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新声》与臧贤——附说《雍熙乐府》与郭勋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世新声》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兼收散曲和剧曲的曲集,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但是,关于它的编者,以及它的版本和流传,长期以来却未能澄清。《盛世新声》问世后不久,它的编者就很少为世人所知了。在《盛世新声》卷前,有一篇明正德十二年(1517)的《盛世新声引》,为编者所作,但却没有署撰人姓氏。而流通较广的明刻本《盛世新声》(即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的底本),卷端也没有题编者姓名。嘉靖四年(1525),刘楫在《词林摘艳序》中便只说《盛世新声》为梨园中人所辑。至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著录此书,亦仅言"大明武宗正德年人编"。此后诸家书目著录,更不提及编者之事。约在民国初年,福州龚氏大通楼主人得到一部明刻本《盛世新声》,卷端竟有校正者的姓名。龚氏在扉页题云:"……曲词前两行分列‘樵仙戴贤愚之校正刊行’十字,今细审‘戴’字均有涂改痕迹,似原板乃‘臧’字,曾经坟予剜补者,不详何意矣。"
其他文献
以送别为题材的诗作,是王维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诗在王维诗歌中占有很大比重。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所辑,王维现存诗四百二十余首(连存疑之作),而送别诗就有七十余首之多,几乎占到五分之一。王维的送别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其中还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从送别的对象看,王维送别诗的主要内容是:送人赴边、就任,慰人落第、贬谪,以及送友归山隐居等等。无论哪一类诗,都表现出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真情。当然,值得重视的,首先是诗人那些感情真挚而又激昂的送人从军出塞之作。这些诗抒壮别之情,是一支支
本书作者认为:中国古代论诗者与诗人之诗论与创作往往具有美学思想的一致性,因此研究古代的诗论可以联系其创作实际,或者说以诗作来印证其诗说。
本书以明清长篇小说名著为重点,详尽阐述了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思维论、主题论,人物论以及评点论。作者写作此书,志在克服当前古典文学研究工作中严重脱离创作实际的倾向,弗积极吸取新理论和新的研究方法,运用现代思维方式,力争对过去古典文学的研究成果有所突破。
全国第七次暨湖北省第四次《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10月21日至25日在历史文化名城湖北江陵举行,来自全国15个省市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并向大会提交了50多篇论文。与会代表就《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三国演义》与荆州两个中心议题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一、关于《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许多学者从《三国演义》成书、流传、影响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识,透过广义的文化视网扫描,正式提出了"三国演义文化"的概念。
《(巩石)溪诗话》的作者黄彻是宋代人,由于他不曾入朝做官,故《宋史》无传,南宋诸史家的著作中亦无记载。其生平行事可从其诗话的序、跋等资料中略知其概。据陈俊卿序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22,知黄彻字常明,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市)人。据其孙黄焘嘉泰三年(1203)正月朔旦跋引杨邦弼所撰墓志,知黄彻于宣和甲辰(宣和六年,1124)登进士第,历官辰州辰溪县丞、令、沅州军事判官、摄倅事,权麻阳县令,鄂州嘉鱼县令、权岳州平江县令,为帅漕交辟入宾幕,后复为平江县令。在参与镇压杨幺起义军后,因忤权贵,弃官而归。张浚帅闽时
读到李淼同志翻译的古田敬一教授大著《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我们十分欣喜,感到有不能已于言者。1981年11月,在上海复旦大学主办的"中日学者《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上,我们拜识日本著名汉学家古田敬一教授,并知道其著作《中国文学中的对句与对句论》。当时与会的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李淼同志提议由他将这部著作译成中文,得到古田教授的快诺。
1991年8月30日,《文学遗产》召开编委扩大会议。会议内容有二,一为汇报文学所与江苏古籍出版社合办刊物事宜,二为座谈当前的古典文学研究及《文学遗产》今后工作。与会的专家学者有三十余人。关于刊物的出版状况吕薇芬首先代表文学所编辑部方面,向到会的编委及其他专家汇报了合办刊物的因由,以及合办后的具体设想。她说,《文学遗产》近几年来一直受经济原因困扰,一度濒于停刊边缘,虽勉强维持出刊,但被迫采取"紧缩"措施,由双月刊改为季刊,由邮局发行改为出版社发行。
本书包括对“惜斟”、“相思”、“出处”、“怀古”、“悲秋”、“春恨”、“游仙”、“思乡”、“黍离”、“生死”等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主题的研究,作者试图用当代西方的“神话——原型”理论作主要文点,综合近年※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宏观研究的一些最新成果,寻绎最能反映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