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式教学,让数学不再枯燥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web9737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高效课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融入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引领唤醒内驱力
  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由三个词根拼写而成,字母“e”代表向外,“duca”是引导,“tion”是名词,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引导出来,唤醒学习的内驱力,帮助其主动成长。那么怎样才能唤醒学习的内驱力呢?唯有通过问题的发现、提出,才能走上有效学习的起点。
  对比两个问题:“你今天学到什么新知识?”“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前者落脚点是学知识,后者侧重点是如何提问题,从学生学习的内部状态来讲,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过程。前者“由外向内”,是被动接受知识;后者“由内向外”,是主动发现知识、汲取知识。
  因此,教学不是单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独立或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真正参与问题的发现、提出、解决的全过程。即学生的学习不只以“学会”为目的,而以“会学、乐学”为最高目标。
  问题引领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有兴趣才能引发对学习的关注,进而主动投身于学习。学生自觉主动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积极探索学习的过程,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自己能独立解决的、同学互助可以解决的、小组讨论悬而未决的三类问题。接下来师生共同梳理学习问题,明确重点问题、引导解析难点问题,切实解决核心问题,从而达成既定教学目标。
  为什么不直接由教师提出问题,这样不是省时又省力吗?况且到最后同样都是解决问题,同样都是掌握知识,两者究竟有什么不同?我的回答是: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师问生答是“学会”,学生主动提问是“会学”。在问题引领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开始可能提不出问题,渐渐能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甚至是教师教学所需要的问题。
  问题引领创新思维模式
  数学创新能力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对自然界中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并以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的一系列过程。”学生提出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能否将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有机结合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提出问题的质量高低直接反映思维的深度,教师点拨、学生参与,选择不同的路径解决疑难问题,通过创造性思维参与,逐步渗透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充分研究教材和学生,预估学生的生成问题,预想学生的疑难问题,一个课时形成一个问题链,多个课时形成多个问题链,一个单元就会形成一个问题系统,问题系统内所有问题的解决就是学生知识系统建立的过程。借助问题引领式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学习,学生更加主动、快乐。
  问题引领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习得一种循环思维或系统思维模式,不仅学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真正实现“会学”的目的。正如我们常说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当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后,学习将不再枯燥乏味、痛苦不堪,而是富有情趣、愉悦充实,达到“乐学”的境界,学生能更加主动积极学习,更加健康、自信、快樂。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第十二中学)
  责任编辑:黄硕
其他文献
文章基于教学实践,以“简易方程”为例,探究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探究式教学策略。认为教师应紧扣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合理规划与设计,使探究活动有序、有效推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学习共同体”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的平台。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华颖外国语学校坚持“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为抓手,构建常态教学下的学习共同体,实施“和乐相生,思行并重,终身成长”的内涵教育。经过几年实践,“学习共同体”理念普遍为老师和学生所接受,在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中得到充分的运用。疫情期间,学生缺少朝夕相处的同龄人群体,难以形成正常的学习场域,我们以线上小组合作的方式,辅之以线上家
随着我国社区的逐渐成熟与完善,社区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刚刚过去的寒假里,全国各地社区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推出了一系列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合作。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青少
我对文言文的喜欢,缘于它深藏的意蕴、简练的语言、质朴的道理和跳动的旋律。但对多数学生来说,文言文却犹如拦路之虎,让他们望而生畏。然而,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  《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些能力要求反映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即为“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常见句式;对文