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色》中的尼采悲剧理论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p1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岛由纪夫曾自述其创作受到尼采的影响,尤其产生共鸣的是《悲剧的诞生》,本文试图以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阐述的悲剧理论为主轴考察《禁色》文本,发现主人公内蕴的酒神与日神特质以及三岛在接受尼采悲剧哲学基础上,由酒神-日神的二元世界逐渐趋向酒神的世界,从艺术家转变为行动者,构建出独特的悲剧美学理论。
  关键词:《禁色》 《悲剧的诞生》 实相 幻象
  “悲剧性”是贯穿三岛由纪夫创作生涯的重要思想内核,在其早期的长篇小说《假面告白》中,三岛业已流露出置于“观察者”视角上对悲剧的憧憬,作为三岛托身的主人公“我”在注视着抬神与游行的一群青年时,为他们脸上醉狂与迷乱的神情倾倒,同时面对着这种集体性的陶醉,也无法不产生由于被“集体性的悲剧”拒之门外而导致的隔绝之感。总览三岛的创作生涯,不难发现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基于对这一少年时代谜题的回应,在探索悲剧性美学的途中,三岛摄取了尼采的哲学思想作为其探讨精神与肉体、生的狂喜与死的无常这些命题的支点,三岛格外欣赏的是《悲剧的诞生》,在三岛自杀的前一周与古林尚的谈话中提及:“像那样妙趣横生,打动心灵的书我再未读过,或许我已在无意识中接受了它的影响。”与其他哲学著作相比,“打动心灵”或许是《悲剧的诞生》在三岛的创作生涯中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原因。a对酒神、日神、悲剧概念的再阐发是尼采哲学系谱中“重估一切价值”的基点,尼采呼吁一种“强者的悲观主义”,强者不仅不能逃避苦难,更要以磨炼自己的力量为目的寻求苦难,这与三岛崇奉的以抵达壮美的死为目的,而怀抱坚定的生之意志进行肉体锻炼的思想亦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一、俊辅的阿波罗幻象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发现了狄俄尼索斯的醉狂与阿波罗的梦幻,狄俄尼索斯揭示了悲剧的原理,即个体化的存在面对无法融入的世界整体时,产生的孤独感即是痛苦之源。酒神忘我的“过度”体现为真理、矛盾和由痛苦而生的狂喜,当个体苦于自身处境,试图毁灭自身,与世界的整体合一时,就必须承担由于直面这种原始矛盾而产生的恐惧。因此古希腊人引入了阿波罗的梦幻表象,阿波罗为个体之间划出了神圣的界限,借由阿波罗幻化的美,将生命从直面永恒的痛苦产生的过度刺激中解脱出来。二位神灵在对悲剧的构建中被视为同盟,在这种同盟中,二者的艺术意图才能得到最高的体现,但实际上,代表幻象的日神精神仍然要在代表实相的酒神精神的统摄下才能发挥作用,现象世界是作为抵达悲剧之本原的手段而存在的,“与阿波罗精神相比,狄俄尼索斯精神表明自己是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是它产生了整个现象世界”b。当狄俄尼索斯的智慧借助阿波罗的艺术手段抵达现象世界的极限时,伴随着个体化原理的被摧毁,现象世界便会否定自身,再度回归与实相的合一。
  从《禁色》两位主人公身上,不难寻找到代表了酒神与日神对立的两种性格特质。知名的作家桧俊辅终其一生都为自身的老丑所困,屡遭女性欺骗,在他遇到拒绝他求爱的少女康子的同伴——男同性恋者悠一时,先是慑于对方惊人完美的肉体与容貌,在悠一向他坦白同性恋者的身份后,他反而萌生了一个想法:将悠一打造为“以肉体为素材挑战精神,以生活为素材挑战艺术”的一件作品,他唆使悠一向拒绝过他的女人们复仇。在发现自己也爱上了悠一后,俊辅将全部遗产赠予悠一,吞下安眠药自尽。
  俊辅最初登场的形象,是作为持有阿波罗视点的 “观察者”,他将悠一视为“自己精神的傀儡”,“使自己的精神进驻到悠一的肉体里”,为此俊辅先是援引中世时期崇拜少年的秘仪,教导悠一意识到自身拥有的青春与美貌之特权,在观看悠一运用这种特權向玩弄过他感情的女性复仇时,现实世界再度作为“摆脱了意志的欲火”的澄净介质呈现在他眼中。对俊辅而言,自身的丑陋是作为生之实相而存在的,借助悠一的青春与美貌这一梦幻的表象,俊辅获得了切实参与现实生活的资格,在冒充悠一与恭子同寝之后,他劝诫恭子:“你所说的耻辱也好,丑恶也好,都是假象,总之我们俩都看到了美好的东西……我们互相看到的是一种真实”c,在此横亘在二人中间的是阿波罗营造的光辉梦境,使丑恶的实相蒙上一层梦幻的面纱,在与实相的对立中获得了同等的地位。
  同时,俊辅相信“精神自有难于预测的高度和戏剧性的休憩,犹如呼吸清新的空气一样,他尽情品尝了这种情绪的馨香……他确确实实为精神所容许的巨大情绪所震动”d。俊辅往来于精神的世界,以明晰的理性将一切都回归于精神,抵御官能的陶醉。但俊辅意识到自己爱上悠一之后也陷入了精神与肉体的悖反,悠一的生体现了“破坏力与创造力于无意识中保持至高无上的均衡”,如狄俄尼索斯的肢解—再生显示的那样,个体的生命会不断湮灭,但必然会在永恒的生命中再度复归,俊辅意识到,无论以何等精妙的技巧操纵精神,所抵达的境界也只是青春的肉体的摹本。阿波罗的幻象尽管提供了对实相一时的慰藉,但当它揭去假象面纱后,出于对自身的否定,仍会产生再度投身于实相中的冲动,三岛在《中世某杀人惯犯的哲学日记精选》中就借助杀人者之口宣说:“我由陷落而开始献身”,经由这种献身,从冷静的观察者转变为实践者,无论是杀害他人,抑或自杀,其动机都是基于从个体化的孤独中逃脱,在鲜血和肉体破坏中达到与世界的融合,即表明杀人和自杀的“死”之魅力都在于打破个体化原理与他者合一,破弃幻象与实相的对立,祈愿毁灭的个体于永劫回归中的重生,这或许可以视作俊辅自杀动机的一种推测。
  二、悠一的狄俄尼索斯实相
  狄俄尼索斯诞生于宙斯的雷电与火焰中,《禁色》中悠一两次做出重大的人生抉择时都伴随着外部之火的出现,似乎也暗示了他的狄俄尼索斯特质。第一次是他婚后不久,为了逃避对妻子日常的责任,乘坐夜间电车前往男同性恋者聚会的公园,从此开始涉足男色的世界,这时他看见了远处的火灾,甚至产生了一种情欲的感受;第二次是他下决心摆脱俊辅,将俊辅资助他的五十万日元还给对方时近距离看到的火灾,他感受到火潜藏的混乱能量已在他体内酝酿着欢乐,火表征着狄俄尼索斯的毁灭与死的冲动被唤起,但对现象世界的毁灭最终会导向更高的满足。火的意象源自三岛青年时代的生命体验,《我经历的时代》记述了战时有关来自远方城市遭受空袭的景象,“火焰在高座郡夜间的原野彼方映出各种色彩,我仿佛是在观赏豪华的死和毁灭的大宴会的远方篝火一样。”e尼采也偏爱火的意象,他借用了赫拉克利特关于火是变动不居的生成的隐喻,即使是以毁灭现存之物的形态呈现,火象征的狄俄尼索斯精神仍然代表着对永恒生命的肯定。
其他文献
摘 要: 汉德克的剧作《骂观众》具有某种界标性的意义,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一个纯粹的文字游戏,既戏谑机智又饶舌啰唆,仅仅保留了一些微弱的戏剧特征,因为那些曾经坚固的戏剧要素在《骂观众》里荡然无存,但实际上它是一部针对戏剧进行公开反思的剧作,把观众与演员组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我们,通过惊世骇俗的方式实现感情伤害和颠覆,从而让观众意识到自己的在场。《骂观众》是剧场艺术的精神同仁,预示着新的戏剧时代的到
摘 要: 细节被称作“构成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最小细胞”,而鲁迅名作《孔乙己》的生动之处,正是在于那些富有特征的典型的细节描写。本文通过对“摸”与“排”两个细微动作的分析,来探讨“孔乙己”悲剧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动作细节 悲剧 孔乙己  细节被称作“构成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最小细胞”,而鲁迅名作《孔乙己》的生动之处,正是在于那些富有特征的典型的细节描写。在“摸”与“排”两个细微动作细节的对比之
摘 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词句虽短,却奏出了一首沉重、凄凉的“亡国之音”。诗人将自然万物的永恒与人生世事变化无常进行了对比,委婉而深刻地道出了历史的沧桑与生命的悲怆。通读完全词,读者不难从中感受到诗人之“思”、之“痛”、之“悲”以及蕴含在“悲与思”之语境下的时空意识。  关键词: 李煜 《虞美人》 时空意识  一、“悲”之入手  谈起后主之词,王国维先生曾在《人
摘要:罗伯特-骚塞曾期吩在美洲大陆建立起平等自由的乌托邦社会——“大众平等社”(Pantisocracy)。他在其史诗《马多克》中通过叙述主人公马多克试图在美洲大陆上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社会来传达他的“大众平等社”思想,但马多克的最终失败体现了骚塞对当时社会黑暗的失望与讽刺。在资本主义剥削的社会里,通过移民来实现“大众平等社”最终只能成为乌托邦幻想。  关键词:罗伯特·骚塞 “大众平等社” 乌托邦写
摘 要:随着20世纪90年代东北地区下岗浪潮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复现,让一批经历过那段历史岁月的“80后”作家荣登当代文坛,并以其带给读者眼前一亮的小说叙事风格和为工人阶级代言的合理性阐述,让人们开始关注90年代经济转型时期东北地域的經济、社会、文化以及工人阶级的发展状况,还原了当下人们对于彼时东北地域的文学想象。当这批被称为“铁西三剑客”的作家集体亮相后,让读者从不同的理解维度、不同的历史场域与现
摘 要:明清无名氏的《白罗衫》传奇以其纺锤型叙事结构,内蕴出较强的戏剧张力,从而令其在戏曲舞台上一直搬演不衰。  关键词:《白罗衫》 叙事结构 戏剧张力  在明清繁盛的传奇创作中,似乎《白罗衫》并没有引起戏曲批评家的重视,较早明确著录《白罗衫》的是黄文旸(1736—?)《重订曲海总目》,且归于无名氏作品。并且若从晚明至清代的戏曲选本对《白罗衫》传奇的选载来看,只有《缀白裘》选录有《贺喜》《请酒》《
摘 要:罗伯特·亨利是开启美国新现实主义绘画的领袖人物,《艺术精神》一书融汇了其对艺术本质的哲思。本文以“艺术与人”为切入点,以艺术作用于人的三种方式:“成为自己”“发展自己”“表达自己”为主线,对在当代社会生态中“艺术精神如何影响生命”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艺术精神》 生命 自我教育 存在  《艺术精神》(The Art Spirit)一书,是美国艺术家、教育家罗伯特·亨利(Rober
摘 要:诗词鉴赏是一种分析文本形式和内容的审美活动。诗词的审美结构和读者的感受层次相对应,由表及里分为声色美与感官体验、抒情美与情感体验、哲理美与意蕴体验、独特美与个性体验四种层次。  关键词:诗词 审美结构 感受层次  古代的诗词作品由语言审美形式和情感精神内容构成,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艺术整体。根据写作目的和表达主题的不同,诗词审美结构可以分为声色美、抒情美、哲理美和独特美。读者通过阅读诗词、想象
摘 要:词的主体特征是抒情,柳、苏的一大贡献在于对词的拓展,其中又包括叙事,于是抒情性与叙事性的结合构成了词的新貌,而电影亦为讲故事的过程中贯穿情感,电影的视听冲击还在文字之余提供全新体验,通过选取柳永《雨霖铃》和苏轼的两篇《江城子》作为典型词作,进行现代电影技术指导的文本细读,可以加强读者对词的直觉感受,体会二者在叙事与抒情上的共通与差异,同时参照现代“技术”与古典文学的跨时空互动,可融通古今“
摘 要:《雪山的话语》的是康巴作家泽仁达娃的代表作。作品以康巴复仇现象为书写对象,展开了对康巴社会的历史想象和精神重构,既体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挚爱和宣扬,也体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记忆的重新审视和剖析。  关键词:康巴社会 复仇 精神困惑  《雪山的话语》是泽仁达娃对康巴复仇文化长期关注、思考之后的精心力作。小说以亚拉神山脚下的贝祖村为中心,以复仇为情节的枢纽,采用多线并行的叙事方式,展开了对康巴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