂以来,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正在发生着微妙而可喜的变化。教师由使用刻板的教学方法向着活用和用活教材转变,有效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效实现了教材、教师、学生和课堂的对接,丰富了学生的道德和学习体验。  【关键词】活用;新教材;学生教育;道德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